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的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师素养提升
2023-06-12高全虎
高全虎
内容摘要:本文是阅读王荣生教授的《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后,对教学设计这一活动所产生的新的认识和思考。同时基于王教授关于课文教学设计的论述,试提出一点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化道路。
关键词:实用性 教学设计 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未来的语文教育实践者,针对一篇具体的课文,“阅读教学该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笔者逐渐产生了这方面的疑问、困惑、思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笔者一直对教学设计方面的论述格外关注,希望在认识上有更全面、通透地理解,在行动时有更精准、有效的思考路径。同时期望找到更具有实用性的教学设计原理,依据这种原理,能够根植于自己知识储备的沃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王荣生教授的《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就是一篇针对教学设计实用性极强,论述十分透彻的文章,清晰的阐明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对笔者在这方面的认识有强烈的冲击,在具体实施上开启了新视野。许多思考在这里找到了明了、清晰的答案,同时也将之前的困惑具体化、清晰化了。
一.教学设计的困境
梳理一下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有关教学设计的论述。一部分来源于教育学基础知识,从教育学知识中我们知道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基本概念。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这些论述是一切学科教学所应遵循的普遍教学规律,对所有学科的教学做总体的指导,因此就很难在语文学科的课文教学设计中落地。另一部分是针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具体论述,相对来说具体化一些,但又偏向于论述一种文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这几方面中的一点或几点,而对这几方面内在的关联性关注不够。
在教学设计这一活动启动时,面对一篇具体的课文,我们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上课讲什么?二是上课怎么讲?即课文教学教什么?课文教学怎么教?如何实现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有机融合?一篇具体的文本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和窘态也就在于此。
“教什么”难以确定,缺乏指导理论。教学目标的确定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但如何独立完成教学目标的设计却成为困扰笔者的难题。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确定的根据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作了说明,但在具体面对一篇文本设置教学目标时,却没有观念上的理论指导来完成教学目标的确定。不知如何兼顾多方面因素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的方向性缺乏总体的把握。
“怎么教”缺乏组织策略和衡量标准。如何引领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路径性的问题没有指导的策略和检验衡量的标准。并且“怎么教”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中出现偏颇最多的地方,或者说语文教学上所犯的普遍问题多在于此,可见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融合缺乏思考路径。主要指教学设计时思考没有清晰的路径、方向。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四个要素的思考没有有效的路径和贯通这四个要素思考的凭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出现这样的窘态:无法理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四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四个要素在一节课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如何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学设计进行过程中的思考较为混乱。
二.基于实用性的教学设计
王教授所讲的课文教学设计并不是简单地对一节课的教学流程作以讲述,而是注重一节课的整体设计,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说清楚了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如何将教什么和怎么教有机结合,即如何围绕教什么来设计怎么教,这恰恰突破了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难点,从而为教学设计开辟了明确的思考路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教学设计的视域——考量四个要点
《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简明扼要地说清楚了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内容和边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所应关注的两个方面,四个要点。四点具有整体性。确定教学点从文本的关键处和学生的疑难处开始,教学环节是对教学点的合理分配,教学内容随教学点而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教学环节紧密配合。构成了一个由教学点出发,最后达成教学点的闭环设计。用教学点统领全局,其它环节的设置具有很强的目的指向性,在其处理上也很巧妙、恰当。教学设计四个要点浑然一体,紧密相连。
2.教学设计的起点——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在之前的学习中,翻看一些有关教学目标的论述,对于这一问题: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其论述都有些笼统,无法具体地指導一篇课文的设计。
王荣生教授在讲解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先阐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目标产生的根源:“作为阅读者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理解的具体内部情况。说清楚了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生主体,在阅读活动发生时,其内部的理解和感受程度的不足,这种差距便是我们教学目标所要解决的点,体现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思考方式能够找准学生现有语文能力和即将达到的语文能力之间落差,精准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说明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课程目标重在阐明在一个学段中学生要形成的语文能力。而教目标则是在这一堂课中学生要达到的能力水平。并且在课文教学设计时,主张用教学点这一词语来代替教学目标,防止出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跑出课文之外的情况发生。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来看,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具有先导性,一方面指出了一篇课文教学目标产生的根源性问题,一方面纠正了教学目标设计时常会出现的偏颇。
在具体地实施上,则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具有操作的程序性。确定教学点从文本的关键处和学生的疑难处开始,考量文本和学情两个方面。文本的关键处由语篇的类型决定,也受特定语篇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知道不同文体在不同学段中,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程度。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来讲,逐渐强化文体意识,不断梳理教学点与语篇的关系,来更好地链接住“这一篇”,让教学点确定的更加准确。学生的疑难处来源于我们的判断,来源于平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以此来适合、适应、对应“某一特定学生群体”,使教学点确定的更加合理。“方向优先于速度”,只有目标合理,后面的设计才会有所成效。
