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率队开展“敌后小长征”
2023-06-11胡遵远
胡遵远
洪学智1913年2月2日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双河镇(时属河南省商城县)。1929年3月参加革命,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两膺上将”洪学智长期在红四方面军工作和战斗,经历了万里长征。长征之后,他还带队开展过一次独特的“敌后小长征”,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
把孩子交给当地老乡
1939年6月,中央决定把抗大总校搬到晋东南敌后。为了行动方便,抗大总校对外改称八路军第5纵队,原大队、支队、学员队,依次改称为团、营、连。洪学智当时是3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是刘忠)。
总校从延安出发前夕,中央机关召开了热烈的欢送大会,毛泽东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以坚持统一战线、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内部团结这“三个法宝”作为临别赠言,强调:这是同志们上前线去的总方针,是拯救中华民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法宝。
出发时,刘忠被调往冀东,他把2团(即2大队)的干部带走了。3团(即3大队)改成4团,罗华生任团长、洪学智任副团长。
7月9日,4团奉命从蟠龙出发,经延川、清涧、绥德、米脂,在佳县渡过了黄河。过黄河后,就是山西兴县罗峪口,那里是阎锡山的控制区。
洪学智率队走了两天到达白文镇,然后继续东进,在八路军358旅的护送下翻越了吕梁山、渡过了汾河,到达太原以北的阳曲地界。前面就是同蒲铁路,日伪沿铁路线建立了一条严密的封锁线。护送部队事先将敌人兵力和活动规律摸得一清二楚,做了周密部署。同时,在敌人的伪化区里,八路军也有交通线和交通站。抗大队伍分两批,洪学智他们是第一批,有掩护部队,行进路线都是交通站的同志事先布置好的,大队人马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没想到,在通过阳曲县一个山坡时,洪学智的夫人张文和孩子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孩子啼哭不止。这时,离铁路只有一二十里了。洪学智明白,要是暴露了,会带来大麻烦。
万般无奈之下,洪学智只好狠心把孩子交给当地老乡。他对老乡说:“我们要过铁路,孩子哭闹,影响部队行动,把孩子交给你们吧。”老乡见洪学智他们穿的都是八路军军服,很是同情,就说:“留下吧。”部队正在行军,洪学智说完这些就走了。张文却不住地抹着眼泪,回头看那闪着灯光的小屋。
当时,洪学智等忙着追赶队伍,没有问这家老乡姓什么、叫什么,身上装的几块钱也忘记留下了。好在掩护部队细心打听了一下,记住了孩子丢在什么位置。之后查地图才知道,那个地方是东西房山的大屿、小屿。直到1951年,孩子才被找回家。
随后,洪学智等巧妙躲过了敌人的部队,顺利通过了同蒲铁路封锁线,又一口气跑了70多里路,到达晋察冀根据地的灵寿县陈庄。那里是晋察冀军区抗大二分校所在地,抗大总校也刚刚转移到这里。4团被分配住在附近的几个村庄里。在这里,他们总结了离开延安以来行军的经验,并恢复了上课。
此后,晋东南地区粉碎了日伪军的大规模“扫荡”,局势较为稳定。抗大总校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当即决定直接转移到晋东南。1940年2月,总校队伍从吕庄一带出发,向南再次渡过滹沱河,越过正太路,经山西辽县(今左权县),抵达武乡县一带。至此,顺利完成了挺进晋东南继续办学的任务。
武乡那年遭了水灾,老百姓吃杨树叶子,却把粮食给八路军,说八路军吃不饱饭怎么打仗呢?许多老百姓的房子被敌人烧掉了。他們说,不消灭日本鬼子,他们也活不了,有房子也没用。
武乡的环境比较稳定,学习有保证。学员们行军锻炼虽然很苦,但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另外,从蟠龙到晋东南长途转移过程中,一路看到群众抗战热情很高,学员们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育。这批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129师。
