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3-06-12胡锦霞
胡锦霞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全面系统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视野、创新能力,为社会、行业输送优质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教学过程中,以多元协同、多维共育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引入企业项目、课程协同、优化考核机制等,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交流性,同时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与此同时,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出多元协同、多维共育的思维发散型课堂。建立健全双向教学评价机制,构建出以学为先、学以致用、学教互动的弹性学习空间。
关键词:多元协同 创新能力 企业项目式 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科学时代的到来,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多元协同,多维共育来增加其自身的能力。实现项目体系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探索深化学科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发展,着力构建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双向教学评价机制,构建出以学为先、学以致用、学教互动的弹性学习空间。如传统印染方向课程模块是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直接涉及到后续的相关课程、毕业设计以及行业人才需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否与协同育人理念相适合,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合,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
《传统印染》的课程设置,以突出“基础技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基础技法的基础上,会给学生一定的权限,让他们可以发挥,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会感觉没什么要求,但是实际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把握,以及社会流行、企业需求的掌握要求就很高了,如把握较弱,那么就会导致设计出的东西,不够时尚,不够吸引人。另外学生都是各自做各自的印染面料设计,那么就相对来说会单一一点,不够具有系列感。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主动担当精神不足、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等问题充分暴露,这与当下企业所积极倡导的团队精神、攻坚克难等优秀企业文化不相符合。
其次,传统印染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为:传统技法练习、图案设计、技法结合图案设计、扎结、染色。從中会发现,很多之前设计好的图案效果,很难实现,由于印染课程的随机性和特殊性,无法修改,会导致效率比较低。最后,印染产品的实物也是由面料染色完成后再设计的,一方面,由于目前上课的时间都是一周4节课,有很多问题没办法在课堂中完成讲解。另一方面,产品制作出来以后也未必满足企业的需求,最终的视觉效果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这样会导致产品的直观性变差。当下,很多企业在选择印染产品的时候,不会只满足看花稿,而是要看她最后成品模拟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后实践脱节
手工艺类的学生在技法练习上,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投入练习,才能保证对技法的巩固和掌握。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实践练习时间也有限,教师也没办法深入的向学生示范和传授传统技法,由于技法的类型比较多,涉及的具体针法也比较多;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技法操作演练,以解决因技法不熟练导致作品创作受限,以及想要的图案实现不了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有效的进行线下的技法指导和图案的分析,使更多的同学解决这个问题,这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三)学生设计印染作品与产品化脱节
对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创新与技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例如传统印染课程,学生的在进行图案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很难与产品接轨,更难与市场接轨。一是,学生对印染技法的掌握不熟练,更别提技法的创新;二是,学生对产品化的概念不了解,另外看的也少,信息把控能力不够。如何加强学生的印染技法的熟练度和产品化,不断提高创新力、产品的转化率,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四)课程评分机制过于单一、主观
传统印染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必修课,其成绩评订一直以来是以任课教师考核为主,成绩的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而企业的反馈、学生相互间互评以及其他相关教师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叉互评容易被忽略,以至于设置的考核内容与标准缺乏指向性、客观性,甚至在某些环节引发不公正现象发生,影响到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产品的自信心,同时任课教师的认知性及专业视野也难以打开,与真正意义上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会有一定的差距。
以上问题都说明了现有的传统印染课堂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生对未来的预期、业内对行业良性发展的期待均难以实现。
二.具体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课程中引入企业项目,优化专业教学
1.在课堂中引入校企合作,将企业的项目化设计任务及要求引入传统印染课堂,结合企业市场化需求,给学习传统印染的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是在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目前市场的需求和对流行趋势的进一步把握。另外,在教学以及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按主题、按系列分组创作(一组一个主题,作品系列化)。为更好地提升创作质量和效果,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起每一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讨论,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鼓励学生们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另外,其实在课程安排中的分组也是让同学们之间增加团队合作意识。
2.因此在企业项目化设计的需求下,使学生在通过对流行趋势的分析和把握下,并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另外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加强印染纹样设计,来调动学生设计的创新、创意性及技法多样性的思维模式。同时也会使作品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二)课程协同,优化教学效果
1.将现代教育元素和科技手段,融入传统印染教学课程,让学生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Illustrator)(该模式在相关企业中也是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也是目前设计师们比较流行的设计方法),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印染图案设计中的构图、交叉线,以及回头、另外对于最终的产品效果也比较直观的能看出来。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及企业用人的需求。
2.在课堂上引入企业产品效果图体验模板(该资源通过合作可以共享),教师课堂演示可以从原先的效果图制作实效性低到瞬间实现由平面图到空间效果图的转换,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及直观性,更好的开展体验式教学。与此同时,企业人员在选稿过程中也可以快速实现从平面画稿到产品立体化的呈现,这将极大提升了双方的便捷性及购买直观性,从而迎合企业的需求。
3.在课堂上引入文创产品设计,完善整体教学的同时,及时完成后续的效果图设计进一步将传统印染课程与行业人才需求、学生需求、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三)优化课程考核评分机制
