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的劳动教育意义与启示

2023-06-12唐芳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诗经

唐芳芳

内容摘要:《诗经》当中有着大量涉及劳动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向我们呈现了先民们在大地上精耕细作的劳作方式,也通过对古代劳动人民多方面生活的描绘向我们展现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需求下从劳动教育的角度品读《诗经》,是对经典精华的提炼也是对古文今用的坚持。

关键词:《诗经》 劳动教育 劳动观 古文今用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劳动教育的全面施行提供了指导方针;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而劳动教育正是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中同样强调,要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文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两者的总体需求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价值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同时较为全面地向我们展现了先民们两千多年前的生活劳动情景,奠定了我国温柔敦厚,朴实无华的诗教传统,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与价值。为强化对经典的认知,弥补诗意的匮乏,深刻体会劳动之美,对《诗经》的劳动教育价值与意义的挖掘与阐释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诗经》中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现

《诗经》中的诗歌按照功能被划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几乎都与劳动有关,其中的十五国风则较为集中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不同地方区域的风土人情,从这些诗歌当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先民劳动生产的过程与分工,还能体会他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传递的思想与感情。我们可以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其体现的劳动教育价值:

1.朴实勤勉的劳动观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生育人,而劳动将人变成真正的人”[1],“五育并举”中提出的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就是为了促成这一点,也同样体现了基于以往的教育实践在过分强调德育与智育的同时忽略了劳动教育的功能与意义,让受教育者脱离了劳动实践而去求发展,从而出现了太多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现象,甚至扭曲了受教育者的劳动价值观念,形成了轻体力、重智力的价值导向。《意见》中明确指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性。[2]

《诗经》中描绘的劳作与生产多在田间山野进行,且以体力劳动为主,总体体现了我国先民们朴实的劳动观念与勤勉的劳动作风。《芣苢》是一群妇女在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吟咏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3]重章叠唱之间让我们感受到了妇女们通过双手劳动获取的快乐;《驺虞》是一首赞美猎人的诗,“驺虞”指的是当时的兽官,“于嗟乎驺虞”[4]是对兽官手法高本领强的由衷赞美;《鸡鸣》是一首妻子催促丈夫早起的诗,诗中的丈夫是一位士大夫,要上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5],问答之既体现了夫妻之间的生活情趣也间接体现了勤勉劳动的要求;除了正面的描写与评价之余,部分诗歌也通过讽刺不劳而获、贪图享受的生活作风来树立朴实勤勉的劳动观念,如诗歌《羔羊》,通过描绘统治阶级的官吏们锦衣玉食的生活与志得意满的神态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他们不劳而获的不满;《伐檀》是一群工匠在河边给剥削者造车时唱的诗歌,通过“不狩不猎”“不稼不穑”[6],直面怒斥了剥削、寄生的奴隶主的不劳而获,体现了劳动人民激烈的反抗精神。这些诗歌通过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关注向我们传递了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正面价值观,这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具有借鉴意义。

2.精耕细作的劳动方式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天时地利寻觅生存之道,借用自然的规律播种收获因此有了农业的发展。随着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结构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西周时期已经日渐形成。

在《诗经》中,除被明确定义为农事诗的《七月》《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这十一首诗外,涉及农业生产的诗歌多达一百二十二首,这些诗歌不仅体现了西周时期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也向我们展现了精耕细作的中国传統农耕文化。《七月》从七月开始记录农民依照时令变化一年到头的劳动过程与生活状况,场景广阔,内容丰富,所涉及的劳动有春耕秋收、采桑染绩、酿酒建房、狩猎劳役等等,仿佛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古代农业画卷;《大田》《载芟》《良耜》都是周王祭祀田祖以祈丰年的诗,“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7],通过描绘人们锄地、播种、除草、施肥等劳动,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与已经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方式。精耕细作是先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实践总结出来的方法与经验,且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依然有着指导意义,这也进一步地充分证实了通过劳动实践是提高认识有效途径。

3.和谐共生的劳动之美

劳动不仅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同样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通过调整劳动的方式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并在交换的过程当中体会自然的力量和与自然共生的美好。此外,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情志得到了纾解,精神也能获得相对的满足。

《诗经》中诗歌的命名绝大多数取于自然,涉及植物的如《卷耳》《芣苢》《采葛》等;涉及动物的如《硕鼠》《蟋蟀》《鸡鸣》《鸨羽》等;这些所涉及的植物与动物都是当时的人民在生产生活当中较为熟悉的对象,整体给我们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诗经六义”当中的“兴”在《诗经》中的主要表现就是通过描写自然事物来涵咏人情。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关雎》,通过鸟的相向和鸣来刻画君子对采摘荇菜的淑女的爱慕与追求;“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8],《葛藟》中的流亡者借蔓延至河边湿地的野葡萄藤来抒发自己因离别亲人蔓延开来的悲伤;“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鹏”[9],《椒聊》用结子累累的花椒来赞美妇女多子;《氓》中的女子用“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10]的两种状态进行对比,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到被虐被弃的不幸遭遇。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他们不仅在物质生产上依赖着自然,在情感世界中也与自然相依相伴,而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劳动理念,是当代频繁穿梭于钢筋水泥丛林世界中的人们极其缺乏的。

