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认证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堂改革现状
2023-06-12何新华
何新华
内容摘要: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具有教育信念坚定,责任感强,具有基础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根据师范认证理念即“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本文将对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现状分析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 小学教育专业 课堂改革
为了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打造良好的教育体系,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我国师范认证正式拉开帷幕。师范认证主要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来进行指导我国教育培养体系。
一.师范认证的理念
师范认证具体包括:1.学生中心。更加注重发挥“教”的中心作用,教師在进行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特点,形成以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师范人才。2.产出导向。要结合学生进入实践岗位后,在高校里“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根据毕业生作出的反馈应用到应届学生中。3.持续改进。在结合师范认证背景下的改革经验不断实验在小学教育改革的经验,积极反馈,形成良性循环,不断促进小学教育改革。
二.师范认证下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改革现状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改革研究现状
通过在知网搜索栏搜索关键字,“师范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一共搜索了19篇相关文章,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于相关内容的研究资料并不多。肖丽俐(2020)提出了落实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科课程教育化、教育课程能力化、实践课程产出化的三大举措,加强远程教学观摩平台、特色活动实践平台、教学模拟实践平台、技能竞赛展示平台、主题沙龙交流平台等五大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1]。李然(2020)提出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原则,如统一性与多样性原则、育人为本原则、整体设计原则、实践导向原则、促进终身发展原则等,这为研究的下一步发展奠定学理基础[2]。孙建龙(2021)提出了基于“本土实践、国际视野、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的小学教育培养体系是专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小学课堂改革的关键[3]。颉静(2022)提出了专业认证下小学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实践取向”的教学方式和搭建校外校内协同实践的教育理念,让师范生切实将理论和实践应用在一起[4]。马志颖、刘露(2022)以N大学为例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设置“师范性”目标不清晰;忽视职前职后课程一体化;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不对等等问题,提出了我国目前在师范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依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5]。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改革存在难点
1.“教师中心”和“学科本位”的错误倾向
“教师中心”论是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的一种教育思想,主要来源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重点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科本位”过分强调学科的重要性,缺乏对实践的认知,脱离实际。这两种观点都忽略培养师范生真正的本质是什么?从观念来看,目前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师范认证的理念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适应当前小学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
2.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不足
部分高校在编写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会设置实践见习这一环节,但是实践见习,并非贯穿在整个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只是在某个阶段,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并且传统的教育见习模式单一,目的不够明确,管理也相对松散。总的来说,实践见习流于形式,不够严谨,学生和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见习而见习,并没有体现实践的真正意义。师范认证明确提出,认证以“学生导向、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聚集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什么”和“能做什么”从这个理念来看,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又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扎实实践,才能了解现实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才能正确把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互动方式[6]。
3.课程评价体系僵硬
根据现状调查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僵硬,评价模式陈旧。也有一些高校为了便于评估,主要采取“说教”式、“满堂灌”的上课模式,制订一系列的评价规则和要求,例如:“教学目标”“教材管理”“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各种条条框框来加以评价,使整体课程教学变得僵硬化,不能根据实践教学中的灵活性而随机应变,使整个课程教学变得机械化,使本应具有小学课程有个性、有创新、有活力、轻松愉悦的课程,变得单一、枯燥和无味,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师范认证下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小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师范认证的背景下,如何根据师范认证的理念做好课堂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对于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改革的质量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课堂改革设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二是对师范认证的理念要有深刻的理解;三是师范生培养的专业性。以下是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改革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一)课堂改革设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课堂教学在师范认证背景下进行改革,要警惕冒进主义和机械主义,在对课堂进行改革时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形成一个体系,能够加以重复使用以及逻辑的自洽性。理论教学中,在整个学校或者院系要树立师范类专业的社会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师范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中,要根据社会行业发展对于师范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师范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去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以及实践课程等,形成全方位适用师范认证专业的课程体系[7]。另外根据上述材料指导设计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要求,容易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活动之间的逻辑自洽性,只有形成较好的互动、良性循环,才能符合师范认证的理念。
(二)对师范认证的理念要有深刻的理解
在师范认证背景下进行小学教育课堂改革首先要认识到师范认证的理念,正确把握方向。总的来说主要包括:“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三大理念具有鲜明的特点,在进行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改革过程中,始终要将基本理念树立起来,否则适得其反。
