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如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2023-06-12李萌萌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数字时代

李萌萌

中华民族5000 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需要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其被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所淹没。另一方面,与现代文明融合,创新发展,使其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本文结合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呈现的新特点,从技术赋能、构建媒体矩阵、强化情感共鸣三方面探讨如何在数字时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始终以开放、包容、学习的姿态对待世界,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重义轻利、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见利思义、诚信友爱的诚信理念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

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具有高度的民族精神,一切行为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在数字时代,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仁义礼智信。这套道德体系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公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了解仁义礼智信的内涵,理解道德素质对自身的重要意义。所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民进行教育,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儒家传统价值观,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尤其是“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可作为人类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亦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呈现的新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过去,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传播者—受众—传播者”的过程,传播主体相对单一。数字时代,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随着社交平台和自媒体的兴起,受众不仅仅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普通人通过网络平台也可分享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以个人化、情感化的内容影响他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传播载体多样

传统的文化传播载体主要是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这种传播载体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进行信息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兴起了各种新型的文化传播载体,比如社交媒体和融媒体平台。

表现形式新颖

数字时代,媒体传播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以及人工智能(AI),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表现形式。通过相关技术,文化遗产可以被三维重建,传统艺术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展现,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此外,电影、电视剧、动漫等现代叙事形式与传统故事的结合,不仅提升了文化内涵,也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易于传播。

数字时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策略

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要求。这就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创新,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数字技术赋能赋予全新内涵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传播形式和推广路径,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路径。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既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创造活力,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数字精品节目和优质内容。《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广受好评;《国家宝藏》系列节目通过数字化呈现方式,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典籍里的中国》以创新形式打造“影像典籍”,通过“视、听、触”一体化方式向观众呈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数字时代,传统文化的技术赋能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为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要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和平台,搭建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平台、新渠道、新空间。比如,可以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档案馆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现技术赋能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将传统文化内容简单地转化为数字形式,而是要在深层次上重新构思和设计文化传播的方式,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

搭建传播矩阵提升传播效能

数字时代,各类媒体平台的兴起,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在此背景下,文化宣传单位需要积极构建数字化环境下的媒体传播矩阵,实现媒体平台间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傳播效能。

一是打造特色传播平台。近几年,河南电视台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了“河洛文化”“豫剧”等多个特色融媒体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增强了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相关特色融媒体平台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渠道,还创造性地融合了多种传播元素和形式。例如,通过视频、音频、图文等多媒体内容的展示,这些平台能够全方位地展现豫剧等传统艺术的魅力,使观众能够通过不28同的感官体验来深入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二是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立体传播模式。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线上直播活动,以主播、嘉宾互动的形式吸引观众参与其中,让观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线上直播活动可以与线下文化活动相结合,例如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或文化活动中进行现场直播,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通过网络实时参与。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扩大文化活动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同时也能够吸引年轻人通过他们熟悉的平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三是创新互动体验方式。以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为例,该节目成功地运用了AR 技术,将唐代的仕女形象进行了二次创作。这种创作方式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打造了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节目。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中,观众不再仅仅是节目的观看者,而且能够参与其中。这种互动式的体验方式,观众不仅可以眼見为实,更能从中感受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

激发情感共鸣 营造人文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发挥,离不开一个具有感召力的人文环境,该环境的核心是人文关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连接与沟通。在人文环境中,要把人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最宝贵、最关键、最直接、最生动的对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受众需求,善于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精准分析用户偏好,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文环境,提高传播效果。

在文化传播形式上要与现代人审美相融合,让现代审美进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文化传播内容上要与人们生活相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此外,还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要鼓励网络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真善美,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

加强人才培养 助力文化传承

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人才队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机会,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十四五”规划要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相关人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完善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人才,分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工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当前社会的需要,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人才实施分类培养,既要注重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也要强调专业化培训。同时,应鼓励人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实践,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传播,一方面要不断探索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提高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要通过搭建媒体矩阵,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创新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呈现、形式表达和受众体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中共盘锦市大洼区委党校)

猜你喜欢

中华数字时代
答数字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