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润疆 教育铸魂

2023-06-12韦英哲罗峰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5期
关键词:龙狮援疆支教

韦英哲 罗峰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共同把新疆的工作做好。”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展对口援疆,是广东必须肩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按照中央部署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自2010年以来,广东对口支援喀什地区三县一市和兵团第三师。教育援疆作为对口援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文化润疆和智力援疆,推动教育援疆工作迈上新台阶。

赋予教育援疆新动能

2022年,广东成立了以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省教育援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教育援疆工作。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教育援疆工作,组织调研组赴新疆对接教育援疆规划,进一步加强援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据统计,2020年至2023年初,广东投入教育援疆资金约35亿元(含深圳)、实施136个项目,选派1159名援疆支教教师(含深圳),选派264名援疆支教大学生,分别进驻对口支援的伽师县、疏附县、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中小学校(含职业学校)和喀什大学、喀什技师学院支教。

教育援疆,是援疆工作的一道良方。两年多来,广东组织全省318所学校与喀什地区学校结对帮扶,新建10所学校,支持57所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链帮扶、全面对口、全方位推进”的教育援疆工作新格局。

以广州援疆工作为例,广州市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着力在全方位推广普通话教育、加强师资培训、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深化结对帮扶、打造示范学校等方面下功夫,高效务实推进教育支援各项工作。2010年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共投入近10亿元,完成教育支援项目160个,新建学校43所,改扩建172所,购买教学设备12391台(套)。

2022年9月,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省援藏援疆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东省教育援疆工作方案》,明确新阶段教育援疆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形成省统筹,各市抓落实,前后方精准联动、步调一致、合力推进的教育援疆架构体系。

广东将围绕“一个体系、两个重点、三支队伍”,即建立健全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结对帮扶体系,抓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建强建好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队伍,提出七项重点任务,新阶段加强教育援疆工作拉开大幕。

激发全链帮扶新活力

教育援疆对于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五观”,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深入推进“组团式”教育援疆工作,成立12个支教组,分别支援新疆喀什地区12所中小学校。援疆过程中,广东实施青少年“铸魂工程”,开展“听习爷爷话、永远跟党走”等系列活动,积极在各级各类学校传承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把受援地青少年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筑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办好“大思政课”,在受援地中小学普及“大思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2000多名“红孩儿”红色小宣讲员,组建200多支“红孩儿”红色宣讲团,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020年以来,广州援疆工作队着力推进“红色筑基”工程,强化红色引领、用好红色阵地、构建红色课堂、讲好红色故事,构建起大思政格局,为疏附学子的人生绘上了鲜红的底色。

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视察。广州援疆工作队以此为契机,投入援疆资金500多万元提升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实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阿卜杜艾尼·阿卜杜凯尤木每次提到自己的学校都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他说:“当年习爷爷来我们学校的时候,我还没有上学,我的爸爸妈妈很希望我能来这里上学。入学后,我深刻感受到学校的巨大变化,我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接受了更加优质的教育。我热爱美丽的校园,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为了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把有精神的故事讲得更精彩、更深入人心,广州援疆工作队在实施开展红色筑基大思政工程中,着力打造推广了“红孩儿”宣讲团,将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民族团结的故事形成宣讲稿,发动学生争当“红孩儿”红色宣讲员。

阿布力克木·图尔贡看到自己的同学宣讲红色故事成了学校和村里的“小明星”,心里别提多羡慕了。她鼓起勇气报了名,通过层层遴选,终于光荣地加入“红孩儿”宣讲团。一开始她害怕讲不好红色故事,所以每天都要爸爸妈妈陪她练习。后来,每天回家讲红色故事,就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在她讲的红色故事里,有抗日英雄、有新疆历史,也有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疏附县明德小学指导教师焦菡玉深有感触地说:“广州援疆工作队在学校开展‘红色筑基工程,不仅起了立德树人的作用,也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使他们从小就懂得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家人。”

以文化人,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培根

鼓励开展社团活动,创建国画、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社团,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推动粤喀两地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携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指导受援地创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支鄉村教师陆地龙舟队伍,指导培训舞狮舞龙队伍560支,并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六个一等奖。

“扎好马步,手托狮头,眼看前方,注意狮子的神态和形态,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威武的狮子。”疏附县一中的操场上,援疆教师魏开源正在指导教师们学习舞狮技能。这种代表着岭南文化的中华舞狮运动也成了援疆文化使者,跨越千山万水,扎根在了疏附县。

“这次舞狮培训班主要是培养舞狮骨干教师,组建一批舞狮队伍,打造一批舞狮特色学校,成立舞龙舞狮工作室,辐射带动一批‘龙狮人快速成长起来,保证每个学校都有一支学生舞狮队,参加各种舞狮表演、活动和比赛等,传承龙狮文化、助力文化润疆。”魏开源说。

据了解,2018年5月起,广州援疆工作队就开始在疏附县推广龙狮文化,前后共捐助体育物资达290多万元,用于购买醒狮、锣鼓乐器等道具。工作队开辟了南疆地区首个龙狮兴趣课堂,结合疏附县实际,积极创新中小学课堂模式,选派广州援疆教师担任学校龙狮班级的教练,并开创龙狮课堂。

从1条龙、6头狮、24人起步的队伍,到如今100条龙、200头狮、1400余人参与,疏附县中小学的龙狮队伍不断壮大。广州援疆工作队已在全县范围内组建了200支龙狮队伍,培训龙狮教师200名,实现全县所有乡村中小学校龙狮教练员全覆盖,打造出一批龙狮文化特色学校。

从2020年开始,广州援疆工作队还选派梅州客家文化非遗传承人、援疆教师,建立“客家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开展剪纸课堂,结合龙狮项目,指导学生进行“龙狮”形象剪纸作品创作,积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推动疏附校园龙狮文化发展。