率队向鲁西北进军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后,晋冀豫敌后到处都能听到枪炮声。抗大总部研究决定,进行精简整编,编成4个团:苏振华带1团,罗华生调到2团,刘忠带3团(在冀中),洪学智在4团当团长。10月,百团大战进入最后阶段,日军对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晋东南发动报复性大“扫荡”。八路军主力部队忙着反“扫荡”。抗大3团在冀中很难坚持办学,于是又返回了总校。
这时,洪学智接到上级命令,要他带队转移。为加强各分校工作,抗大总校决定把3团干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100多人编为山东干部大队,聂凤智任大队长,前往山东加强1分校工作;另一部分200多人编为华中干部大队,张兴发任大队长,由洪学智率领前往苏北,与当地新四军共同创办抗大5分校。两个大队的沿途行动,均由洪学智统一指挥。
临行前,副校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集中两个大队的干部开会动员,讲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又讲明到新四军办分校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家一定要下定决心,坚持抗大办校方针,发扬抗大校风,克服困难,战胜敌人,胜利完成支援华中的任务。
11月9日,寒风中,洪学智带着两个大队从浆水镇出发,准备过平汉铁路向鲁西北前进。
这时,敌人正通过平汉线南下运兵,防卫很严。洪学智率部南下行军,需要越过的第一条封锁线就是平汉铁路。经侦察分析,他们决定把越过地点选在邢台以南的沙河镇。
出发时,部队安排当地游击队100多人负责掩护。部队行军140里,于晚上9点多赶到了铁路边。
在这里,洪学智发现了许多新情况:日军为了割断太行根据地与冀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沿铁路新挖了一条宽约3到4米、深约4米的封锁沟,在铁路沿线增修了碉堡、设置了哨卡,日夜巡逻放哨。路沟又深又宽,不好通过。敌人的运兵火车每25分钟过一趟,铁路上不时传来巡逻的吆喝声和火车、铁甲车的轰隆声。
天很黑,洪学智他们在树丛里隐蔽着。看见附近一个村庄有户人家亮着灯,洪学智就派人悄悄过去了解情况。侦察员找来一位向导,查问了有关敌人据点和附近地形、村落以及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情况,才知道敌人据点上增加了兵力,正准备对铁路沿线进行“扫荡”。
为进一步弄清情况,洪学智命令队伍在铁路封锁沟坡下隐蔽,派出侦察员对封锁沟仔细察看。在一片枣树林里,洪学智遇见了夫人张文和熟睡中的儿子洪虎。他拿出钢笔,让张文把手伸出来,让警卫员用手电筒照着。张文问:“干什么?”洪学智说:“万一敌人把我们冲散了怎么办?我先在你手心里画个地图,越过铁路线后,你就到这个点上集合,要是过不去,你就退回来到那个点集合。”洪学智边说边在张文的手心画了几条线、几个点,说:“咱们打不散!”
几名侦察员回来报告,说封锁沟可以过人,下去后人搭人,就可以过去。可是,有十几匹牲口驮着行李,还有教学用的书籍,无法通过。经多处打听,老乡说离此2华里的地方有一个桥洞,可以过牲口。
洪学智立即对部队作了仔细交待和检查,决定马上行动。黑暗中,队伍肃静而又迅速地依次跳进深沟,解下绑腿,上拉下推,搭着人梯爬上去。牲口由一部分人牵着从桥洞穿过。晚上12点多,部队全部顺利地通过了封锁线。
之后,部队安全通过70多里的伪化区。短暂休息后,洪学智率部又开拔了,计划到冀南7旅驻地。王近山在7旅任旅長,卢南樵任政治部主任。他们都是洪学智在四方面军时的老战友。
晚上11点左右,部队到达离7旅20多里的刘庄。那是一个大村子,有几百户人家。大家刚准备休息,忽然听到枪响。游动哨跑回来报告,几十名日伪军来袭击地方一个干部队。冀南一带到处挖有路沟,把所有村庄都联结起来。洪学智让部队赶快跳进路沟里。同时,安排护送他们的游击队去支援地方干部队。
等游击队赶到村头时,敌人已经撤走。但地方干部队的人被抓走了几个,打伤了五六个。洪学智让部队在村庄四周布置好岗哨,于凌晨三四点再次出发,终于赶到7旅驻地。7旅的同志非常热情,连忙给洪学智他们弄饭吃。
几位老战友见面分外亲切。王近山说,张文抱着孩子行走不便,给你们—匹牲口吧。他给了洪学智一匹牲口,还送了一支驳壳枪,说遇到敌人可以应急。