“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即强调从以前“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要求高校在进行课堂改革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教学时,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着学生进行授课,而不能按照教案进行被动的授课,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堂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产出导向”则以学生未来发展成效为导向,来进行反向涉及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改革,配置优质的师资队伍和完善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锻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反向进行设计师范类学生的培养活动,体现了教师教育培养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属性,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和学术方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绝大多数将会走向小学课堂的讲台上,拥有实际的教学能力十分重要。
“持续改进”则强调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评价,比如对应往届已经走向教学岗位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形成文字说明,专家进行分析、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形成良性促进,形成小学教育在师范认证背景下进行改革的内驱力和动力。
(三)师范生培养的专业性
在进行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改革的基础上,要体现师范类培养的专业性。首先在培养师范生的首要目标上要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最后到学生的未来发展等阶段,在进行设计时充分体现师范生的专业性,即逻辑严谨、环环相扣,体现教学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根据师范生认证理念,在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将专业定位与社会需要进行结合,培养目标要与毕业合格要求达成一致,课程教学与教学条件的支撑度要达成平衡,质量保障体系与运行的有效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建议,形成闭环培养模式。
四.师范认证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改进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实践性人才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
“实践出真知”,在进行师范生培养时,要改变以“理论为导向”的错误观念。首先,在构建“实践性人才导向”的课程改革时,高校教师应当深入实践去了解和研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当掌握的教学基本技能,通过日常技能训练——技能考核过关——技能大赛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
每周设置实习课程,高校可以和当地小学合作设置实践基地,以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每周到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学生应当及时总结,完成实习报告、实习流程、实习总结、实习分享会等,加强师范生之间的交流。高校应当加强和实践基地的交流,对实习学生的表现,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更好的进行课堂改革。高校还应与时俱进,创建智慧教室,合理利用多媒体,将理论可视化,积极打造线上和线下合作学习课堂、直观视体验式课堂,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全国优秀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频。通过多媒体使学生可以参与到整个课程实践教学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小学教育发展动态。
(二)小学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除了专业课之外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基础。通识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更好的引导建立各学科之間的联系。学好通识教育课程可以为学好专业知识打基础,更好地指导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当深入了解专业教育理论和实际情况,结合实际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师范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例如,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艺术、体育等知识,因此在小学教育的专业上可以适当加一些相关专业的通识课,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
另外,通识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当前课堂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由于学科交叉、课程内容繁杂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小学教育专业会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多门学科交叉,学校结合实际可以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系列能够满足小学教育阶段对于教师“一专多能、全科发展”等需要的课程,如音乐与舞蹈、美术与书法、体育与健康等,通过课程设置,不仅仅进行了通识课的学习,也为将来学生在未来的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专业课程的设置突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小学教育的专业课程是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构成,这部分课程的开设及小学学科教学及课程融合为导向,以此来保证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可以保证作为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文科方向、理科方向和艺体方向三类,每个课程根据方向涉及体现其独特的知识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全面完善课程评价,探索多样评价方式
我国虽然提出了师范认证理念,但是并没有对课程评价作出细节的评价标准。师范认证背景下应全面的完善课程评价,积极探索多种评价方式,例如: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等不同的评价模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专家评价等相结合,构建多维度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师范生的综合能力,要谨防机械评价方式和形式评价的方式[8]。应结合实际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积极与高校的外部实践基地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课程评价,使课程的评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肖丽俐.师范认证背景下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20(01):86-87.
[2]李然.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3]孙建龙.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21(05):57-63.
[4]颉静.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塑[J].林区教学,2022(06):94-98.
[5]马志颖,刘露.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以N大学为例[J].教师,2022(10):111-113.
[6]路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01):69-74.
[7]徐祖胜,景丽英,张立明.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亮点、难点和痛点[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07):120-124.
[8]张虹,肖其勇.全科教师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基于全科教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质新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8):27-29.
基金项目:商丘工学院2021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师范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2021JGXM17)。
(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