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混合制乐队的编排方法
——以钢琴版本的《浏阳河》为例
2023-06-12于凡
■于凡
近年来,有关混合制乐队的概念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崔洪斌所著的《配器法》中了解到了混合制乐队的相关概念:“混合乐队是由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混合组成的乐队。它吸收融会了中西乐队的特长,既有宽广浑厚的音响,又有丰富多彩的音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混合制乐队没有固定统一的编制,一般根据需要选择乐器的种类与数量。”
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更多丰富的音乐形式,很多学校都创建了自己的乐队,为同学们提供了体验的机会。但是,很多中学由于受到地方教学政策以及资金投入等问题的困扰,建立一支规范编制的乐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本文旨在针对这一问题,突破传统的乐队观念,提出混合制乐队的概念,并结合以钢琴版本的《浏阳河》为例提出了三种编排方案,并从乐器搭配、和声处理、肢体变化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在正式进行中学混合制乐队的编配之前,第一,我们需要了解本单位学校现有乐器素材,因地取材;第二,我们需要了解所在班级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以及对基本乐器的掌握程度;第三,我们需要在前两点统筹兼顾的基础上,运用基本的配器原则来进行混合制乐队的编配。通过配器法的学习,在合奏音乐当中我们会使用三个专有名词来代表材料的分配情况,分别是“前景”“中景”“背景”。在为一个完整的双管编制的交响乐队编配时,配器者会根据乐器的音色特点、音区以及所想要表达的音乐情绪,来衡量配器的方式。但是,我们中学乐队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能像一支专业管弦乐队那样,有完整规范的乐器编制,这样就需要教师在尽量遵循传统编配手法的原则上,就地取材,灵活运用配器原则。
一、混合制乐队多变的乐器搭配
在中学生中,音乐课堂中比较常见的乐器有:葫芦丝、陶笛、竖笛、口风琴、口琴、尤克里里;打击乐器有:碰铃、三角铁、沙锤、铜钹、响板等乐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非乐音音色也可以用作编配元素,例如:水杯碰撞课桌的声音以及同学们拍手和跺脚所发出的声音等,都可以作为音色元素加入音乐中去。虽然教学用具的乐器选择远不及传统交响乐队和民族乐队的选择丰富,但是在有限的乐器种类上进行多样化的编配,所呈现出的音乐效果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笔者将以钢琴版本的《浏阳河》为例,因为考虑到实际情况中,中学的音乐教师可能没有时间、经验进行原创或改编,那么运用钢琴谱进行乐队改编势必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笔者以歌曲主题部分的前四小节为例,接下来,笔者尝试为这一个乐句编配中学混合制乐队,以下是笔者给出的三种可以进行尝试的方案。
方案一:
从混合制乐队的几点配器原则来看,前景部分,即旋律声部由口琴演奏,口琴属于高音区乐器,音域较宽,大致范围为小字一组c~小字四组c,口琴的发声原理是嘴吹起或吸气,使气流通过内在的金属簧片振动而发声。结合口琴自身的特点,将其用作旋律音色演奏前景是可行的,首先,口琴的音域集中在高音区,符合旋律音区的范围;其次,由于自身的发音原理,口琴的音色是很有特点的,用作旋律可以很明显地让人辨别出它的音色;最后,口琴作为音乐课堂中常见的一种乐器,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并不太高,中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简单的口琴演奏技巧。所以,选取口琴作为旋律音色的演奏是比较符合笔者在本章节开头所述的基本配器原则的。
中景部分,笔者运用葫芦丝吹奏分解和弦以及对位的线条,首先,由于葫芦丝属中高音区乐器,它的音区范围大致为小字一组e.g.a.b~小字二组c.d.e.g.a,音区上比较适合中景声部的演奏,但是,由于葫芦丝也是由气流通过簧片发声的原理,在音色上存在和口琴碰撞的可能性。
背景部分,由于课堂教学乐器中缺少低音乐器,笔者选择用沙锤和三角铁来演奏原本钢琴谱例中的低音节拍,来强调乐曲的节拍重音。
通过实践,方案一所呈现出来的音响效果比较轻巧、灵动,三角铁的加入也很好地突出了这一特点,但是由于缺少低音乐器的支持,音区偏高,并且中声部和弦也比较单薄,音响效果稍有欠缺。
方案二:
在这一方案中,前景声部和方案一的编配手法一样,在这里由于篇幅原因,笔者不加以赘述。
中景声部,笔者在方案二中加入尤克里里,和声上符合和声排列时要遵守“上密下疏中不空”的原则,丰富了中景声部的和声效果,和声效果上面会比方案一更加饱满,但是仍然存在不足的是低音乐器的缺失。
背景部分,考虑到乐器的易获得性,笔者更换了方案一的沙锤和三角铁,用响板和水杯,就整体的音乐效果而言,方案二要优于方案一。
方案三:
方案三相比较于前两种方案,加入口风琴。口风琴是一种体积小、音准好、旋律性优良的键盘式吹奏乐器,在乐器分类上和口琴同一类,都属于自由簧鸣乐器。口风琴的音域大约是三个八度,音域大致为小字组f~小字三组f,可以吹奏丰富的和声效果。口风琴的加入使得缺少低音区乐器的情况有所改善。在方案三中,笔者加入两支口风琴,在一支口风琴演奏低音时,另外一支在该乐句的后半乐节和口琴同度演奏旋律,音色方面与前一乐节单纯的口琴音色形成对比,音响效果同方案一和方案二相比更加丰富。由于口风琴中低音旋律的加入,音响效果上面有了低音的支撑,拓宽了音区,填充了背景音色,整体的音响效果要比方案一和方案二更加饱满并且丰富多变。