二.《诗经》对新时代推行劳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当中所凝结出来的思想智慧与道德情感,这些智慧与情感承载于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上,讓一代又一代人得以瞻仰着继续前进,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有着对其最为深刻与丰富的诠释,而在众多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当中,《诗经》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它不仅奠定了我国几千年以来的诗教传统,有着引领诗歌发展的作用与价值,也通过对农耕环境、农耕生活、农耕祭祀等活动的刻画与描绘展现了我国丰富的传统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理念深入人心,艰苦奋斗、勤俭持家、重义守信等品质融入血脉,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11]从《诗经》中,我们看到古代先民们通过劳动的践行获得了物质的满足,也凝练出了朴素宝贵的劳动理念,通过对这些理念的挖掘和解读可以发挥《诗经》当代教育价值,从而进一步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有利于贯彻知行合一的发展理念

随着互联网中消费主义的横行,太多人因此跌入了人生意义全在享受的虚无陷阱之中,以不顾现实的错误方式奢求利益的获得与个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了“知”与“行”的脱离,大多数人虽然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获取明确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可真正通过深入劳动实践从而获得精神体悟的却少之又少,这种理论与现实相疏离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当中。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而发展实体经济就必然要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做支撑,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实际,要侧重培养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发展理念。

我们从《诗经》了解到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如何通过对自然的细心观察与反复实践寻求出最为合理的生产方式从而一步一步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的,而正是他们在持续不断的劳动中挥洒汗水锻造智慧打造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根基,这也充分向我们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伟大复兴就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实践来实现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借此组织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足够的观察与行动来获取对现实的认知与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调适身心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树立起知行合一的发展理念。

3.有利于树立劳动公平的意识

以往的教育体系对德育与智育的着重强调,使许多受教育者形成了“好高骛远”和“眼高手低”错误认知与错误行为。一直以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长期缺少关注,整个社会也充斥着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价值观,尤其是近几年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流量带来的暴利让人眼花缭乱,许多学生甚至将成为“网红”纳入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当中,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赚钱方式最为轻松和便利,并且可以“名利双收”,这样的社会风气使得学生注重眼前利益不顾长期发展缺少实干精神,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劳动公平意识的树立。

《诗经》中精耕细作的发展需要使劳动分工也在进一步地更新与细化,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劳动所发挥出的劳动价值,如妇女的主要劳动是采摘草实和养蚕织布,男人则主要负责打猎伐树耕种等劳动,这些劳动的分配让相应地个体发挥出自我最大的生命价值,在共同协作之下建设家园,维持生产。随着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要,大中小学都在努力地积极结合实际科学贯彻施行,不少学校以带领学生下田插秧的方式让学生体悟劳动的乐趣与收获的不易,也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深受重视的立国之本,因此,对农民群体、对广大的体力劳动者我们不能持以轻慢的态度而应该饱含尊重。

三.《诗经》劳动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1.提炼劳动因子,整合教学资源

《诗经》的创作主要来源于当时的劳动人民群体,所描绘的是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图景,所抒发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与现实诉求,因此,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大量的劳动教育资源。《意见》指出,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结合新时代对劳动教育实施的要求,我们可以针对性地提炼出相应的劳动教育素材,整合出相应的文本开展教学。如“崇尚劳动”系列我们可以选取《采葛》《芣苢》《鸡鸣》《芄兰》《东门之池》等作品作为教学文本,其综合性地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者的歌颂以及对不劳而获者的不满;“尊重劳动”系列我们可以就《七月》《臣工》《北山》《大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作品感受不同劳动者在劳动中所散发的魅力;“增强对劳动人民感情”系列我们可以从《泂酌》《葛屦》《甫田》《鸨羽》《旱麓》中提炼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两种关系,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与劳动人民增强感与联系的现实必要性;“报效国家”系列我们可以选取《小戎》《终南》《无衣》《击鼓》等作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古人的家国情怀;“服务社会”系列我们可以选取《皇皇者华》《鸿雁》《大东》《甫田》《生民》等作品,让学生认识劳动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2.构建课程内容,深入劳动实践

通过提炼与整合的教学内容,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结合学生特点、课程标准、专业特色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意见》中明确要求,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因此,我们在通过解读《诗经》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强化劳动意识、塑造劳动观念、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地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正确的劳动实践路径让学生深入到劳动实践中从而去获得真实的感悟与体验。如配合《七月》的教学,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下田插秧或收割打谷的活动当中从而认识农民真实的生产劳动的过程;配合《芣苢》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还原诗中的劳动情境来感悟劳动之美。

3.巩固教学成果,增强劳动意识

为了进一步地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与户外实践的成果,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需要得到相应的构建与完善,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受教育者对自己所参与的劳动实践进行深入的总结与认识,可以从劳动的动机、劳动的表现、劳动的认识三个角度来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以采用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三合一”的阶梯式评价模式。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完善的评价过程,学生得以充分理解文本内容,并在将之与实践融合贯通中获得对劳动意义的真切认识,从而增强劳动意识,树立起“知行合一”的发展理念,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与人生价值追求具备更为正确的认识。

综上所述,《诗经》中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与劳动教育价值,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应该得到有效地利用与挖掘。以此切入,不仅可以进一步为劳动教育的施行提供经典支撑,进一步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对《诗经》文本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了相应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5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3-27)[2022-11-10].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03/27/c_11257744 31.htm

[3][4][5][6][7][8][9][10]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23,95,110,340,74,116,61.

[11]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EB/OL].(2020-9-17)[2022-11-10].https://news.cctv.com/2020 /09/17/ARTIXh01Cd3WC5Q1U9vgBfoS200917.shtml

(作者单位: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