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首次会师的典范意义
2023-06-11罗海曦
罗海曦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会师彰显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有过多次会师,其中,红二、红六军团的胜利会师,是红军长征中的第一次会师,为其他红军部队的会师树立了光辉典范。
长征途中诸次会师的开端
红二、红六军团是两支英雄的部隊,以能征善战闻名于世。
红二军团由湘鄂西地区(含洪湖、襄枣宜、巴兴归、湘鄂边和鄂西北)的红四军和红六军于1930年7月合编而成。红四军,1928年7月成立于湘西,贺龙任军长兼前委书记,恽代英(未到职,后由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兼任)任党代表。红六军,1930年2月成立于鄂西,孙德清(后为旷继勋)任军长,周逸群任政治委员,段德昌任副军长。
1930年7月,红四军和红六军在鄂西公安会师后,召开两军前委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四军改称红二军,与红六军组成红二军团,全军共1万余人。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孙德清任参谋长,柳克明(柳直荀)任政治部主任。
1931年3月,夏曦到湘鄂西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3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军团在湖北长阳县枝柘坪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孙德清任参谋长,柳直荀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5000人左右,在地方党组织配合下,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含洪湖革命根据地)。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10万军队,对洪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10月,红三军被迫退出洪湖地区,北上大洪山,继转至湘鄂边地区。1933年12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和前委决定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4年5月,红三军进入黔东,开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
红六军团由湘赣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3年6月奉中革军委命令合编而成,辖第17、18师。其中,第17师由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八军改编,第18师由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十八军改编。改编后,第18师奉调离开湘鄂赣苏区,南渡袁水,到湘赣革命根据地与第17师会合,由第17师师长萧克、政治委员蔡会文统一指挥。中革军委组建红六军团的命令中,在红六军团的编成内还包括湘鄂赣苏区的红十六军。但后来根据形势变化,红十六军仍留在湘鄂赣苏区执行作战任务,因而没有参加红六军团的长征,而是在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并成为新四军第1师第2团骨干。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革命根据地,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同时与贺龙等领导的红三军取得联系。8月7日,红六军团从湘赣革命根据地遂川县的横石出发,突围西征。
依照中央训令,中央代表、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随军行动,并与萧克、王震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为军团长,王震为政治委员,李达为参谋长,张子意为政治部主任。红六军团率第17、18师共9758人转战79天,跨越赣、湘、黔、桂4省,行程5000多里,作战47次,冲破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到达贵州东部地区。
征途上,他们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仅用时两小时,以积极的打击行动,充分调动敌人,9000余人乘机渡过湘江,无一人伤亡;在行军作战中,运用伏击战法,击退追来的8个团的敌军,同时击落敌机1架。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半多的指战员牺牲在途中。
10月24日,历尽艰辛的红六军团终于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木黄地区胜利会师。27日,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四川省酉阳县南腰界(今属重庆)召开庆祝大会。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萧克、王震继续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和政治委员。此后,来自于黔东、湘鄂西、洪湖、湘赣、湘鄂赣不同战略区的两支劲旅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两个军团统一作战,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牵制湖南、湖北敌军主力,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兵力由8000余人迅速发展到1.1万人。
红二、红六军团的木黄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会师,是第一次将两支不同战略区的红军部队会合成一支战略力量。这次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是团结的模范,互相帮助、互相支援的模范,也是并肩作战、歼灭敌人、形成统一战略力量的模范。
胜利的会师、团结的会师
红二、红六军团的胜利会师,使这两支英勇的红军部队结成一个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团结战斗的整体。这次会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两军团会师树立了并肩战斗的典范。
在后来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长征途中,红二、红六军团并肩作战、团结一致,展开陈家河—桃子溪战役。当陈家河、桃子溪两战皆捷后,红二、红六军团决定放弃北渡长江计划,固守根据地继续反“围剿”。此后6个月里,又先后取得忠堡战斗、板栗园战斗及东进津市、澧州、临澧、石门的胜利。
