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价值观的差异

2023-06-12郭亚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差异

郭亚茜

内容摘要:伴随中西方交流愈加密切,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尤以价值观差异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影响最深。中西价值观存在诸多差异,主要包括以家庭为本位还是以个人为本位,更重视安定和谐还是自由平等及权力距离的不同等,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差异。价值观差异虽在所难免,但若不重视差异极有可能造成文化休克现象,影响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中西价值观差异,尊重差异的同时努力消除误解,助力中西方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西价值观 差异 文化休克 跨文化交际

在古代社会,人类文化虽然也具有多样性,但是彼此之前交流毕竟有限。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影响之下,人类文化逐渐呈现出立体式,全方位交流的趋势。[1]不同文化之间打破了原先的隔绝分立状态,而进入了积极互动的模式。中国紧跟经济全球化浪潮,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政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外交往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因此也进入了与西方文化的积极互动中。但在這样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共存且交流愈发频繁的形势下,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众多,若在交际中不注重差异,很可能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及误会,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本文共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笔者在写作准备过程中阅读了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及文化休克现象相关文献,对相关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到了一些体现文化差异的实例。举例论证法,本文列举了一次中德厂商谈判种双方对日程安排的分歧这一例子,并具体分析分歧产生的原因,进一步论证了中西价值观差异会造成文化休克现象,影响跨文化交际效果。

价值观是指个体或社会所追求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和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的信仰,是各种文化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2]因此,针对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效果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指明中西价值观差异并逐一分析其形成原因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各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及深层原因,进而培养对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差异的敏感度,同时建立起对待差异的正确态度及交际行为。以期减小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阻碍作用,着力提升跨文化交际效果。

一.中西价值观差异

1.家庭本位-个人本位

首先,中西价值观的一大显著差异就是家庭本位思想与个人本位思想。“家庭本位”思想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面对家庭,中国人十分重视承担家庭责任,在奋斗时往往都需要考虑家族利益;相较之下,西方人则更重视个人独立和成功。这一价值观差异在很多文化现象中都有所体现:

其一,从家庭生活方式来看,中国家庭凝聚力强,孝文化深入人心;西方家庭观念相对较弱,人们更注重个人空间,子女不一定要侍奉父母左右。在中国社会中,许多子女即便是成年后依然与父母一起生活,并且父母的眼中,子女的一个基本义务就是赡养父母。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往往形成几代同堂的庞大家庭规模,“养儿防老”,“女儿不远嫁”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外,在中国社会当中,孝文化一直就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子女对父母尽孝。无论是《论语》中孔子宣扬的“夫孝,德之本也”,还是当代主流文化中提倡的“百善孝为先”,无不说明了孝在中国社会的伦理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格外重视尊重,赡养老人,积极承担家庭责任。而在西方,子女成年之后往往和父母分开居住。一旦子女有了自己的独立生活之后,父母便不再过多干预,父母子女之间界限感比较强,父母想要去子女家中有时也需要提前预约。受文化,习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英美国家社会养老往往比家庭养老更加普遍,这就意味着西方人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相对较少,相比于家庭,他们更加重视个人的成长与独立。

其二,从处事思维,奋斗目标来看,中国人多考虑家庭利益;西方人则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如何实现个人成功上,不会过多考虑家庭。在个人树立目标,处理事情时中国人往往会从家庭整体利益出发,并会询问并酌情听取父母及长辈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在中国,个人的奋斗和进取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它可能还意味着父母的期望,家族的兴衰甚至是民族的荣辱。因此,中国人的人生目标时不仅是个人意愿的体现,往往还承载着对家庭甚至是家族的责任与使命。反观西方,以美国梦为例,美国梦中讲求的是不依赖家庭,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财富和成功,强调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也就说明了美国人个人梦想的确立和实现与家庭联系很少,美国人强调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相较于承载着家庭使命去奋斗,他们更倾向于追逐个人的独立,自由与成功。

