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政策形成机制研究

2023-06-11李娟刘松竹崔冉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形成机制扎根理论供应链金融

李娟 刘松竹 崔冉

【摘要】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融资贵问题, 中共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自2017年以来密集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以鼓励、 推动和规范供应链金融发展。为探索这些政策形成的内在机理, 以政策原始文本为研究基础,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 归纳出精准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定位机制、 专业优势协同的生态合作机制、 主体功能优化的业务管理机制、 制度与科技并举的风险防控机制、 产品个性化趋向的业务创新机制、 多元动力组合的部门协同机制、 多重信用支持的环境优化机制、 产融效益叠加的目标平衡机制等8个核心范畴,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出“定位—保障—创新—规范—目标”这一内在机理模型。本研究的贡献在于探索了供应链金融政策的形成机制和价值内涵, 有利于推动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发展政策;形成机制;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11-0128-7

一、 引言

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融资贵、 融资慢”问题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链、 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供应链金融在实践过程中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政府层面的高度关注。为促进供应链金融的规范、 创新、 稳健发展, 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这些政策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助攻作用。

早在2017年3月28日, 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 提出要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同年10月13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2018年4月10日, 商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 提出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强调控制风险的重要性。此后, 供应链金融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2019年开始, 有关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文件密集出台, 供应链金融不断成为行业的关注重点。2019年2月14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 要求商业银行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 开发多种供应链金融产品, 着力疏通民营企业融资堵点。同年7月11日,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 从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规范创新业务模式、 完善业务管理体系、 加强风险管控、 优化外部环境等五个方面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同年10月18日, 针对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银保监会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商业保理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 要求规范商业保理企业经营行为, 加强监督管理, 防范化解风险, 对供应链金融规范、 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年12月4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提出要推进依托供应链的票据、 订单等动产质押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推动抵质押登记流程简便化、 标准化、 规范化等。

2020年, 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 中小企业面临的流动性紧张形势更为严峻, 供应链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也更加凸显, 国务院、 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等对服务实体经济的部署也越发深入, 相关政策频频推出。2020年3月26日, 银保监会出台《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 明确要加大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支持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同年4月10日, 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 再次强調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企业。同年6月3日, 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支持对中小微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鼓励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同年9月22日, 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 主要围绕准确把握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稳步推动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和创新、 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防范风险和严格监管约束等六大部分出台了共二十三条细则, 几乎涵盖供应链金融从概念到具体业务的各个方面, 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年10月14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出台《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提出拓展贷款抵押质押物范围, 支持大型企业协助上下游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

2021年, 供应链金融业务继续乘风破浪, 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绩效。2021年4月9日, 银保监会出台《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明确加强产业链、 供应链金融创新, 助力企业与资金链有效对接。该年12月17日,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进一步做深做实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的通知》, 提出要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助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2年, 供应链金融业务继续有序发展。9月20日, 银保监会、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动银行机构优化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体系化、 全场景的数字供应链金融产品。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 各地方政府以更精准的方式结合地方经济形势, 因地制宜地推出供应链金融专项文件。2019年1月4日, 深圳市金融办发布《关于促进深圳市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意见》, 从打造有影响力的供应链金融先行区、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建立风险防控体系等四个方面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规范发展。这是国内首个专门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地方性文件, 对带动地方政府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4月28日, 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通知》, 着力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这是国内首个省级供应链金融促进政策。2021年2月7日, 山东省财政厅等三部门出台《关于强化财政金融政策融合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通知》, 这是全国首个专门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系统性财政金融政策。

各项政策的密集出台表明, 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 抗击外部负面冲击、 支持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经营的重要途径。这些政策包含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方方面面, 涉及面广、 内容丰富。虽然各文件的侧重节点和结构体系有所不同, 但其核心要义却有相通之处。现有研究虽有关注到各级政府部门发布的有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文件, 但只是列举了文件内容, 强调了政府对供应链金融的重视, 没有对一系列政策文本进行系统性梳理和理论化提炼, 从而难以对政策进行深刻解读和精准把握。因此, 通过对大量文件的收集、 整理和归纳, 探索发现这些政策共同的逻辑主线和内在机理对于深化理论研究和推动政策落实具有重要价值。

二、 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扎根理论构建模型。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通过对现象的收集、 整理、 提炼和归纳发现事物运行的内在逻辑, 尤其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和发展理论, 在管理学中运用得非常广泛。Strauss(1987)指出, 扎根理论强调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其发展源于资料搜集和分析环节的不断发现, 即“经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它的一般流程是在理论抽样即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资料获取对象后, 通过开放式编码、 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方法构建理论模型(陈晓萍等,2012)。

