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河南黄河石刻文献综述

2023-06-12郭冰贾楠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1期
关键词:石刻河南黄河

郭冰 贾楠

黄河石刻文献是以石质材料为书写、镌刻载体,通过文字记载黄河相关信息的历史资料。农耕经济时代,黄河与河南先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明清时期,受黄河河道变迁与河患加剧困扰,自上而下的“治黄保黄”行动几乎贯穿河南历史。石刻文献发展到这一阶段开始呈现出内容社会化、世俗化的特点,人们有意将关乎国计民生和反映社会生产生活面貌的内容刊刻勒石以示久远。明清河南黄河石刻文献存量位居全国第一。这些黄河石刻文献大量记载了黄河河情及先民利用黄河、改造黄河的历史思考与实践,是黄河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史料价值颇丰。

现存明清河南黄河石刻形制与传世文献记载

目前存见的明清河南黄河石刻文献数量繁多,按其来源和保存方式,分为现存石刻和传世文献。

现存石刻形制以碑为大宗。大部分碑刻仅存碑身,额与趺座皆存者有明景泰六年(1455 年)的《敕修河道工完之碑》和明弘治十年(1497 年)的《黄陵岗塞河功完碑》。前者圆额,精雕二龙戏珠图案,赑屃座;后者圆首雕盘龙,龟形座,汉白玉碑体。碑额篆书居多,正书者有《迁修汜河口大王庙落成碑》的“万善同归”和《重修核桃园将军庙碑》的“永垂不朽”。碑身多只有阳面刻文,少数亦阴面镌刻,内容为题名或续刻他文,如《黄陵岗塞河功完碑》的碑阴面镌刻协理河工等人姓名,《卫镇堤记碑》的碑阴面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河内县关于固堤的告示等。碑阳面以阴刻楷书为主,少见隶、行书体。著名的《郑工合龙处碑》的阴阳面均有镌刻,碑阳面隶书“郑工合龙处”5 个大字,碑阴面篆书堵筑工程起讫时间及协理官员题名。此碑两面皆由清代大书法家吴大澂书丹,记载了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郑州黄河决口、堵口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被誉为黄河上的“三绝碑”。除碑刻外,亦存少量摩崖石刻、石柱铭刻、刻石等石刻形制。摩崖石刻主要为三门峡黄河北岸狮子头崖壁题词以及卢氏县城东范里山河口峡谷摩崖石刻。石柱铭刻4 通,为楹联石刻,镌刻于偃师市山化镇石家庄村九龙庙东、西偏殿前的8根方形石柱上。记事刻石有渑池洪水刻石2 方和“澄清”刻石1 方。

除存见石刻外,其余石刻本体或已散佚,形制便无从得知。这一部分石刻文本主要收入清顺治至道光年间河南辖境沿黄各地方志中,或散见于金石著述,或以拓本传世。如康熙《河内县志》卷四《艺文志》收录明正德十二年(1517 年)何瑭撰《重修沁河堤记》,碑文记载怀庆府太守周公、巡抚都御史李公于是年正月至四月修筑河内县临沁堤防并沿堤种树千余,工成后嘱何瑭“请记于石以示久遠”。同书还收录有明隆庆二年(1568 年)大学士张四维撰《修建河内县河渠碑记》、娄枢撰《重开丹沁河渠记》等篇,均与黄河支流沁河的修堤开渠等河防水利工事有关。清顺治《怀庆府志》、乾隆《仪封县志》《济源县志》《怀庆府志》、道光《河内县志》、民国《新修阌乡县志》等方志均收录邑内黄河相关碑记若干。传世文献中墓志铭仅见《兰堂段公墓志铭》一篇,文存乾隆《济源县志》卷十四《艺文志》,志文前部分记载了段国瑜于明崇祯二年(1629 年)率众堵塞金龙口河决之事。民国时期,信阳人陈善同在《豫河志》的基础上修《豫河续志》,专成“纪载”一卷,收录若干关于豫河的碑志文献,言明“有清一代各钜工历年虽未久……传者亦甚寥寥……而书缺有间,案牍不全,终亦无从命笔……欲弥其阙,乃辑各分局祠庙之碑志,择其有关于工程者数篇汇而存之……则以备豫河之掌故云尔”。是书开专辑黄河石刻文献之先河,对方志记载多有补缺,是进行相关研究的重要资料。