1935年9月29日,红二、红六军团召开党的积极分子会议,总结反“围剿”斗争,任弼时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我二、六军团进入湘西北地区,在极短促的时期当中,共经过大小战斗30次,前后与我们直接作战之敌计有86个团。”“先后占领过7个县城。”“共计缴获敌步枪约1万支,生俘敌约8000余人,缴获敌轻重机关枪150余挺,无线电5部,山炮2门,子弹约120万发,生擒敌纵队司令兼师长1、师参谋长2、团长3、营长及营以下官长200余,击毙敌师长1、旅长2、团长5、营连排长100余,敌伤亡兵力在1万以上。”
红二、红六军团不仅在艰难困苦之中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块“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而且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取得,是和两支英雄军团团结成为一支统一的战略突击力量分不开的。红二、红六军团仅用1万余兵力就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这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中是极其突出的。
第二,红二、红六军团会师树立了坚持和强化党对于军队领导的光辉典范。
从1931年起,夏曦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执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制定了一套极“左”方针和政策。他在军队和地方实行“清党”和四次“肃反”,解散了党组织和停止党的一切活动,结果造成了只剩下他自己和贺龙、关向应、卢冬生4个党员,一切党的基层组织都陷于解体的局面。这导致红三军在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中失利,被迫从洪湖突围转移,丧失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在与红六军团会师后,红二军团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健全,工作完全步入正轨。两军团着手发展和壮大根据地各级地方党组织,掀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历史篇章。在以后的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中,红二、红六军团任弼时、贺龙、萧克、王震与两个军团全体指战员,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体现得更加充分。
第三,两军团会师树立了团结互助的典范。
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对于两军团的团结极为重视。会师后,两军团指战员欢欣鼓舞,热情互助,体现了“天下红军是一家”的高度友爱精神。
红六军团由湘赣革命根据地进到地形、民情、風俗与江西不同的湘黔边区后,对与这一带人民有着密切联系的红三军存在依存心情。贺龙见到红六军团的领导后,第一条指示就充满了爱护之情。他说,首先抓紧三件事,第一是睡好觉和吃饱饭,第二是洗澡、理发和洗衣服,第三是打草鞋。贺龙要求红六军团指战员好好恢复体力,准备继续战斗。红三军指战员也尽一切可能保障红六军团休息,给他们筹粮、送肉、送盐,拿出自己的草鞋筋子,帮助他们打草鞋。同时,还给部队配了乘马,拨了一部分轻机枪。
红六军团对红三军无微不至的关怀深为感动。红三军对带来井冈山红军光荣传统的红六军团,思想上也有钦慕之情。在红六军团的帮助下,一批有经验的政工干部和政治部机关完整地调入红三军,红三军加强了党团组织建设和政治工作,错误做法得到了纠正,许多同志被错误取消了的党籍、团籍都得到了恢复,党团组织也得以恢复、重建,红三军重新恢复红二军团番号。
红二、红六军团联合行动,攻克湖南永顺后,又在龙家寨伏击战中大胜,俘敌2000余人,缴枪2200多支。这一仗,扭转了自红二军团离开湘鄂西和红六军团西征以来的困难局面,取得恢复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决定性的胜利。
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已经过去88年了,这次会师,树立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团结互助、坚持英勇奋战的光辉榜样,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军队前进。
伟大长征精神的滋养
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由各个根据地相对分散、独立作战的地域性的各部队,在高度集中、统一指挥下,聚合成一支相互配合、相互支援、步调一致的武装力量,最终取得了胜利。长征的胜利,是集结力量、拥戴核心、反对分裂、统一行动的结果。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拥戴核心、忠诚担当,是红二、红六军团这支战略力量最突出的本质特征。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组成了一支可靠的战略力量,这支部队所走过的战斗历程,展现出红军各部队做出的牺牲与贡献。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不变的军魂,也是克敌制胜的基本前提。红二、红六军团遵循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始终把党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为把部队建设成为一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服务于人民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人民军队而斗争。这是红军胜利完成长征的力量之源。
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灵魂。红军长征胜利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胜利。长征中,每天天上有几十架飞机频繁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紧追不舍、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红军却凭借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炮火硝烟,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难以想象的荆棘载途。面对各种险恶的环境,红军表现出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
作者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