机智解决渡河难题
在7旅驻地休息几天后,洪学智率部继续向鲁西北行进。洪学智带领华中大队的同志从冀南进入山东,来到馆陶县,准备过卫河,聂凤智带着山东大队也要从这里过卫河。
卫河水面宽五六十米,水深岸陡,沿河还设有敌人据点。紧靠对岸,有一条公路与河岸平行。卫河是日军割断冀南、鲁西两个根据地的又一道封锁线,敌人已多次对我渡河部队进行袭击。敌人不仅把渡口挖毁了,河面上还有“汽划子”巡逻。
洪学智率部在离卫河不远的一个村庄里隐蔽,经过几个夜晚的紧张准备,选定在距敌人据点仅几华里的地方冒险过河。部队摸准了敌人巡逻的规律,从老百姓那里找到几条小船,准备趁敌人巡逻的空隙迅速通过。洪学智与聂凤智商量,分两批过河,并确定山东大队先过河。
当晚,山东大队六七点钟就到了卫河边,船久等不来,只好先回原来的住处。夜里11点得到消息,说船12点到1点间可能到,但只有一个小划子和几只仅能坐四五人的大木盆,而且河边十分陡峭,只能走人,不能过牲口。牲口驮着行李和教学用书,不能过河怎么办呢?这可把大家愁坏了。
洪学智临危不乱,询问当地同志,得知山东分局有一批干部要从对岸过卫河。他立即率领部队急行军,赶到山东分局干部的渡河地点。
等了大约一个小时,终于等来4条小船,从山东来的干部渡河上岸后,华中大队的人再渡往对岸。
但是,船小,不能渡牲口。得知山东分局干部队也带有牲口,同样也渡不过来,洪学智灵机一动,立马同对方商量,双方的牲口互换,这样就解决了难题。
洪学智又想,山东大队的牲口也得换。于是,他同对方说,聂凤智那里有多少匹牲口,你们就留下多少匹,等你们到了聂凤智住的村庄,用他们的牲口就行了。对方同意了这个方案。
华中大队刚渡完卫河,天边就露出了光亮,聂凤智他们只能等到天黑再渡河。第二天晚上,山东大队渡河时,洪学智派人到河边接应。这天船来得很准时,山东大队按时渡过了河,两个大队又会合了。
渡过卫河后,部队一路小跑,紧接着又跨过敌人的一道公路封锁线,到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杨勇、苏振华教导第3旅的驻地。在这里,洪学智便与聂凤智分开行动,山东大队去沂蒙山区,华中大队去湖西地区。
遇上“游击县政府”
从鲁西北根据地到邓克明、张国华教4旅所在地湖西,还有180多里路。中间要经过巨野,那里有敌人的一个大据点和一片伪化区。
巨野伪化区有一个村叫刘家围子,是一个大村庄,这里有一个秘密党支部和一支70多人的农民武装。没有伪化前,八路军人员可以在这里随便出入,不需要部队掩护。后来日伪勾结起来,这里基本上成为敌人的统治区,八路军无法通过。
经过认真考虑、周密安排,洪学智率队从教3旅所在地出发,历尽艰险,总算到了刘家围子。
洪学智派人找到支部书记。支书非常热情,说:“我们接到上级通知了,知道你们要来,已经做了准备,放出了游动哨。”又说:“前一段敌人来打过一次,100多个伪军、60多个鬼子,从早上8点多钟打到下午4点多钟,也没有把村子打开,他们就跑回去了。你们放心在这里休息,没关系,来百把个鬼子没问题,我们能对付。你们自己还有这么多枪、这么多人,更没问题。”
洪学智觉得这位支书很可靠,对他颇为信任。吃过饭,部队就在村里休息。到下午6点,洪学智等经过研究,认为这么多人在这里,目标比较大,还是离开村子,免得敌人知道后来袭击,群众受到损失。支书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
洪学智等打开地图同支书一块研究,选择到离巨野公路十几里、只有七八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子去住。华中大队晚上7点出发,11点多到了那个村庄。为防止敌人袭击,他们把村庄封锁起来,只准进,不准出,部队的人也不许乱走动。他们边吃饭、休息,边了解情况,又派人联系地方政府。
此时的巨野县政府是个“游击县政府”,行踪不定,所以寻找难度很大。洪学智于是派侦察组到巨野公路上了解地形和敌人巡逻的规律,选择通过的路线,研究放哨和带路的方式,做好过巨野公路的准备。
黄昏时,华中大队离开村子,向巨野公路方向跑步前进。过巨野公路时,没遇到日军的巡逻车,得以平安通过。
又走了20多里路,他们到达一个村子。这里离教4旅驻地还有40多里。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个村子里,他们碰到了巨野县政府的同志。县长介绍,县政府有一支100多条枪的武装,住在老财的大院子里,院子四周有炮楼,便于防守。他劝洪学智等住一天,好好休息一下。
洪学智等认为,离教4旅驻地已经不远了,还是趁天不亮就离开。他们刚走了十几里路,忽然听到后面一声枪响,接着是机关枪声。
