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初探
——浴血重生之南京

2023-06-12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初级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23年15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跨学科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初级中学 王 威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即新课标)自出版以来,引发了学界研究的高潮。笔者也对新课标进行了仔细的研读,经过比较发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即老课标)相比,其最突出的变化在课程内容方面。

新课标将课程内容分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七个板块。其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新增板块。总体而言,前六个板块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而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则是建立在基础上的提升和扩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其实在之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多(跨)学科的内容。然而,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就跨学科主题学习而言,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跨学科,二是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不同学习领域知识的整合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主题学习则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为主,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跨学科与主题学习的结合能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即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角度,进行初步探索。

一、主题的确定

笔者原先的设计是围绕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展开的,预想的课题名称为《浴血重生: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然而,笔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本单元的知识点多而零碎,想把每个知识点串起来颇有难度。正当笔者苦于无法完成这个设计的时候,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中的“南京大屠杀”这个子目进入了笔者的视野。南京是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地,南京城中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遗址、遗迹比比皆是,如: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里的魏特琳塑像、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的拉贝故居、沿江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草鞋峡遇难同胞纪念碑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等等。

除此之外,南京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的举办地,更是审判日本战犯的地方。可以说,南京见证了中国的屈辱,也见证了中国的重生。以上种种似乎可以形成一脉络,将这段历史很好地连接在一起。基于此,笔者重新构思了一个主题——《浴血重生之南京》,这也正好符合新课标中主题学习的设想。

就主题而言,侧重点应在于“浴血重生”四字。从字面意思来说,浴血重生应当理解为曾经辉煌繁华,后来遭遇了变故衰落甚至毁灭了,最后经过努力再次复活,重获新生。联系到南京的具体情况就应该是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更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在日军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中变成了人间地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秦淮河时代”迈向了“扬子江时代”,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跨越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万亿元的两大台阶,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跨学科融合

本课的设计中充分运用了多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地理、美术等。试举几例。

其一,历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南京浴血重生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侵华战争爆发前的南京(主要是古代);第二阶段是日军铁蹄蹂躏下的南京;第三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京。其中,关于第二阶段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战争中南京城的图片,让学生意识到此时的南京是破败(到处是断壁残垣)的,充满屈辱的。关于第三阶段,可以通过播放航拍视频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现在他们居住的这座南京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了盛世,是繁华的、昌盛的。

那么,关于第一阶段该如何设计呢?笔者想到了古诗。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的以南京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可谓数不胜数,笔者经过仔细挑选,确定了两首诗:谢朓的《入朝曲》,李白的《金陵三首》(其一)。通过对这两首诗的鉴赏,学生很容易得知古代的南京是壮丽的、虎踞龙盘的、充满古韵的。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将文学与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相关要求。

其二,历史与数学学科的融合。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达30万人以上,然而,很少有人会思考30万人到底有多少。换句话说,学生对于30万这个数字是缺乏概念认知的。为了使学生对30万有一个量化的理解,笔者引用了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中的一段材料:“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长达200英里左右。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这段材料提到了三个数据:“总距离长达200英里左右”“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英里”和“吨”这样的单位并不陌生。与此同时,对于火车车厢的体积和容积,学生也应该大致有数。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学生对于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人数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不仅如此,在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面前,学生内心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慨以及对遇难同胞们的同情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其三,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融合。历史与地理学科的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历史地图的存在。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节课与地图有着密切关系的则是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自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命第八号”,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开始,一直到12月12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策后图”,下达守军撤退令止。

大陆命第八号

虽然战争只进行了短短十几天的时间,但过程却惨烈异常,无数的爱国将领奋勇抵抗,面对装备远远优于自己的日军,悍不畏死,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军人的荣耀。

围绕南京保卫战示意图,笔者开设了如下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日军的进攻方向。学生观察地图后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答案:日军除西北一阙外,从多个方向(西南、正南、东南、正东、东北)进攻南京城,形成了一个3/4的包围圈。与此同时,为了防止中国军队渡江逃走,日本军舰还溯江而上,挡住了中国军队的退路。

这个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融合,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辨图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和地理学习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带给他们的启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反战(和平)的标志,并谈谈设计理念。这一设计活动巧妙地将美术与历史这两个看似没有什么联系的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反战(和平)标志的设计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爱国情感和正确历史观的强化过程。

三、凸显自主性

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们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探究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其中,关于探究性原则的表述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探究主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延伸性,提倡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和课题式学习,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

其中,项目式学习和课题式学习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查阅资料后发现,所谓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环境,让学生自行组建团队,通过在此环境中解决一个个开放式问题来学习。而课题式教学则是将学习、设计、研究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学习、研究、讨论和设计,把教、学和做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难发现,这两者都强调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 开展主题为“向英雄致敬”的故事会活动。以小组(3人或4人)为单位,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搜集南京保卫战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的相关事迹并制成幻灯片,幻灯片中应包含英雄人物的名字、照片、职位、部队的番号、相关事迹以及自己对英雄人物的评价。随后在班级中开展讲故事活动,在每个小组讲述完后都要进行打分。打分分为自评(20%)、小组互评(40%)、师评(40%)三个部分。活动结束后,根据排名颁发奖品(文创产品,如书签、本子,笔等)。

活动二 开展走访南京大屠杀遗址活动。学校地处长江滨江带,距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草鞋峡遇难同胞纪念碑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不过2公里。对于这两个纪念碑,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接触过或听说过,所以,当笔者围绕这两个纪念碑布置任务时,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卢梭所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同样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布置走访任务:利用周末时间走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草鞋峡遇难同胞纪念碑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同时通过多种方式(上网、看书、口述、问卷等)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幻灯片,幻灯片应包含纪念碑的由来、碑文解释、自己的感悟。随后,请各小组代表做主题汇报。

这两个活动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合理地引入区位资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新知识的亲切感不自觉地就提升了。另外,将区位历史资源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版给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指明了课程改革的方向,而跨学科主题学习必将是我们今后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浴血重生之南京》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充分利用了南京的区位资源,围绕南京从古代的秀丽、繁华到抗战时的一片废墟,抗战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再次崛起腾飞的这条主线,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相关要求,希望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所裨益。

注: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课程建设与实施》(项目编号:LZD/2021/140)的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南京大屠杀跨学科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九间堂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