石刻拓本数量较少但弥足珍贵,可弥补原石散佚的缺憾,避免人为辑录时易产生的讹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原石风貌,展现书家墨迹,是史料与书法艺术价值俱珍贵的文献材料。如近几年面世的《夏公堤碑》《重修开封府黄大王庙记碑》等拓本,甚为稀见,可填补原石佚失而碑文失存于史志的空白,亦使今人得以一睹明清大书法家王铎、李鹤年之墨风。

明清河南黄河石刻文献的内容

就石刻文献内容分类而论,其大致可分为志颂石刻、信仰祭祀石刻、应用文及图文石刻等几大类。

志颂石刻。“志其事,颂其功,称志颂,是表彰事迹之作”。此类内容占明清河南黄河石刻文献内容之大宗,一为时人对黄河相关时事的撰文志颂,主要着墨于记载仕宦筑堤浚渠等水利工程始末及其治水思想方略,以赞颂治水者利民惠民之勤政功绩。如清顺治十四年(1657 年)的《张公新筑沁堤记》记载:清顺治年间,沁河“叠遭霪霖……上下百里间,极目烟澜,鱼龙跳舞,田庐尽为湮没,城郭亦几不保”,河北道河南布政使张藩认为“水不可与力争也,求其故道,竣其堤防,俾中无散漫,下有归宿,则怒可渐衰,而势亦就缓”,遂鸠工庀材增筑沁堤四处使“涛鸣波滚之地又变而为耕耘树艺之场矣”。筑堤工成,张藩又提出“堤旁设堡,堡设有夫,候水消长得为之备,则暴涨可无恐已。堤岸无柳,土亦弗固,吾广为种植接松不断……则颓坏可无虑已”的保堤护堤措施。文末借李攀龙名句“春流无恙桃花水,秋色依然瓠子宫”赞誉张藩治沁水之功。二为后人借重举前人之措来回顾前人治水事迹并赞颂时人当下之功德。如明崇祯五年(1632年) 的《重修袁公创开广济渠碑》、清顺治十五年(1658 年)的《重修广济利丰河渠碑》等。三为勒石志事以歌天子督办治河之功。如刻立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的《敕修河道工完之碑》详细记载了徐有贞于明景泰四年(1453 年)奉旨治理沙湾河道的全过程,并借此盛赞天子至明至仁之功德。