三、 数据分析

1. 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指将所获得的原始资料逐字逐句进行分析、 记录和贴标签, 并进行初始概念化, 然后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初始概念打破、 揉碎并重新整合, 发掘出概念和范畴的过程(陈晓萍等,2012)。根据这一要求, 先对前18个政策材料中关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描述进行编码, 经过对标签进行多次整理与初始概念化, 本研究从资料中抽象出21个范畴及其下属的173个概念, 具体见表1。

2. 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是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 将开放式编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联结在一起, 从而使被分解的资料重新整合(李娟和聂勇,2022)。本研究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联和逻辑关系对其进行归类和抽象, 共得出8个主范畴, 分别是: 精准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定位机制、 专业优势协同的生态合作机制、 主体功能优化的业务管理机制、 制度与科技并举的风险防控机制、 产品个性化趋向的业务创新机制、 多元动力组合的部门协同机制、 多重信用支持的环境优化机制、 产融效益叠加的目标平衡机制。各主范畴及其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如表2所示。

这些主范畴是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逻辑关系形成的。8个主范畴的典范模型构成如表3所示。

3. 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要识别出能够统领其他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 并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连结关系, 即开发出贯通全局的“故事线”(李志刚,2007)。经过对范畴的继续考察和对范畴关系的不断推演, 结合政策文件原始资料, 最终得出“定位—保障—创新—规范—目标”这一核心范畴, 其关系内涵如表4所示。

以此“故事线”为基础, 构建供应链金融系统协同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模型, 如图1所示。

四、 模型阐释

1. 定位。这一核心范畴是由“精准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定位机制”提炼而来。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经济、 促进创新、 增加就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因为资产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 自身信用积累不足等原因一直面临着“融资难、 融资贵、 融资慢”的问题。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的冲击下, 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流动性压力更大, 这不仅威胁到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也对整个产业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了较大影响。如何运用有效手段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供应链金融受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 成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供应链金融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其内涵和价值定位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2019年深圳市金融办发布的《关于促进深圳市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意见》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 一方面强调了金融生态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合作, 另一方面突出运用多种手段控制风险, 最后确定供应链金融是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发布的《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更为具体和全面, 确定从供应链、 产业链整体出发, 构建一体化的金融供给和风险评估体系, 并将其落脚点归于降低企业成本, 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从这两个概念可以清晰地看出, 供应链金融是产业供应链与金融活动的结合体, 不仅仅只是借贷行为, 也不仅仅是纯粹的金融活动, 它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发展要求。它立足于产业供应链并服务于产业供应链, 是产业生态与金融生态的融合, 其目的在于优化供应链现金流,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进而提升产业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宋华,2019)。

2. 创新。这一核心范畴是由“专业优势协同的生态合作机制”“主体功能优化的业务管理机制”“产品个性化趋向的业务创新机制”三个主范畴归纳提炼而来。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包括了组织体系的创新, 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产品模式的创新。

组织体系的创新是指, 供应链核心企业、 物流企业、 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服务平台等参与主体之间充分沟通与协调, 发挥自身的专业化优势进行协同合作。核心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优势地位, 能真正了解产业特点和供应链运营规律, 通过供应链服务平台共享交易信息, 保障交易的客观性、 真实性, 从而缓解金融供给方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物流企业更了解质押物品的存在状态、 流转过程、 资产保值性及变现性, 帮助金融机构有效控制风险。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提供产品服务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 不仅有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 商业保理公司, 还有各类小额贷款公司、 信托公司、 融资租赁公司等, 各类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序合作, 形成金融服务的综合体, 能更好地提供一篮子综合金融服务。第三方服务平台包括供应链服务平台和金融科技平台, 供应链服务平台通过整合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 收集、 整理和沉淀各类静态及动态信息, 使供应链运营实現信息化、 数字化。金融科技平台则利用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全流程跟踪、 全生命周期管理, 实现业务的线上化、 智能化、 一体化, 大大促进了金融创新与有效风险防控。上述各类主体进行专业化分工、 协同化合作, 进而达到生态共赢的目的(宋华,2016)。

管理体制的创新主要是金融机构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创新。因为供应链活动具有复杂性、 分散性和不规则性等特点,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高、 管理难度大, 业务管理体制要适合其特点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方面要强化对核心企业的管理, 实行核心企业“白名单”制度, 动态跟踪核心企业的运营和资信状态, 发挥好核心企业的增信作用; 另一方面, 要完善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 基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大的客观实际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落实尽职免责制度, 并培养专业人才, 统一集中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科学的管理体制能促进供应链金融健康、 有序发展。

产品模式的创新是供应链金融要根据产业供应链的特点, 不断探索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产品服务。大多数中小企业位于供应链的尾部, 资金需求具有零散、 小量的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获得有效金融服务的难度。供应链金融需根据产业链特点和各交易环节的融资需求, 量身定制供应链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提供个性化、 特色化产品。