二、和声的处理与改编
方案一:因为这一方案所用到的只有两件有音高的乐器,前景声部用陶笛演奏旋律;中景声部用葫芦丝演奏复调对位,缺少和弦音的支撑;背景声部则由打击乐器担任。但是,由于乐器选取的原因,没有可以用来做低音支撑的乐器,和声的低音被忽视了,所以音响效果听上去很单薄,不够饱满。
方案二:和方案一相比,加入件尤克里里做中景的和弦部分,音区上比方案一要稍微宽一些,因为尤克里里的加入,和声也比方案一要丰富。但是,音区仍然集中在中高音区,和声的音响效果比较混乱。
方案三:相比较于方案二,口风琴的加入拓宽了音乐整体的音域,但是因为乐器有限的因素,我们只能尽量在不违反乐器法和配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让口风琴吹低声部的音,拉宽音域,相对比之下音域更为饱满,方案三的和声音响和效果要优于方案二。
三、结构的调整与划分
不同的结构划分,可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听觉效果,下面笔者从结构的划分与调整的角度来分析几种编配方式的效果。
方案一:旋律声部主要分配给了口琴,因为口琴的音域比较适合该作品的第一个乐句的旋律音高。但是如若旋律一直由口琴演奏,这样单纯的音色效果不容易给人们带来新意。因此,笔者认为在后面的乐句音色处理中,可以将旋律声部交由葫芦丝来演奏,口琴作为和声或者是复调声部演奏,这样便达到了音色平衡创新的目的。但是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就不在此列出谱例了。
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虽然加入尤克里里做中景和声的部分,但是在音色结构的变化上面和方案一差不多,变化并不丰富,虽然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样也可以做出改变。
方案三:与前两个方案相比,方案三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首先就《浏阳河》的第一句来看,旋律音色结构是有变化的,由前半句单纯的口琴音色,在加入口风琴之后成为口风琴+口琴的混合音色,口风琴同度演奏,一方面增强了旋律音色的浓度;另一方面也和单纯的口琴音色形成对比,给人们带来新意。
四、织体的层次化选择
考虑到演奏的乐手们都是中学生,受水平有限和经验不足等因素的限制,笔者认为对于织体的选择可以以主调织体为主,在个别的声部当中编写一些简单的、容易演奏的复调旋律,以增强音乐的线条感和层次感。
方案一:上述方案中,笔者将旋律声部安排由口琴演奏,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口琴的音域比较宽,比较适合旋律声部的音区;二是因为口琴音色比较具有特点,具有较强的辨识度。中景声部由葫芦丝演奏分解和弦以及少许的对位复调,为了达到音色的交错感,笔者休止了每小节的第一个八拍,以达到一种延时进入的效果。但是这一节奏的变化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不太容易掌握,所以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多加训练。
方案二:上述方案和前两种方案相比,织体的结构上面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前景音色的变化,前半句的乐器主要是口琴的单纯音色,后半句则是口琴与口风琴相加的混合音色,并且笔者还在后半乐句加入前安排了一个八分休止符。塞缪尔·阿德勒说过:“把一个新起的乐句(包括弱拍起的乐句)分配给一个新的乐器,或是在新的色彩进入之前安置一个休止符,是引入新的旋律因素并确保他们被明确感知的两种非常好的方式。”
最后,笔者认为,方案三是三种编配方案中音乐效果最好的,虽然说受乐器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在只能就地取材的情况下,遵循基本的乐器法和配器的原则,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源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可见,混合制乐队的编配手法在中学里还是很必要的,比较符合大多数中学学校的状况,也可以满足大多数中学乐队教学的要求。
很多地方学校因为受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只能为达到教学的目的购买一些价格可以接受的简单乐器。受到乐器的限制,大部分音乐教师无法运用本科学习的传统配器知识来解决中学乐队排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们在了解基本配器原则的基础上,简单划分织体、结构,合理、巧妙地运用手边的乐器资源,安排前、中、背景所演奏的乐器,为达到乐队教学目的创新编配。
相较于传统交响乐队和民乐队,混合制乐队的可操作性对一些地方性的中学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它诸多的优点:组成乐队的乐器与传统制乐队相比更为灵活,乐器的编制也可以按照乐队人数、音乐的需要来进行创新调整,混合制乐队的乐器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即使简单地从达到教学目的而言,混合制乐队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