2.更注重安定和谐-更注重自由平等

中西价值观中其实都有重视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与追求个人自由及平等的方面,但其中一个重要差异就是它们在中西方人心中的价值排序不同。在中国,当国家、社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中国人往往觉得应当先舍弃个人权益,以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为重,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便是历史发展至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奉献”依然是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元素,构建和谐社会依然是中国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在西方国家,自由及平等思想贯穿了中世纪以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西方人对自由和平等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自由与平等在他们心中价值排序远高于对国家及社会安定的考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人民服从国家安排,响应国家号召,始终将维持国家及社会稳定当作首要目标。以青岛为例,青岛市政府在中心医院发现阳性后,为了保证公共安全,做出全市检测的决定,动员所有青岛人民积极进行核酸检测,难度其实是很大的。检测排队会影响个人时间,有些人行动不便需要克服困难,并且大多数人感染风险其实很低。但是面对政府的号召,全市人民都积极自觉参与测试。青岛一共600万人口,相当于挪威的全国人口,却在三天内实现了全员检测。这对其他国家来说可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但是在中国青岛,在中国价值观中重视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的理念的引领下,中国人民的确做到了。[3]

几乎是同一时间,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控制不容乐观,但美国民众更无法舍弃的是对自由及平等的不懈追求。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关头,政府也不能强迫民众出行必须戴口罩,并且也不能阻挡美国民众举行抗议活动要求种族平等。美国的种族歧视可谓由来已久,从法律层面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到后来转为制度化的种族主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一直存在。相应的斗争和抗议也一直未曾停止,2013年美国就有过“珍惜黑人生命运动”,近年的“弗洛伊德之死”中暴露的种族歧视问题更是引发了新一波的黑人平权运动。平权运动在全美带动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浪潮,但当时正值新冠肺炎肆虐美国的关键时期,游行示威无疑让美国政府抗疫雪上加霜。从某些方面来看,此次的黑人平权运动带来的美国社会动荡甚至超过了新冠疫情。这也说明在美国人的价值排序中,坚持追求个人自由及种族平等要比携手战胜疫情更为重要,关于自由和平等的问题是不容做出让步与牺牲的。

3.权力距离指数高-权利距离指数低

权力距离是用来区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又一重要维度。权力距离一般是指人们对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均的情况的接受程度,其大小可以用权力距离指数(PHD)来量化表示。[4]对权力分配不均的接受程度越高,其权力距离指数也就越高。根据霍夫斯泰德的调查分析,中国的权力距离指数为80,而西方国家的权力距离指数则相对较低(西方代表性国家中美国权力距离指数为40,英国为35,德国35)。

这种差异在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在BBC纪录片中就比较了中英基础教育方法的不同,在中国的价值观中,认为“老师是权威的”“老师是值得尊敬的”,老师负责讲授知识,学生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要“请教”老师,对老师有时通过“拖堂”来保证教学进度的行为要表示理解与感恩。[5]但是在英国的价值观中,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互相学习,老师辅助学习,学生对延长课堂时间是不太能接受的。中国人的确有对高阶层和权威的尊重观念,但又不能简单粗暴地把中国人对权威的尊重归结为“奴性”,认为中国学生尊重老师的权威也是“奴性”的表现。其实这只是权力指数的在生活中的一种体现。而它的另一种表现则为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一些为大众称赞的中华传统美德。所以对于价值观差异的正确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西价值观产生差异的原因

1.地理环境的差异: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

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西方生产、生活方式不尽相同,进而引出了价值观的差异。几千年来中国地处亚洲东部,陆地较多,气候温和且土壤肥沃,适宜耕作。农耕生活方式使中国人无需四处奔波,谋求生计,而是祖辈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坚持以耕种为生,土地就是家庭生活的基业。这样的生活方式激发了中国人对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的眷恋以及对安宁稳定生活的依赖及追求。此外,中国人的定居生活模式也为家族的产生及壮大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家族成员之间有情感基础,加之定居在同一地方也就有了更多相互配合、互帮互助等联络感情、维系关系的机会,家族之间的感情愈发深厚,家族可以发挥的作用不断发展,最终成就了中国发达的家族制度,进一步衍生出中国人内心根深蒂固的“家庭本位”甚至是“家族本位”思想。古代西方文化起源于地中海附近,該地域礁石很多,土地贫瘠,气候也多变,农业耕作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不是理想的生产方式。西方人只得不断扩张,航海冒险,或者通过从事工商业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才能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获得生存的机会。在这样的生活生产方式下,西方人流动性很强,又不可能携带所有家庭成员共同迁徙流离,也就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和交往对象,相比于和家庭甚至是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收益来得更为可靠。勇于冒险,不断尝试,努力获得个人成功对西方人来说显得更加实际。

