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2023-06-12吴文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育观念

吴文昕

内容摘要: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非常推崇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提倡人在教育中的整体精神的培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人自由的理念。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雅斯贝尔斯集中阐述了将“人”作为教育核心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观重视对“人”的培养,提倡整体精神的教育、自我主体意识的教育,倡导苏格拉底式的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同时,他阐述了一种自由独立的大学观,给予我们很大启示。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 精神培养 教育观念

教育到底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通过什么方法去培养人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一大难题,研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明确其哲学基础,分析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大学观以及陶冶观,为当下教育改革回归人的本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哲学观的论述

雅斯贝尔斯作为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以“人”为中心,非常注重对“人”的理解。他提出了“什么是人”对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认为,人作为一种存在的个体是没有意义的,而人在存在的基础上不断改变、不断塑造、不断超越才是存在的意义。人不是以物体形式自由存在,而是以一种精神形式存在。除此之外,雅氏特别强调了追求自由对生命的重要意义,重视个体的独特性和主观能动性。正是因为雅氏对自由、对信念、对人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才形成了以存在主义哲学观为理论依据的教育思想,并具体表现在了《什么是教育》一书中。

二.关于教育观的论述

(一)教育本质

与前人对教育进行一种事实层面的定义有所不同,雅斯贝尔斯将“什么是教育”的定义深入到价值层面。在对教育本质的论述中,他抨击了当时压制学生心灵成长、压抑人的天性的教育,主张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开发人的潜能,而不只是专业理论和认识的堆集,认为专业知识使教育变得功利化,使人变为受教育的工具。“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为人们服务,激发人们的心灵,追求真理,而不是使人们成为只懂得使用知识技能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需要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教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知识的活动,而应是一种“灵魂的契合”,是一种“灵肉交流”。他反对呆板僵化、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教育不应是规训,也不应该对其加以控制,而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爱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但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而不是利用外部力量强迫学生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是无用的,因为外在强迫始终无法调动学生内在动机,教育的内容无法被学生所接受。这对我们当下教育被强制加上功利性的现象也有很大的启发。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双向的交互对话,最终使双方都有所收获:教师达到顿悟的境界,学生则获得生成,即自动自觉地实现自身潜能最大开发,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可能性。

(二)教育目的

雅氏认为教育应将学生培养成“全人”。首先,“全人”教育应是对全体民众的教育。雅氏认为,教育不应该成为小部分精英阶层所独享的奢侈品,而应该为全体民众所享有。群体是由个体组成,只有每个个体都能受到教育,那么整个群体就能得到发展。其次,“全人”教育应是对学生整体精神的培养。他抨击当时的学校教育。“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引下,即对将来生活有用于未来职业作准备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因此,就不断的在课程中塞进更多的材料,增加专业,直到学校分裂成许多专业学校。”学校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工具而不是以“全人”为目的来培养。填鸭般地教给学生“器”的东西而不是“道”的东西。不成体系的专业知识和应试技巧都弱化了学生的反思能力、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对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全人”教育应是贯穿于整个生命的教育。在雅氏看来,年龄不应成为学习的节点,体现出一种终身教育的理念。

(三)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中,他非常强调历史的学习。他认为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因素。“作为了解的已经熟悉的过去就成为现在想象内容的历史,并只有在与过去的连续性中创造未来。”只有熟悉我们的过去,我们才能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才能着眼于未来。他强调要用历史性的眼光看待自我和世界观的多样性,这体现了他的整体性的教育价值观念,他一直在强调一种对整体精神的培养。总结性地看待过去以及预见性地看待未来,这样才能抓住当下,未来的可能性就越多。同时,他重视生活秩序的教育,即“礼”的教育。同时,他提倡爱的教育,艺术教育和宗教教育,认为学校要开设宗教、圣经史、教理和教会史等课程,从而让想象进入儿童心灵中。

(四)教育方式

雅斯贝尔斯非常推崇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理念。经院式教育只是教师照着课本传授书本知识,师徒式教育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模式。雅斯贝尔斯推崇苏格拉底式教育,“教师和学生双方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探索,没有固定的教育方式,只有通過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绝对真理竟一无所知。”探索真理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顿悟。顿悟需要无数思索的积累,因此教育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的精髓在于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力量,而非从外部施加压力。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的环境氛围,在与他人的对话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从而真正地实现真正的智慧和科学理性的思考。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学生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并不断地获取知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考试的重点和学习专业技能,这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结果。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教师本人则处于暗示的地位。师生之间只存在对知识问题的辩论,而不是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益于学生的自省,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与学生进行对话,教育者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主要是“人”本身,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逻辑思维和其存在的意义。教师指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使学生发现问题并给予他们完整的认识,使他们能够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三.关于陶冶观的论述

(一)陶冶的精神内涵

雅思贝尔斯论及陶冶一词时提到“对真理意识的培植通过了人类后天习得的陶冶过程”。进行陶冶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人们对于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的理解以及如何是看待世间万物的,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将这些认知传授到学生身上。通过训练的方法让我们实实在在的掌握知识是一种理性的陶冶,虽然规定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在没落实之前毕竟是一种空洞的东西,必须经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培养方能落实,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潜移默化的得到了陶冶,与此同时人们也相应的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而不仅仅是机械性的获得知识。占有某种知识并不代表该知识是经过了陶冶获得的,它只是一种获得精神内容的代名词,因为我们平时用到的具体知识是可以量化的,而陶冶性知识是没有办法计量的。因此,雅思贝尔斯在书中指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为了考试学到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陶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和历史传统、家族祖先、教育过程相联系的,并且陶冶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与唤醒自我的途径,是人们实现理想自我的中介。陶冶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塑造人的内在本质。雅思贝尔斯坚信,衡量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可以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陶冶看出来。

