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盐入水,有味无痕”式教学
2023-06-11辛翠岳光辉夏婵娟
辛翠 岳光辉 夏婵娟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公安院校工科类课程中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学院发展、公安实战以及课程建设的需要。目前,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仍不能做到“无缝衔接”,本文根据“工具痕迹学”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并从教师、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制度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加快该类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推进,真正落实为公安事业培养应用型警务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工具痕迹学” 课程思政 公安实战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做出了重要指示:“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全面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获得全新发展。”[1]这为我们指明了高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对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方法及培养目标等重大命题做出了科学解答。近年来,全国各公安院校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在教书育人全过程。然而,与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相比,“工具痕迹学”这类工科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讲授并不能做到“无缝对接”。本文将从“工具痕迹学”这门课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现状、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同类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工具痕迹学”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承担着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大责任,是实现“三全育人”高校教育目标的关键途径。[2]“工具痕迹学”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习和刑事案件研究与侦破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针对犯罪嫌疑人所遗留痕迹来判定其持工具对客体造成破坏进行研究,包括痕迹的发现、提取、分析以及检验鉴定等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能为侦查提供线索,为定案提供证据,在刑事案件中出现率高、应用性广。针对专业化、技术化、隐蔽化的犯罪,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现场勘查、信息研判、检验鉴定等专业技能,还需要家国情怀、公平正义、证据意识、求实精神等政治素养和职业情怀。
(一)院校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百年庆典大会上明确强调:“青年人身处全新发展时代,要积极承担中华民族复兴使命,要保持骨气、充满底气、拥有志气,牢记党和人民的殷殷嘱托,不负韶华,不辱使命!”这既是对中国青年在新时代如何发展进步的科学指导,也是对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指引。[3]公安机关对党充满了忠诚与热爱、信仰与坚持,坚定不移、永恒不变。由于公安院校学生当前正处在思想不稳定,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知的关键成长阶段,因此学校需要积极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到位,通过强有力的课程思政工作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优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促使学生成长为忠诚于党、服务于民、具有极强纪律意识和公正执法理念的合格预备警官。在“工具痕迹学”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为公安工作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警务技术人才也是公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公安实战的需求
公安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政治建设的指导引领,积极开展强有力的思想建设工作,牢记不忘自身的职责使命,坚持纯洁坚定的理想信念,竭尽忠诚地为广大人民服务,积极学习吸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全警思想觉悟;同时全面增加专业院校毕业生的入警比例,遵循人社部文件中的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制度改革意见。以湖南警察学院为例,2021年公安专业入警率达到97.98%,也就是说,公安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基本都会从事公安工作。再者,从司法实践中可以看出,新时代的犯罪由传统单一的犯罪形态转变为非传统的多元化的犯罪形态,给公安机关的案件侦破提出了新的挑战。[4]因此,不管是公安的政治属性、毕业从警率还是公安实战需求,在“工具痕迹学”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职业道德、健全人格、价值取向等思政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课程发展的需要
“工具痕迹学”课程的主要依据是事实,它的理论基础是痕迹形成的过程,相关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目前,在盗窃、杀人等案件中,如技术开锁、盗窃保险柜、打砸私家车、钝器打击人体颅骨、锐器刺杀致命部位等,均会有工具痕迹的存在。因此,工具痕迹在侦查破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工具痕迹类犯罪向更职业化、隐蔽化的形式发展。同时,在刑事诉讼严格证据规则方面,如何有较强的证据意识,在法庭诉讼中使痕迹发挥重要作用,对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及法制意识而言是一个挑战。在“工具痕迹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通过引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预备警官中势在必行。
二、“工具痕迹学”课程思政开展的现状
伴随公安高等院校对课程思政工作的日渐重视与大力强化,全方位、全课程、全员参与的思政教学工作得到了积极开展。“工具痕迹学”教学工作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全面改革,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发展成效,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全新育人体系,但同时也凸显出一系列的实际教学问题。
(一) 没有统一标准
现有的“工具痕迹学”教材和参考书中没有体现思政元素,所有课程思政的设计需要教师自己挖掘。国内很多专家和同行对课程思政抱有等、靠的思想,缺少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多数学者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分析,尽管一些学者从某一角度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但是由于缺乏实证研究,对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无法预测,实施效果无法估算。创造性地将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相融合,在坚持学科价值的基础上,将学科特色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也是不容易的。
(二)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在大学专业教育,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教育中,由于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術的传授而淡化了思想教育,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日益扎实,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有获得显著提升。“工具痕迹学”背后有大量的思政资源可以挖掘,但因为教师思想上的重视不够或能力不足,再加上思维的局限,导致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未落到实处。
(三)课程思政融入生硬
课程思政并非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直接生硬地加入思政教育元素,而是应当将其不露痕迹地融入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中,做到思政寓于课程。但部分老师并没有找到思政素材和专业知识的完美契合点,只是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合时宜地出现一些思政元素,并未达到思政隐性育人的效果。还有的教师盲目照搬其他课程的思政素材,没有体现课程特色,更不可能做到专业和思政的“无缝对接”。
(四)学生积极性不高
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不重视,出现“上热下冷”的尴尬局面。当下,课程改革活动促使一些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获得了学生积极参与、热情互动的良好效果。但多数课堂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对思政的讲授和精神的传递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使价值引领大打折扣。
三、“工具痕迹学”课程思政的改进与探索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课程组重新审视“工具痕迹学”课程性质,分析学情,结合实战需求,提出一些课程思政改进的措施,希望能加快该类工科课程思政的推进,真正起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的。
(一)教师是关键