3.教学目标的达成——构建“教”与“学”的路径
教学点作为统领单篇课文教学设计的纲领,至关重要,决定了一节课的方向是否正确。运用王老师的方法,教师在不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后,倒并不是难题。而确定教学点之后,就需要合理的组织“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这就涉及到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学习活动这三方面的问题。而在思考这三方面时,往往较为复杂的,途径不是很明晰。针对同一文本,不同教学设计“教什么”大致是相同的,主要区别在于“怎么教”,因此,这一部分将会充分体现每位教师的创造性才能。
王荣生老师在这里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思考路径和方向,可以理解为处理好三组关系。关系一:教学点与教学环节的关系;关系二:教学点、教学环节与知识点三者的关系;关系三:教学点、教学环节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首先处理关系一,教学点与教学环节的关系,即教学点在教学环节中的合理分布问题,这一教学点达成的第一个路径。有三个“合理安排”的逻辑,一是课文的逻辑,二是阅读的逻辑,三是学习的逻辑。以此为指导,我们便能清楚教学环节对于教学点的达成所起的作用。而对于后两组关系,王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备课模板,为我们指明了知识点和学习方式的关系链条。循着这样的思维路径,填充其中的内容,便能完成一篇课文知识点和学习方式的思考。从这两组模板中,我们还要处理知识点向学习方式的转化问题,这也恰恰是每位教师创造性的核心所在。可以说,两个模板在不断凸显、显现、呈现着四点之间的关系和关系变化,让思考理性化,条理化。有效的克服了教学设计时思考的局限。教师只需按照这样的路径精准的处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构建达成教学目标的路径。完成教学设计。对于初学者,笔者认为,先进行单方面路径的思考和安排,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积累更多的经验,最后逐渐到达综合权衡、考量的境界。
三.教学设计与专业素养提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同样有两种身份,一是阅读者,二是教学设计者。教师作为“阅读者”同样要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而理解和感受文本的程度制约着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这一身份的行动。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为教师提供了精准的思考范围和思考路径。四个要点是进行教学设计需要考量四个因素,教学设计的优劣同样受对这四个因素考量程度的制约。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对这四个因素的不断优化就成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和改进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主动将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作为接受外界信息时,自己认知结构的“基点”,成为建构外界各种知识的“基础”。促进语文教师这一角色专业素养的提升,合理、有效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此从书籍阅读、教师的备课和观摩示范课这三个方面来提出具体的策略。
在阅读教育类和学科类方面的书籍时,也以“四个要点”为基础,逐渐形成一种阅读视角,有目的纳入自己的认识结构。阅读语文教育类书籍,分析其中关于四个要点的论述,比较异同,增强对教学设计四个要点的认识。阅读文学理论书籍,则重点关注文学与与非文学的主要区别,理清不同文体其内部的特点,曾强对确定课文教学点把握。
教师在日常备课过程中,对于新手和文学素养一般的老师。我们就会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一阶段往往是为了弥补教师作为“阅读者”这一身份的不足,通过查阅资料,来逐渐加深对一篇课文教学点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讲解《木兰诗》《桃花源记》这些文言篇目,查阅古代文学史中关于这部分的分析能使我们了解这篇课文的关键点在哪里。
在观摩一节课时就从“四个要点”进行解构,将各种信息从“四个要点”进行提炼和组织,吸取其中的优势,看其中教学点确定在哪里,学习其中处理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组织学习活动的艺术。例如:我们在观摩黄厚江老师执教《背影》时:就能看到黄老师所关注的文本的关键点和学生的疑难处:“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著停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句话中的矛盾,黄老师备课时一定会发现这一句话对于理解文本太重要,但学生又不会主动关注。故将其确定为教学点。从教学环节上来看,黄老师这样安排:
环节1:和书上图片比较,体会文中父亲背影形象。
环节2:找出文中体现父子之间矛盾语句,感受父子关系。
环节3:寻找父子关系变化的原因,感受父亲向儿子示爱的含蓄。
环节4:体会儿子对父亲理解了吗?何时理解的。
可以说,这样的讲解让学生对作者为何用“背影”为题的深层用意,体会到“父爱如山般深沉”的真正原因。以此为纲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层层深入,对应教学点。
同样黄老师在执教《孔乙己》时,让学生来关注孔乙己的“手”,理解这一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可以看出老师将教学点确定为:理解感受孔乙己的“手”。最后和学生一起来续写文章——孔乙己死在哪里,去世时是什么样的。此时的学习活动安排,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人物命运走向,学生经历这一学习活动后对孔乙己这一形象的感受将更为细腻。当我们以这样的已有的视角来审视解构处理各种课例时,可能会学习到更多有益于我们自身教学的东西。
课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主体在一定時间内对四个要点的周密考量。其中的限制因素“一定时间内”在这一活动中可分成两种:一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直接时间,即教师为上一节课所投入的指向这一节课所用的时间。二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间接时间,即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为指向这一节课所作的所有准备。我们可以剖析这一具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和能力,根据自己教学上的优势、长处以及当前的资源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合理的利用这样“两种时间”,制定符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适时调整,将有利于我们的职业成长。
以上是基于阅读王荣生关于课文教学设计论述,而产生的对于语文教师学习的一点思考,是一种学习的策略和认知的方式,但不得不强调,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仍依赖于自身的文化积淀,这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正如青年教师郭初阳所言:“好的语文老师不应该读语文类期刊”。旨在点明教师的文学素养、文学底蕴在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准教师警醒。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曾观摩过一堂至今仍难以忘怀的示范课,于我而言,是一次审美的享受。受其驱使,曾花费大量时间想设计出一堂“好”课,但其结果并不如我所想。现在看来,除去教学经验等其它的原因,最关键的其实是没有“搔到痒处”,对教学设计所思考的内容和方向是有偏颇的,没有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弄清楚。王教授为设计好一堂课提供了清晰的思考路径,并且非常实用。笔者认为,在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在专业素养上的不断提升后,不断的雕琢和打磨,终会设计出一堂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造性特点的课。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
[3]王荣生.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J].语文建设,2020.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指导老师: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