国语为要,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教研培训基地建设,编写口语教材,培训受援地教师2000余人次。2021年的新疆对口支援地区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达标率比2015年大幅提高。深入实施“教会万名少数民族群众流利讲国家通用语言工程”,支持30多家援疆企业全面开展“国家通用语言轮训”工作,发动援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为员工培训国语,并按照“一企一册”要求编写27套通俗易学实用的国语教材,共培训少数民族员工达38.3万人次。

“三交”融情,促进民族团结互信

组织粤新中小学生开展“手拉手融情夏令营”“民族团结一家亲”“非遗文化手拉手”“兵地青少年手拉手”“穗疏人民心连心”等交流实践活动,有力促进两地青少年加深了解和友谊。深入开展足球援疆活动,广东率先开展足球援疆活动,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受援地校园足球场地改造和设施建设,开展“石榴籽杯”足球比赛活动。开展“粤喀青少年手拉手写书信促进民族团结”活动,组织粤喀两地318所结对学校学生持续开展“粤喀青少年手拉手写书信活动”,累计往来书信约10万封。

育才为本,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队伍

深入实施“五个一工程”(种子、育苗、造林、园艺、新芽工程),打造一批民族团结示范种子学校,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建立一套科学的教研机制,培养民族团结新人。建立“粤喀师训联盟”和44个“石榴籽名师工作室”,开展“师徒结对”“地区公开示范课”和“送教下乡”等活动,每年培训教师25000多人次,变输血为造血,为受援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受援地教育教学水平。

质量优先,提升喀什高等教育水平

实施“院帮系”工程,组织深职院等5所“双高计划”职业院校,分别支援喀什职业技术学院5个专业建设。投入10亿元帮助喀什师范学院升格为喀什大学(新建新泉校区2000亩)的基础上,2022年广东又投入3亿元帮助喀什大学筹建第三校区(东城校区900亩),使喀什大学面积由原来500亩扩展到3400亩,在校生人数从升格前11400人扩大到2022年的27100人。每年还安排1020万元对受援地贫困大学生予以每生6000元补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打造校地共建新载体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广东不断创新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载体,精心打造高校与新疆对口支援地区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基地项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统筹谋划,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功夫

为增强广东与西藏、新疆学生交流活动开展的连续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广东省教育厅搭建省级学生选派平台,变零星选派为组团选派,融民族交流于大学生支教实习全过程、各方面,聚校地结对星星之火,起各族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燎原之势,在润物无声中,浇开民族团结之花。

2009年,岭南师范学院、韶关学院等高校先试先行,选派大学生赴藏实习支教,得到当地支持,受到学生欢迎,获得明显成效。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将学校项目升级为省级项目,在西藏林芝建设校地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基地,并纳入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赴藏考察签约项目。

2022年,省教育厅联合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省援藏援疆办等部门,将西藏林芝实践经验复制到新疆喀什市、疏附县、伽师县和兵团第三师,高位推动,升级加力,持续实施。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每学期组织16所高校选派优秀大学生赴疆支教,为新疆对口支援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强化保障,在落深落实落细上下功夫

做好顶层设计,将“校地共建”项目作为广东教育援疆重点任务,省教育厅通过组织高校与受援地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细化双方合作内容、形式、流程、保障措施等,并出台学生选派指南、专项资金使用说明、实习支教体检标准等多个指导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制度,保障项目标准规范开展。

加大资金保障,积极协调省财政厅等部门支持,每年新增专项资金,为师生提供住宿、交通、保险、活动策划等经费支持,保障师生在受援地顺利开展实习支教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守牢安全防线,落实好安全责任,实施安全日报制度,强化师生安全教育和培训,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预案,与“组团式”教育援疆干部人才统一管理服务,确保万无一失。

实践育人,在共建共育共赢上下功夫

校地共建项目融民族交流、思政教育、社会实践于一体,创设了高校服务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大平台”,开拓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大课堂”,提供了大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

2022年,首批110名广东优秀大学生先后出发前往新疆对口支援地区。广东高校发挥人才优势精准补充边疆民族地区短缺师资,边疆民族地区成为培育广东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第二课堂”,形成共學共乐、协同育人的新局面。

2022年10月,广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克服疫情困难,积极选派学生赴疏附县支教交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了20个“红色筑基”优秀宣讲视频,供204所中小学幼儿园,8万余名师生观看学习,帮助万名“红孩儿”学生宣讲员在班级、校园、社区、家庭宣讲。

星海音乐学院派出9名支教大学生主要负责受援学校的音乐学科,并兼顾学校其他教学工作。他们积极吸收融合当地学校的民族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深度参与校园社团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国乐社团活动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活动,积极举办诗歌朗诵大会、广东与新疆学校的诗词大会等。

东莞理工学院学生麦煜昂是第一批援疆实习支教队队长。2022年9月,他和指导老师一起带领10位伙伴踏上了前往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支教的道路。在图木舒克第一小学,麦煜昂负责给一年级的6个班级上科学课。他常常抛开课本,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举例,给学生讲述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和知识的兴趣,为他们打开看向外面世界的窗户。

支教大学生们纷纷表示,很珍惜援疆支教的机会,要尽己所能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实践锻炼和教学创新,融入当地生活、与当地师生一起成长,共同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

近年来,粤新两省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密切协作、相互支持,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持续拓展和深化“组团式”教育人才援疆模式,助力受援地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作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广东将加大文化润疆、教育铸魂力度,高质量按期完成各项教育援疆任务。

(本栏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龙狮援疆支教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解封迎兔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儿童龙狮》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儿童龙狮》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传播学视角下高校龙狮运动的开展策略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