1. 转变思想,重视课程思政育人功效
教师只有对思政教育有强烈的认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政。教师不应只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价值取向、职业素养、法治意识的引导和培养。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管人员的任务,而是所有任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工具痕迹学”教师应提高政治站位,转变思政观念,强化使命担当,探索出一条适合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新模式,重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
2. 拓宽思维,多途径提升思政育人能力
教师通过会议、培训、精品思政课、各部门交流等多途径提升自身的思政育人能力。一方面,建立課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沟通群。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培训、经验交流,邀请一批热心于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分享自己的课程思政设计与感悟,或提出思政教育中的困惑,大家共同探讨,出谋划策,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此同时,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老师、实战教官和学生们一起,大力开展横向跨学科备课,结合学科特点、需要,挖掘各学科思政育人功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共同梳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将学术资源、科研成果、实战案例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产生联动效应。
3. 坚守课堂,拓宽“第二课堂”育人阵地
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是课堂。专业课教师在深入挖掘思政资源、保留自身课程特色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思政课保持同向同行,切实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同时,重视“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效果,比如警察英模大讲堂、实战教官讲座、专业知识宣讲、专业技能比武、创新创业比赛、协同参与办案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确定大主题,发掘小切口,让思政课更生动易懂。[5]例如,英模宣讲进校园,一个个真实的英模事迹鼓励同学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培养职业认同。主阵地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探微析疑的精神。
(二)课程设计是基础
1. 编写融入课程思政的教材
专业教材在选择时,要严格把控意识形态,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陈旧教材,选择最新的、体现新时代特点的教材。尤其是编写教材时,要统筹优势资源,集中骨干教师力量,在教材中恰当地融入思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所要引领的价值取向。
2. 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强调了工科专业学生的具体培养要求:“工学专业课程要对学生加大工程伦理培养教育力度,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的优秀建设者,促使他们成长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而精益求精的一代新人。”[6]扎实做好工科课程思政总设计,全国公安类院校以工科专业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积极应对刑技专业课程思政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不足,通过梳理并总结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构成维度、评价原则、质量保障体系等,结合专业课程的典型特色,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提供一种可具体操作的课程思政教学思路和方法。专业课程根据指南做好育人教学设计,针对“工具痕迹学”课程特色,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明确思政总要求,分阶段分课时提出课程思政元素和具体融入方法,使课程思政明确清晰,落到实处。
3. 准备“思政味”的课程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深入分析学情,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选择恰当思政案例与专业知识自然交融,达到通过课堂教学铸魂育人效果。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需要重点关注从专业内容中找好“入口”,融入思政要点,挖掘、加工、提炼生动的故事,忌生搬硬套。比如学习“工具痕迹学”中的“检验鉴定”一节时,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崔道植老先生为典型实例,崔老前辈作为一线技术人员,退而不休,虽然已经80多岁高龄,但身先士卒,依然奋斗在检验鉴定的第一线,踏实工作,无私奉献。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体会从崔道植先生身上学习到的优良品质。这样的教学任务巧妙地将价值观融于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价值观的精髓。
(三)教学方法是手段
“教学练战一体化”是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关键方法途径。[7]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实验式教学等,采取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推进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学习。其次,充分运用实践化教学基地,切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院局合作”的大框架下,目前学院已经与多个地市级公安机关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省级优秀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较好的平台。另外,借助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及参加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融合思政,在课外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课程、微课视频、学习通等形式,发布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内容,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
(四)制度是保障
为了严防上热下冷问题,确保课程思政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我们必须结合育人目标积极构建富有针对性的监督评价体系,在设置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同时,也要设置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制和标准,同时要协同科研、人事、教务等部门共同交流标准设置的合理性,使制度和标准既能起到检验课程思政成效,又能让教师们乐于接受。学校可以针对课程思政工作大力组织多元化专项竞赛活动,促使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及实施能力均得到全面提升;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专业功能作用,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帮扶指导,从而形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良好教学局面。
四、结语
作为公安院校,应该全面在“工具痕迹学”这类工科专业课程中“如盐入水,有味無痕”地融入课程思政,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将育才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效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成长为忠诚于党、服务于民、具有良好组织纪律的公正执法人员,为我国建设事业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警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家辉.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引领研究生成才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21.
[2]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3] 曹吉明.课程思政在痕迹检验课堂教学中的实现路径探究[J].武警学院学报,2021(6):93-96.
[4] 黄小波,张旭毅.痕迹检验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9(9):194-195.
[5] 朱家成.公安院校痕迹检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67-69.
[6] 孙志雄,谢海霞,钟鹏飞.理工类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探索——以《EDA技术与应用》为例[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0(5):125-128.
[7] 林艳平.“教学练战”一体化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9(1):92-99.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改课题“ 《工具痕迹学》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 (HNJG-2021-1150),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新工科背景下湖南刑技专业‘教学练战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ND21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