信仰祭祀石刻。法天祭祖历来为中国传统,为所造之神或人们心中具备神性的圣人先贤建祠立庙、刻石礼赞是一件极其神圣郑重的事情。祭祀大禹的石刻十分典型。河南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区域之一,省内沿黄两岸历代均修建有祭祀大禹祠庙,伴之而生的祠庙碑不乏其数,内容大多为感怀禹王治水大功并阐释时人仿效大禹治水及为其建祠修庙的重要性,其本质不外乎志颂,但也在客观上形成对大禹治水事迹的记载和流传。如明嘉靖二年(1523 年) 李梦阳游禹王台时感怀禹王之功因“言微”而几乎被遗忘,遂刻立《禹庙记碑》重申禹王功绩,又于文末赋辞三章“俾祭者歌之有神焉”。又如清康熙七年(1668 年)的《禹王庙碑》记载了河南巡抚兼理河道工部尚书张自德修治河道城池工成后感念“禹王相佑之力”而重修禹王台,“大禹之功,功在万世。我公之功,亦在万世。虽上下数千年,其揆一也。”一些摩崖题刻或楹联石刻亦与大禹治水有关,多为诗歌或题跋以抒咏颂之意,内容相对单一。如原刻于三门峡黄河南岸狮子头上的明万历年间“峭壁雄流鬼斧神工”8 字题刻和五言、七言诗歌,卢氏县城东范里山河口峡谷“神禹导洛处”“观禹迹题刻”等一众摩崖题记,以及偃师县九龙庙石柱楹联“伊洛汇交流,帝泽宏沾资利济;嵩邙遥对峙,神功默佑仰威灵”等等。此外,河神龙王神祭祀也是常见内容之一。《祭金龙大王碑》《黄大王庙重修碑》《创修金龙四大王黄大王庙碑》《重修河神庙记》等是对明清时期国家正祀黄运保护神金龙四大王、河南民间擅治伊洛水的黄大王以及河伯冯夷的刻石纪念;《创建二龙庙碑记》《创修龙王庙碑记》等是对自然水神龙王的祭祀崇拜。这些碑刻是社会群体民俗信仰的物质载体和直观体现,并从侧面反映了黄运工程在明清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应用文及图文石刻。明清河南黄河石刻中有一类文书、规约、水文图碑类石刻,直接服务于现实生活,可归为应用文及图文石刻。著名的《谕东河总督白钟山碑》是对清乾隆元年(1736 年)谕旨的刻石宣示。此碑文即上谕,命河南总河白钟山在武陟木栾店沁河堤工“设长夫三十名,岁支工食银叁百陆拾两,以省民间贰千肆百余金之帮贴……其设立长夫,每岁在豫省存公银两发给,不得丝毫累民,永著为例。倘胥役徒棍等仍有借名科氵不者,交与该管官严查,从重治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的《卫镇堤记碑》碑阴面公示的是关于固堤的禁令文告:“一禁图便取径,一禁行人挖土。”《广济渠申详条款碑》是河内知县袁应泰为发挥广济渠河道长期水利效益所立,碑文详细制定了“明河基以防侵占”“定渠堰以均利弊”“泄余水以免泛滥”等6 条规定,是典型的规约文告碑刻。还有一类记载水文情况的石刻,文字简单直观,是研究水文史重要的实物证据。如新安县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的《八里胡同洪水碑》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七月十四日,黄河暴涨,水及山麓。凡吾居乡者,墙屋圮,秸粮器械尽付东流。”渑池县东柳窝村火神庙墙壁上刻有“道光二十三年又七月十四,河漲高数丈,水与庙檐平,村下房屋尽坏”文字。这几方水文石刻资料和洪水痕迹为后世推算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 夏黄河洪水流量及最大洪峰值提供了重要依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的《开归陈汝四郡河图碑》是一通图文碑刻,碑身右半部分线刻乾隆年间四府辖河渠、城镇等分布图,并附有河渠发源、流经地、宽度、深度以及河工概况等文字;碑身左半部分为河南巡抚胡宝泉所撰碑文。此碑图文并茂,对研究黄河下游水患治理、农田水利建设、黄淮水系网络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内容分类并非绝对。实际上,明清河南黄河石刻的内容涉及水情水势、河道治理、水利开发、旱涝灾害、治河思想方略、水规水条、水神信仰、歌功颂绩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通常是连贯相承又相互包含的,比如一篇志颂碑文既有河道治理端委的记载,也会体现受碑者的兴工思想方略。又如《新建大王庙碑》等一些信仰祭祀类石刻详细记载的是修祠建庙的背景和原因,往往涉及自然的水患灾害和人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封建时期“神权”“天命”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事的成功依赖于神功的默佑,“能御灾捍大患则祀之”,于是这样的立碑刻石最终落脚于“尽人事以迓神庥”并阐述“神人交孚之理”。因此,我们应当以联系的、全面的眼光考察明清河南黄河石刻文献的内容,不可割裂对待。

明清河南黄河石刻文献的繁盛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石刻文献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与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明清时期,黄河的频繁改道与河患加剧,黄河干支流灌溉和漕运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促使先民们不断进行着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思考与实践,并由此产生了大量关于黄河水情水文、河道治理和开发利用、治河思想与方略、民俗信仰等的文字记录。石刻文献发展到这一阶段开始呈现出内容社会化、世俗化的特点,人们有意将关乎国计民生和反映社会生产生活面貌的内容刊刻勒石以示久远。

河南丰富的黄河石刻文献为我们回溯并认识黄河历史,借鉴治黄经验,挖掘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提供了宝贵的、直观可靠的史料依据。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猜你喜欢

石刻河南黄河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