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条线”打通法治意识培育的脉络
——以“家和万事兴”的教学为例
2023-06-12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 鲍 静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法治意识已经成为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之一。“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法治意识,是高中生在政治学科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统编版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作为一门选择性必修课,既是必修课《政治与法治》的延伸,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法律与生活》更多地强调从生活中学习法律常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法律与生活》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要求。
民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在内容上,从物权、人身权等民事权利到家庭成员关系,从就业创业到社会争议的解决,包罗万象;在时间上,贯穿人成长发展的一生,涵盖生老病死。具有“人间烟火气”的民法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一本民法典”“课堂上翻阅民法典分析案例”“课后追问探讨法律热点”成为学生学习《法律与生活》的常态。结合《法律与生活》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打通知识线、情感线、实践线,实现法治意识的有效培育。具体路径图示如下: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让教师的目光从聚焦“育分”转向“育人”,并不是对知识的否定。教书育人,要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作为教师,教好书、传递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因此,在“三条线”中,知识线是基础,是情感线的支撑,是实践线的起点。本文以《法律与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家和万事兴”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知识线:转变学习方式,成为知识构建者
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是培育法治意识的基础,因此知识线旨在夯实学生的法律知识基础。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但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追求以育人为宗旨,以育人为统率,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因此,在知识线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秩序。
1.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当代教育家顾明远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构建知识体系。
2.合作探究,案例分析。
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集体的努力。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在案例分析活动中,学生组内交流、组间辩驳,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家和万事兴”的教学中,笔者以刘学州寻亲事件为教学素材构建议学情境,设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
(1)议学任务。
①刘学州是否可以向亲生父母主张权利?如果可以,他能主张哪些权利?
②刘学州的亲生父母早年离婚,现已各自组建家庭。他们能否以此为理由,拒绝承担相应责任?为什么?
③养父母去世后,谁能够成为刘学州的监护人?监护人要承担哪些责任?
(2)议学要求。
①自主学习教材相应内容,结合民法典的有关内容,小组合作探究与分享。
②请将主要观点填写在议学单上。
③讨论时间:4分钟。
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基于自主学习的成果各抒己见,同时,又在探究和讨论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最终在意见的达成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
3.直面冲突,理论澄清。
法律是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表达,但在生活中人们还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情与法的冲突,也时常会出现。情理与法理的冲突一方面是学生思维的困惑点,亟待澄清;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是培养学生思辨意识、思辨能力的重要切入点,是培育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契机。在讲授“成年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时,笔者采用的案例是汕头老人叶某某起诉子女的案例。叶某某年轻时未对子女尽到抚养义务,如今年近七旬,无劳动能力,生活困难,遂向汕头市濠江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并在每年春节探望一次。笔者提问: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判决?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一是判决子女要支付赡养费并在春节期间探望;二是判决子女不需要支付赡养费,春节也不需要探望。两种答案不仅反映出学生知识建构不全的问题,也反映出学生在情理与法理上存在的选择冲突。笔者抓住契机,组织持有不同意见的小组进行组间辩论。通过辩论,学生逐渐清晰地认识到“成年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不因被赡养人的错误而免除,也不会因父母婚姻关系的变化而终止”。但是在情理上,学生还处于不理解的状态。因此,笔者顺势提问:叶某某打赢这场官司就能够享受幸福晚年吗?要重建良好的家庭关系,他还需要做些什么?学生在思考和回答中,自然而然理顺了情理与法理的关系,也能进一步理解亲属关系的背后既有权利和义务等法律关系,又有浓浓亲情,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家和万事兴”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还需要亲情的维系,进一步丰富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情感线:转换身份角色,成为法治认同者
情感线是知识线和实践线之间的中间环节,强调通过情感认同进一步巩固知识学习的成果,激发持久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学生成为行动自觉的人,进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在情感线中,通过议题设置、活动设计、生生互评等方式,提升课堂参与感,提升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课堂旁观者转变为教学参与者。除此之外,通过课堂辩论,引导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深化知识理解,强化情感认同,实现从法治学习者到法治认同者的转变。
1.从课堂旁观者转变为教学参与者。
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是教学的参与者。当学生成为教学参与者,他们就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体。师生能够在充分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联合构成一个完整的育人共同体。
(1)巧设议题,引人入境,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议题式教学的魅力就在于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议中学”“议中做”“议中疑”“议中思”和“议中问”的议题,提升课堂参与感。在“家和万事兴”的教学中,笔者以“解锁家和万事兴的密码”为议题,设置“育小”和“敬老”两条任务线,让学生成为解密者、探索者,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优化活动,激励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围绕议题,以案例为载体,通过组织富有成效的活动,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在场感”,让学生能够以当事人的身份融入情境之中,直面真实的生活,激励他们思考和提出新的问题。在“家和万事兴”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以刘学州的视角审视案例,深入思考和体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应尽的义务。在案例探讨结束后,有同学提问:如果想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刘学州可以怎么做?刘学州在寻亲的过程中遭受了网暴,对于网络暴力如何立案呢?刘学州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亲生父母需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等等。这些问题来源于课堂的真实情境,又超越课堂的学习范围,是学生在真实情境的探究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思考和追问。笔者将这些问题重新整合转化为课后学习任务,让学生继续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生生互评,欣赏鼓励,推动学生成为课堂的评价者。作为教学参与者,学生更应该成为课堂的评价者。生生互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让学生能够在同伴欣赏、认可和鼓励中提升认同感。生生互评的过程,是学生认真倾听、思考判断的过程,是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参与度的过程。
2.从法治学习者转变为法治认同者。
从学习知识到情感认同,既需要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在比较中提高认识,也需要教师通过活动设置,切实强化价值引领。开展课堂辩论活动就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学习路径。所谓课堂辩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体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家和万事兴”的教学中,笔者围绕“常回家看看”入法设置一场辩论活动,正方的观点是“常回家看看”入法保护老年人权益,反方的观点是“常回家看看”入法缺乏可操作性。
在激烈的思维交锋中,正方帮助我们认识到“常回家看看”入法属于倡导性规范,制定这一条款的目的不是惩罚忽视老年人的行为,而是针对社会现状,以法律形式引导社会风气,表达立法机关的态度。这条条款也体现了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呼吁人们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关注老年人晚年生活,弘扬传统美德——孝。
通过课堂辩论,学生全面理解“常回家看看”入法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感受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
三、实践线:打造“第二课堂”,成为法治行动者
实践线将思政元素渗透在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着力打造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同时,实践线在强化实践的体验感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成长,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深化情感认同,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家和万事兴”的内容涉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为教师设计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在讲授“父母有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引导,并对子女进行批评教育和合理惩戒”时,组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围绕“父母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开展交流与分享。学生的分享既有生活的小趣味又蕴含着生活的大智慧,他们提出的一些想法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通过该活动拓宽学生的法律视野,引导学生成为普法宣讲员,以力所能及的行动助力法治中国的建设。
“育小”和“敬老”是本节课“解锁家和万事兴的密码”的两条线索,更是社会民生的热点,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总结“解锁家和万事兴的密码”时,组织学生将关于如何更好地“育小”和“敬老”的思考转化为具体建议,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大文章的主旋律就是立德树人。作为一名思政教师,要以时不我待的主动姿态迎接已经到来的核心素养时代,要点燃学生核心素养的火苗、点亮学生成长发展的道路、奏响立德树人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