2.社会结构的差异:中央领导与多方制衡

中西方社会结构的显著差异也是导致中西价值观差异的重要原因。古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社会结构都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君主专制的同时主推儒家思想,因而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最大。在古代中国,政治与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文化中没有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放到对立面去,而是将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相联系,把社会安定有序作为个人价值的目标与参照物,将个人修养及个人追求与国家,对社会应有的义务与责任联系起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废弃了君主专制,社会主导思想由儒家思想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被舍弃了,但不变的是在核心价值观中还是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引导中国人民要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反观西方社会,政治多元化进而党派多元化,这就注定了西方人民无法为了一个统一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努力。西方人的价值观与政治往往是分离的。加之西方社会结构变化的进程中法国大革命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巨大影响,“天赋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成为社会共识,塑造了西方的主流价值观。

三.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实例分析

1.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差异常常导致文化休克现象,而文化差异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差异现象则最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6]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博格于1958年首次提出“文化休克”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长期适应自己母语文化的人突然来到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之后,由于无法理解新的文化而造成的心理上的迷失,恐惧甚至是排斥的感觉。

文化休克包括浅层次的心里不适和深层次的心理恐慌和心理危机,如果不妥善处理可能会发展为极度排斥外国文化或对自己母语文化进行强烈批判甚至是全盘否定。因为人们在自己国家或是民族的文化环境中长大,所以在进入新的文化环境时很自然的就会以自己的母语文化作为基础或者标准去衡量其他文化中的价值观,如果没有提前了解或者是以合适的态度去面对价值观之间差异,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冲击很可能影响跨文化交际者的交际信心及彼此之间的交际效果。

2.中西价值观差异造成文化休克现象的实例分析

在一次中德厂商谈判中,中方作为东道主盛情招待了德方。中方企业最高领导专门抽出几分钟到谈判现场发言表示对德方的欢迎,然后又奔赴下一个日程。中方谈判组特意将谈判日程安排得较为宽松,留出时间与德方一同参与一些娱乐活动,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但德方却觉得中方的安排效率不高,不够“专业”。

上述案例中德国厂商对中方安排的不理解可以归因于中西价值观差异。首先,中国属于权力距离比较大的国家,比较重视权威,尊崇地位比较高的领导者。所以在上述案例中,中方厂商认为最高领导能出席谈判场合并发言,是在给对方“面子”,表现自己对此次谈判的高度重视及对最终达成合作意向的殷切期望。但德国文化中权力距离较小,权利等级不过只是为了实现不同任务,努力提高效率的不同角色标签,上下级之间仍是平等关系,所以领导出席活动却不参加谈判就没有任何意义。此外,对谈判期间日程的分歧体现了中国人重“关系”而德国人重“效率”。中国人受家庭本位思想影响,不仅和家庭成员关系密切,互帮互助,还热衷于在社会上建立“关系网”,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成了朋友好办事”。所以在谈判过程中中方代表重视和德方代表多参与娱乐活动,深入了解彼此,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谈判顺利进行,还有利于未来持续建立合作。德国人则秉持西方价值观中“个人本位”思想,生活工作要分开,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抓紧追求事业成功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未来全球化趋势不会变,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会变,作为新时代肩负使命责任的中国青年,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保持灵敏的嗅觉,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应当做足功課,避免由于价值观差异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及麻烦,影响交际效果。

其次,面对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应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即使无法完全认同也要尊重对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对对外汉语教师而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母语文化背景,规避文化禁忌,避免引起学生的不适。

最后,我们应当始终保有文化自信,在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具体体现及本质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期更合适的交际方式去讲清楚、讲明白中国价值观的可贵之处,消除西方误解,进而在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文化规约[D].内蒙古大学,2009.

[2]于金刚.中西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科技信息,2011(03):561-562.

[3]李德银.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整体可管可控[N].青岛日报,2022-03-18(002).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宋苗苗.中英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比较——以BBC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3):224-225.

[6]姜鹏.文化维度下的文化差异性与文化休克研究[D].兰州大学,2007.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差异
相似与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