(二)陶冶的方式

雅思贝尔斯认为陶冶可以通过文学、诗歌和艺术来实现。他认为,文学和诗歌用文字的形态使人们感受到精神洗礼;艺术通过对形象进行描绘,用想象的方式营造一种美好的意境从而展示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雅思贝尔斯认为古典哲学在陶冶人的心灵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他这样形容古典哲学:“伟大的古典哲学以一种系统性力量、一种趋向深远的开放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完善的思想与丰富的内容,这使得它成为一切严肃的哲学思维至今不可或缺的基础与训练。”在他的心目中,有少数几部哲学著作的思想意义就像伟大的艺术品一样无穷无尽,如柏拉图、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著作等。雅思贝尔斯指出,一部伟大哲学著作将包含整个哲学王国,研读它的同时,就像是在研读整个人的精神世界。

四.关于大学观的论述

(一)大学的任务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大学与一般的学校不同,有其特殊性。这体现了大学作为一个团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能够管理自身事务;二是以学者与学生构成;三是寻求真理。寻求真理是大学的核心任务,而学术自治是大学开展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学的任务有四项,分别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教育与培养;生命的精神交往;学术。这四项任务是一个综合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在大学中不仅需要在大学里学习科学和文化知识,并且要主动参与科研,不断进行创新。雅氏认为,大学应将科研摆在第一位,而教学是第二位。他们必须学习理解事物的态度并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大学的作用应该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重点应该放在育人上。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要帮助每个人自由发展,最终成为他自己,而并非将每个人培养成一模一样,毫无个性。

(二)大学的自由观

大学的学术自由,包括了老师教学的自由和学生学习的自由。当代高等教育本身更应该与实利主义保持必要的张力,应该更多地回归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上来,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作为人的生长的需要。

1.大学生观。雅氏认为大学的任务是科研和教学,因此与之相对的,大学生就是“未来的学者和研究者”。他认为,大学生在年龄和心智上已经成熟,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因为他们是“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在学生在提到学生的学习自由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独立精神。独立精神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坚持独立精神,学术研究才能够拥有真正的学術自由。学生应当有质疑权威的自由,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有评价教师的自由。除了学术自由,大学生还应当有支配时间的自由、信仰的自由等。他主张不能用过多的、死板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大学生,这样会使大学生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并且在思想上还会犯一些错误。

2.大学教师观。雅氏认为,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仅仅作为一名教书匠还远远不够。他认为,大学教授首先应该是一名研究者。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学者和研究者,教师首先就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帮助那些有潜力的学生,并倡导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自由应该是学术上的自由,教师的教学应当按照他们认为适合的方式进行,做研究应当充分满足他们的意愿,这是追求真理的前提,而学校和社会也必须要赋予教师这项权利。

(三)对现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1.要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只有赋予了学生自由、重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教师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用爱心教育每一位学生,民主宽容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让他们得到自由、全面、和谐地生长。

2.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术自由风气。大学不应只学习单一的专业知识,而应在学习本专业内容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以适应社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探索世界以及培养创新精神。此外,高等教育中学术研究缺乏一定的学术自由,受到较多限制。如何营造良好学术自由风气,是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师要积极向研究型教师靠近。所谓研究型教师,指的是不仅具有教育教学经验,还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研究型教师应当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仅仅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不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不断研究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对规律的尊重,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驾轻就熟、举重若轻。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雅斯贝尔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尽管给人以很大的启发,但是某些观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一)过于强调个人主义

作为存在主义教育的典型思想,雅氏提倡人的个性、自由、精神,认为教育应当以实现个人的精神价值为目标,鼓吹道德标准应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的,体现了个人本位的教育取向,忽视了人也是以社会性的方式存在的。这很可能导致教育实践脱离社会,走向极端个人主义。人是社会中的人,摒弃人的社会属性来谈个体的精神发展是不现实也是无法实现的。

(二)过于倾向唯心主义

雅氏特别强调人文学科,除了注重一些历史古典书籍,还要掌握《圣经》的有关知识。他强调教学的出发点应是个体的主观性,教学组织形式提倡“个别对待”,提倡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过分夸大人本身的作用,认为主观因素可以决定一切,忽视了影响人发展的客观条件,导致对客观知识和道德培育的忽视,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三)需要受教育者有一定的基础

雅氏的大学生观是以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成熟的、能够把握命运的人为前提,进而提出相应发教育手段,这就对于受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未完全形成,许多在校生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自我认知也较为模糊。因此他们不具备雅氏所提倡的大学教育的条件,只对少部分优秀的学生才能产生效果。

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对教育的憧憬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在教育实践层面还存在着一定困难。但是对比我国的教育现状,该书中体现出来的重视对人的培养、重视教育,倡导自我教育、全民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尊师重教等观念仍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雅斯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李峻,刘玉杰.教育的本真:自由的生成与精神的唤醒——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大学教育科学,2007(04):15-19.

[3]贾彦琪.高等教育:开启自由冒险之旅——雅斯贝尔斯的学习自由观解读[J].山东高等教育,2018,6(01):56-61.

[4]周艳红,凌云.论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的自由”思想[J].文教资料,2007(09):28-29.

[5]王洁,王小丁.雅斯贝尔斯的高等教育观[J].文史博览(理论),2014(08):85-87.

[6]袁英英.何为大学?——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大学观解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99-100.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猜你喜欢

教育观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领悟方法,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