新时期河南黄河保护与治理研究
2023-06-12张敏张方
张敏 张方
河南对保障黄河安澜至关重要,黄河治理与河南兴衰密切相关。要把黄河保护与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完善防洪工程,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构建防洪保安、生态优良、文化弘扬、高质量发展体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河南黄河保护与治理取得的成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黄河流经河南这片土地,在中原地区造就了广阔、平坦、肥沃的冲积大平原,为炎黄子孙创造了赖以生存发展的沃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资源。黄河又是一条桀驁不驯的黄龙,尤其在河南段,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悬河突出,洪水突发性强、预见期短,历史上决溢改道频繁,“黄河宁,天下平”成为沿黄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2019 年9 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黄河保护与治理取得重大成就:建成标准化堤防501 千米,防洪减灾体系趋于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成就卓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8—2022 年完成湿地修复2.5 万亩、矿山生态修复72 万亩,累计造林1407.5 万亩,建成南太行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推动黄河“四乱”问题动态清零;滩区居民迁建成绩斐然,累计搬迁滩区人口约30 万人。
河南黄河保护与治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南黄河保护与治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洪水风险仍是最大威胁,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仍有1.8 万平方千米无工程控制,游荡性河势尚未得到彻底控制。生态系统依然脆弱,仍有1.6 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345 个矿山亟待修复治理,环境污染亟待治理。水资源保障压力较大,缺水与发展的矛盾已成为黄河水资源利用面临的新常态。滩区系统治理滞后,150 多万滩区群众生产生活及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文化传承保护薄弱,部分遗址遗迹整体风貌被分割,黄河精神等非物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河道存在多头管理现象,河道内乱堆、乱占、乱建现象时有发生,行业执法难度大、执法效果不理想。
河南黄河保护与治理措施
黄河治理与河南兴衰密切相关,必须把黄河保护与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强化流域保护与治理顶层设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重要要求,树牢“一盘棋”思想,把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补齐工程短板,强化行业监管,夯实安全基础,推进生态修复,确保黄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构建防洪保安、生态优良、文化弘扬、高质量发展体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健全防洪体系,筑牢黄河安澜坚固防线
坚持把确保黄河安澜摆在首要位置,聚焦流域防洪、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加强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一是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加快黄(沁)河防洪工程、封丘倒灌区安全工程、引黄涵闸改建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加速推动贯孟堤扩建、温孟滩防护堤加固等项目前期工作,研究桃花峪水利枢纽建设方案。实施控导工程续建加固,控制游荡性河势,确保中小水河势流路稳定。系统治理“二级悬河”,消除顺堤行洪威胁。推进实施黄河干流非标准化堤防达标工程以及沁河下游、北金堤堤防综合提升工程、北金堤滞洪区分滞洪工程建设。二是完善防洪减淤和水沙调控体系。总结西霞院水库清淤和泥沙资源化利用成功经验,在全省黄河干支流河道、水库全面推进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有效控制黄河洪水泥沙,确保河床不抬高。三是完善防灾预警监测体系。针对防汛救灾暴露出的短板弱项,全面进行查漏补缺,加强灾害预警监测体系建设,运用好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提升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四是完善管理体系。加强依法治河管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快河道管理立法进程,推动有立法权的省辖市出台针对性强的地方性法规。完善黄河河道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地方政府主导、涉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联管联治机制。
落实“四水四定”,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灾害防御能力作为人口、城市、产业发展的刚性约束,健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有效保障沿黄地区供用水安全。一是加快完善黄河水资源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体系。因地制宜加快跨区供水、引黄调蓄工程建设,保障供水安全和河道生态基流。加快推进鸡湾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建设,完成小浪底南、北岸等四大灌区工程建设,推进河南引黄涵闸改建,加强引黄移动泵站、灌区配套工程改造,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扩大南水北调供水范围,利用南水北调水、引进江淮水与引黄水实施水源置换,解决濮阳、鹤壁等市深层地下水超采问题,有效补足湿地涵养、生态景观带等用水需求,推进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二是深入开展黄河深度节水控水行动。聚焦水安全有效保障、水生态有力保护、水资源高效利用,严格控制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把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抑制住,把不科学的用水方式转换掉。积极发展节水产业,推广应用节水技术,扎实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生活节水行动,深入推进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行动,落实节水机关建设各项措施,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三是健全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研究出台河南省水权交易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水权交易相关制度,加快建设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先行区。完善水价调控机制,对引黄农业灌溉实行用水定额管理,探索推行引黄供水阶梯水价、季节差额水价,倒逼沿黄地区引水结构调整升级。
坚持系统治理,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新时代治黄方略,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自然景观保持和城市风貌建设,打造“河畅、水净、岸绿、景美”的美丽黄河。一是加强沿黄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国土绿化质效,建设以绿色为本底、人河城和谐统一的沿黄生态廊道。实施秦岭东段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开展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建设以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县域全覆盖的湿地公园群。以郑州、洛阳、开封等沿黄城市为重点,谋划实施一批美丽河湖示范项目,加快建设沿黄美丽幸福河湖示范带。二是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一体化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统筹实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创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城乡污染治理,重点抓好黄河流域尾矿库集中区域综合治理。持续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沿黄城市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确保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强化企业污染治理责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组织生产、完善工艺、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三是推进黄河滩区治理提升。开展黄河滩区综合治理及利用,充分考虑滩区居民防洪保安、沿黄地区对黄河生态空间及高质量发展需求,以人水分离为目标,在宽河固堤前提下,实施“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三滩分区治理”为主体的下游生态治理,推进滩区安全建设和生态治理、泥沙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重大工程,形成“嫩滩”“二滩”“高滩”相协调的生态格局。加强滩区水源和优质土地保护修复,依法合理利用滩区土地资源,依法打击非法采土、盗挖河砂、私搭乱建等行为,实现治河、惠民、生态多赢。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引领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是构建城市群和都市圈集约高效发展体系。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质进位,加快郑开、郑洛、郑新、郑焦融合发展,推动郑州都市圈“1+8”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支持洛阳建设万亿级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推进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中原城市群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联系,深入开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聯动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谋划共建豫鲁毗邻地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二是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引导钢铁、有色、建材、炼焦、化工等重点传统行业,加快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改造应用,大力实施工业企业退城入园、集中布局,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工厂、园区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新兴领域发力抢滩、延链补链,打造一批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产业集群。坚决落实好能耗双控措施,有序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抓紧淘汰碳排放量大的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在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严把环评审批准入、排污许可等关口,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以流域地市为重点,创建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三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一体建设省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发挥中原科技城、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创新平台作用,提升“智慧岛”双创载体发展水平,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引领性技术攻关,努力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加快文旅融合,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把文化遗产保护和时代价值挖掘作为关键举措,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持续彰显黄河文化影响力。一是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扎实推进“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实施黄河文化保护展示工程,建设以黄河博物馆新馆为引领,河南博物院新院、殷墟遗址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等为主体的黄河文化博物馆体系。做好二里头等重要遗址考古工作,推进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二是加速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整合沿黄地区黄河文化资源,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重点,以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为主线,加快建设黄河古都1号旅游公路,串联沿线重点旅游景区,形成郑汴洛黄河文化及生态经济旅游带,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展千里黄河文化研学之旅,研发一批精品课程,塑造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遴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项目,全面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充分展示黄河水工程、水环境、水生态等治理成就,讲好河南“黄河故事”,提高全社会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度。
(作者单位1. 河南省计量标准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 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军粮供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