1.将课程的考核评定方法由传统任课教师单一评分的基础上,加入企业人员、学生互评(以学生所分的小组为单位)及相关课程教师(计算机辅助设计、文创产品、思政课等任课教师,该评分方式已在该课程教学活动中加以尝试,有效的改善了课程体系间的相互融合)共同评定的多方评分机制。其最终成绩所占比例为:任课教师60%(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创新创业性+最终作品)、企业人员20%(选中率+网络交易+浏览点击率)、相关课程教师10%(交叉课程的适应性+最终作品)、学生互评10%(小组讨论+团队合作+最终作品)。
2.首先这其实也是能很好的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学习;其次在课程中开展协同育人也是,有利于学生能更深入地把握设计方向及企业能更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企业日后在选拔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准备;最后,在学生中开展互评机制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参与度。
(四)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
1.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主要指的是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工作中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比如构建开放性较强的图书阅览室、创设创新或创业基金、建立面向高职学生的创业基地等配套软硬件等服务。简单而言,在足够资金的支持下,物质保障是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要素。开放性图书阅览室或网络平台的构建和维护需要及时建立与之匹配的现代化设施系统,为培养更多富有创新能力的高职学生提供一定保障。构建开放性图书阅览室将会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更多便捷性条件,学生可以借此方法拓宽自身的眼界和知识面,了解更多课堂学习中无法接触的事物、新闻信息等,强化与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以此来形成良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创业创新提供更多沟通基础和信息联系。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可以为高职学生激发潜在创新思维提供一定保障与支持,高职学生在产生一系列创新观点或计划后,便可以运用相应的程序标准申请学校的创新项目,学生可以合理运用此项目将各类想法渗透于实践当中,进而将其作为创新或创业工作中的主要经济支柱;创业基地在高校可持续发展中始终存在,所以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具体的方案措施,及时构建与之匹配的创业基地,并强化学校与当地企业的深入合作,以此来为高职学生创设相应的实践操作平台,充分发挥出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高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2.技术保障
从整体视角来看,各项事物的持续发展均离不开方向与目标的引导,而专业教师的技艺指导工作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体系建构期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需要将教师指导作为基础保障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多正确的指引。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印染设计目标、创新方向、个人特长等因素,基于专业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最终成果,为学生配置相应的专业指导教师,每个指导教师可以负责5-10名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科学的设计方案或给予一定设计方向的指引,积极探讨更多创新计划和想法的可行性,切实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指导教师可以将学生积极融入自身的创新项目当中,一方面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创新想法和计划,不断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所提供的创新项目或课题任务提升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以此来吸收更多课堂教学外的理论内容,弥补自身短板问题,提高自身创新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丰富性。在指导教师的专业化保障支持下,可以大幅度强化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对于培养一批又一批可持续发展型人才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性作用。
3.组织保障
为了在根本上获取显著性的协同育人、多维共育教学效果,同时学校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设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领导机构,通过层次化设置等方法精准定位相应的责任义务。其一,在学校层面来看,需要精准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和基本目标,构建出与人才培养相互协调的政策制度,积极组织和安排多样化、丰富化的创新活动或竞赛,及时掌握学校创新教育及培养工作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弊端问题,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对教学培养体系加以定量化、定型化评价和分析,以此来针对各类问题加以调整和完善;其二,在院系层面来看,需要结合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基本政策和目标,精准定位院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和质量标准,对培养目标定期开展评价活动或创新教学活动,构建更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其三,在学生社团层面加以分析,构建一系列创新活动计划,开展更多丰富化的创新活动,并对学校创新活动提出一系列建议和观点。
三.协同育人,多维共育教学成效分析
通过对传统印染课程教学实施的成效分析,我认为,首先,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及对调整了传统印染教学中存在的主题设计方向不明确、创作技法相对比较单一、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比较薄弱、计算机结合不紧密、以及效果图在课堂中的直观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在企业资源的加入下,实现企业专業人才需求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衔接,不断完善和深化课堂教学,积极培养适应企业及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其次;通过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各方资源,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不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耦合的。同时能使学生尽早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市场、行业、企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助推剂,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专业人才,是高校需要不断研究、更新和完善的重要课题。这不仅需要高校与企业、专业与行业、学业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还需要校企各方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建,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系统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平台。另外,从高校角度出发,也需要专业教师不断翻新教育理念、精深的教学能力、丰富实践经验,使专业教师有能力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多元协同,多维共育的新理念来为高职学生打开通向未来、实现梦想的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的希望之门。
参考文献
[1]王勇,刘凯山.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道桥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J].冶金管理,2022,(07):190-192.
[2]白雪宁,宁煜.基于“TRIZ创新理论”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21,(04):1-4+26.
[3]黄海.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2):137-138.
[4]周锋.高职院校学生“三创”能力提升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1):105-107.
课题: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多元协同,多维共育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编号:KT2021240。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