3. 规范。这一核心范畴是由“制度与科技并举的风险防控机制”演化而来。供应链金融的运营规律如同一座天平, 天平的两端是资产和资金, 天平的梁是信息, 而支撑整个天平的核心是天平的底座(风险管控)和支柱(信用)(宋华和杨璇,2018)。供应链金融风险是产业供应链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叠加, 不仅有产业发展环境风险、 行业风险、 供应链上下游运行风险, 还有金融业务所特有的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风险类型多样, 复杂多变, 如何有效防控风险, 是供应链金融健康、 有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创新与风险是金融发展的一体两面, 供应链金融作为服务于产业供应链的金融创新手段, 也面临着重复融资、 虚假仓单、 自融自保等多种复杂风险。加强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监管, 才能为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构筑安全防线。另一方面要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供应链金融风险复杂多变, 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 任何要素信息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巨大风险, 金融科技的运用可以对商流、 物流、 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一体化、 穿透式、 全流程管理, 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 有效防控风险。

4. 保障。这一核心范畴是由“多元动力组合的部门协同机制”和“多重信用支持的环境优化机制”归纳而来。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和规范发展都需要相关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 政策部门的协调和外部环境的优化为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供应链金融发展是产业生态与金融生态协同发展的过程, 不仅涉及核心企业、 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具体业务参与主体的网络合作, 也涉及外部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及政策协调。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涉及诸如工商、 税务、 海关等社会化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 能更精确地为中小企业画像, 更大限度地减少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层面的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是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此外, 财税政策、 产业政策、 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等各项政策的协调为供应链金融发展优化政策环境提供动力支撑。

信用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支柱。中小企业因为发展时间不长, 资产积累不足,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突出, 要破解其融资难题, 除了需要通过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强大的信用支持, 也需要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部门征信体系建设便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能更真实全面地呈现中小企业的资信状态。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等不仅拓展了动产和权利质押的融资渠道, 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 也有利于业务合理、 合法、 规范发展。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资信不足, 从而被排除在以抵押担保为主要风险防控方式的传统信贷模式之外, 在其本身担保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政府融资担保便显得尤为重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不仅关系到中小企业和产业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也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大局, 从政府层面提供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5. 目标。这一核心范畴是由“产融效益叠加的目标平衡机制”提炼而来。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帮助供应链上下游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发展, 优化供应链资金流, 进而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其绩效衡量标准是企业战略收益和产业交易成本的下降, 而不是直接的金融利润。其目的是通过构建产业供应链为金融活动提供基础和支撑, 同时又通过金融活动优化产业供应链, 最终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 达到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双重叠加效果(宋华,2021)。

五、 结论与启示

1. 研究结论。通过各项政策的逻辑梳理,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它逐渐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单一借贷行为走向降低企业交易和融资成本、 优化产业供应链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 从商业银行主导的单一结构模式走向平台化、 智能化、 生态化金融模式。但无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怎样发展, 其核心价值定位始终立足于供应链, 服务于供应链, 真正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创新和规范是供应链金融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径。金融发展日新月异, 供应链金融要精准满足不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不同时期的需求, 就必须走创新的道路, 创新组织结构模式、 业务管理体制、 产品服务类型。有创新就会有风险, 有风险就会危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持续发展。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义。供应链金融有明确的发展路径并不足以保证能顺利达到目的, 还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 因此, 政策协调、 制度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外部力量保障不可或缺。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宗旨是为供应链提供系统性的融资解决方案,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产业供应链, 是要真正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而不是直接获取金融利润。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从业者必须深刻意识和把握这一核心要义, 决不能将其作为短期获取巨额利益的金融游戏, 只有扎实深耕产业链才能开辟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广阔前景。

2. 研究启示。近年来出台的很多发展供应链金融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 对于优化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 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政策能否真正取得实效, 要看核心企业是否有利他和全局思维, 真正站在供应链整体角度整合产业价值链; 要看金融服务供给者是否有普惠金融的胸怀, 站在支持国家战略布局的高度创新、 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要看金融科技提供者能否真正理解产业和金融的运行规律, 实实在在服务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场景; 要看各参与主体及政府部门能否通力合作, 实现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供应链金融政策要落到实处, 依然任重道远。此外, 供应链金融发展政策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迭代优化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条款, 防止因为商业实践变化而导致政策无法落地,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李娟,聂勇.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协同机理研究 —— 基于扎根理论[ J].财会月刊,2022(2):123 ~ 129.

李志刚.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J].东方论坛,2007(4):90 ~ 94.

宋华.基于产业生态的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趋势[ J].中国流通经济,2016(12):85 ~ 91.

宋华,杨璇.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与系统化管理:一个整合性框架[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4):119 ~ 128.

宋华.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 ~ 9.

宋華.困境与突破: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挑战和趋势[ J].中国流通经济,2021(5):3 ~ 9.

Strauss Anselm L..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猜你喜欢

形成机制扎根理论供应链金融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形成机制研究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线上供应链金融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