部队立即停下来仔细辨别枪声的方向和距离。他们分析,可能是敌人在攻打巨野县政府。洪学智立即让掩护他们的部队去支援。县长很感动,握住带队副营长的手说:“你们已经走了,还回来支援我们,太谢谢八路军同志了!”
等支援队伍回来以后,洪学智他们又顺着路沟前进,在阳谷附近通过了旧黄河。一路急行军,很快就到了教4旅驻地。
大家见了面,十分高兴。邓克明向洪学智等介绍敌后抗日的情况,说鬼子经常出来“扫荡”,还讲了湖西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
他们要洪学智讲革命斗争的经验。洪学智觉得,在敌后抗日与当年红军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斗争有相同之处,说:“过去我们红军,天天同敌人打仗,有时一天打几仗,靠的是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靠的是两条腿,一晚上要奔袭100多里,打了就撤走,神出鬼没,打得敌人没办法。现在抗日也是如此,比较艰苦,但经过磨炼,会越来越坚强,不要只看目前这种困难情况,今后会逐渐变好,会取得胜利的!”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消息传到了湖西。大家对蒋介石披着抗日外衣,妄图消灭真正抗日的新四军的行为,感到无比愤恨。摆在华中大队面前的难题是,新四军军部被破坏了,他们到哪里去办学呢?原来计划到新四军办抗大分校,现在没法去了。他们也没有电台,无法与抗大总校联系,只好在湖西暂停,等待上级指示。
不久,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派机要交通员转来八路军总部的电报,要华中大队原地待命。在这期间,华中大队通过同当地部队和群众广泛接触、派出人员帮助教4旅的教导队上军事课、为当地县委举办农村党员训练班等,既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也使自己的干部了解了地方情况,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
皖南事变后不久,新四军新的军部在苏北盐城重新组建,党中央电令华中大队开赴盐城。山东军区转告洪学智他们先到鲁中去,再从那里南下盐城。一路辗转,华中大队终于在1941年4月顺利到达盐城新四军军部。
华中大队这次从太行山向敌后转移,途经晋、冀、鲁、豫、皖、苏6个省,虽路途遥远、山水阻隔、情况复杂多变,但全队270人,没有一个减员,创造了“敌后小长征”的奇迹。
洪学智晚年回忆这段特殊的经历时,感慨地说:我们能胜利地到达盐城,这里面有很多经验。首先是“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打出去!”形成了我们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决心,因而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其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軍、新四军,主张坚决抗战,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深得民心,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没有这一条,我们在行军中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打散,甚至连吃住和保存体力都办不到。第三条,沿途情况复杂多变,斗争犬牙交错,要通过敌人的封锁区、伪化区,不仅要有兄弟部队的接应、支援,还要求我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始终对胜利充满信心,有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我们队伍里有十几个老红军,这些人有斗争经验,能灵活处置各种突然出现的凶险情况。这些骨干,是我们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的重要保证。
作者系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副院长
编辑/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