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个统一”视角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

2023-06-11张程

文教资料 2023年3期
关键词:建党思政课统一

张程

摘 要:“八个统一”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的深刻内涵可以从课程本质、课程特征、教学途径、教学方法等角度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将其融入思政课对于课程、学生、精神自身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应以“八个统一”为指导,多角度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自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以来,围绕将其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些学者从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2022年,党的二十大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大会的主题之一。[1]为更好地完成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任务,各高校有必要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继续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问题。“八个统一”作为指导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理论,可以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八个统一”的深刻内涵和指导意义

(一)“八个统一”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的原则,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八个统一”的原则具有深刻内涵,可以从思政课的课程本质、课程特征、教学途径、教学方法等角度去把握。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著重思政课的课程本质。思政课既强调政治引导,又讲究学理分析,既要把政治引导寓于学理阐释之中,又要通过学理阐释来达到政治引导的目的;思政课既注重价值塑造,又注重知识传授,既要把价值塑造寓于知识传授之中,又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达到价值塑造的目的。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围绕思政课的课程特征。思政课既强调建设性,又注重批判性,既要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又要通过反面批判帮助帮助学生抵御不良社会思潮;思政课既反映理论性,又体现实践性,既要在教学框架中体现理论,又要在教学案例中结合实践。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化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强调思政课的教学途径。思政课既具有统一性,也体现多样性,既要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满足统一性要求,又要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多样性特点;思政课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既要大力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体现了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既强调灌输性,又注重启发性,既要系统讲授逻辑化的理论体系,又要用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政课既强调显性教育,又重视隐性教育,既要旗帜鲜明地开展教学,又要润物无声地强化育人。

(二)“八个统一”的指导意义

“八个统一”原则是“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集中表述”。[3]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发展历程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思政课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先后经历了“78方案”“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调整,课程体系更加完善。[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在“05方案”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调整。2021年,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选择性必修课程。2022年,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八个统一”原则是从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可以为继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供重要的方法指导。

虽然“八个统一”原则是针对思政课提出的,但是其指导意义不仅限于思政课,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相应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作为支撑。“八个统一”原则不仅适用于指导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建设,而且适用于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平台三大渠道”[5]。只有三大渠道相互协调,才能发挥协同育人的效果。“八个统一”原则不仅适用于指导思政课,而且适用于指导日常思政教育和网络思政教育。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6]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是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需要,是增强青年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需要,也是传承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需要。

(一)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核心问题。从课程角度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在建党百年之际,针对建党时期革命精神做出的凝练概括,“是红楼精神、石库门精神和红船精神三个精神的集合”[7]。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伟大建党精神一经提出,立刻在全党全社会得到了大力弘扬,形成了学习贯彻伟大建党精神的浓厚氛围,不少地方都兴建了一批反映伟大建党精神的展览馆、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展示场所。高校可以利用党建节庆和纪念日的契机,深入挖掘当地相关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各地举办的丰富多彩的相关宣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二)增强青年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从学生角度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可以增强青年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志气、骨气、底气的鲜明写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志气,“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骨气,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所创造的伟大成就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足够的底气。思政课讲授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用中国共产党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青年学生认识真理、践行真理,进而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培养青年学生爱国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锻炼青年学生艰苦奋斗、创新创造的能力,增强青年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有志气才有精神动力,才能不认命、不服输,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部的动力;有骨气才有精神支柱,才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无论顺境和逆境都充满信心;有底气才有精神追求,才有胆量去憧憬未来,有勇气去追求美好生活,以执着的追求成就辉煌的人生。

(三)传承赓续伟大建党精神

从伟大建党精神自身角度看,将其融入思政课有助于传承赓续这一精神。高校具有文化传承功能,而伟大建党精神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革命文化,因此是高校文化传承的重点对象之一。在高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除了校园文化建设等渠道外,思政课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利用好思政课这个渠道,不仅可以使青年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伟大建党精神,从中获得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做这一精神的自觉传承者,而且可以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做这一精神的赓续发展者。

三、运用“八个统一”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是一个教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八个统一”原则是对思政课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教学规律的集中表述,可以此为指导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一)从课程本质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从课程本质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依次递进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建立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最终达到“把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转化为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强国志、报国行”[8]的教学目标。

1. 解决学生的理论认同问题

以讲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为例,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科学。共产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是具有实现可能性的理想。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理解了真理的科学性和理想的可能性,提高了对真理和谬误的鉴别能力,才能更好地相信真理、树立理想,从而真正做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2. 解决学生的情感认同问题

解决情感认同问题与解决理论认同问题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理论认同问题适用高度理性化的推理教育方式,解决情感认同问题适用注重相互理解和体验的个性化教育方式,比如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9]等。教师要开展个性化教育,使概念化的、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学生能够听到、看到、感受到的精神。以讲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具体案例中,切实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只有解决了情感认同问题,学生对党、对人民“感情起了变化”,才能自觉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培养人民情怀,从而真正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3. 解决学生的行为认同问题

行为认同是比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高级的目标,认知水平的提高、感情的变化最终都要体现在行为的改变中。以讲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为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梦想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中,以“强国有我”的心态,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精神的弘揚源自对美好生活的自觉追求。只有解决了学生的行为认同问题,学生才能把个人抱负与国家情怀相融合,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民族复兴相结合,从而真正做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二)从课程特征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从课程特征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有破有立的讲解,理论联系实践的分析,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青年学生的“三观”,教育他们自觉批判和抵制不良社会思潮。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政治品格、精神风貌、行为规范,是批判和抵御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一剂“良药”。面对不良社会思潮,单纯禁止学生接触是不行的。毛泽东曾经指出,“禁止人们跟谬误、丑恶、敌对的东西见面,跟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见面,跟孔子、老子、蒋介石的东西见面,这样的政策是危险的政策。它将引导人们思想衰退,单打一,见不得世面,唱不得对台戏。”[10]但是也要注意,青年学生的“三观”尚处于不稳定的形成阶段,他们时而满怀壮志、憧憬未来,时而不知所措、迷茫彷徨,在受到不良社会思潮影响时,很容易使刚刚树立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因此思政课要有破有立,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感召、政治引领、精神激励、道德示范作用,帮助青年学生用共产主义的理想来克服虚无主义,用不负人民的情怀来对抗个人主义,用英勇斗争的精神来抵挡享乐主义,自觉批判和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伟大建党精神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人生观的生动写照,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奋斗历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思政课要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让他们以觉醒年代革命者的精神图景为参照描绘自己的精神图景,以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为榜样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生的“总开关”,世界观决定了精神世界的深度,人生观决定了精神世界的高度,价值观是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形成丰富而强大的精神世界,才会有多姿多彩的精神追求。

(三)从教学途径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从教学途径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多样化的实现路径,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安排教学,抓住教育契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伟大建党精神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通过资源建设加以转化,可以为思政课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实现思政课的“同课异构”或“一校一策”。利用学习强国、智慧教育等公共网络平台上与伟大建党精神有关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利用反映伟大建党精神的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文化场所,可以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场所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可以运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慕课、微课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讲授伟大建党精神时,要在统一的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下,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整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在思政课教学中设置大学生讲伟大建党精神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相关故事、创作相关情景短剧或拍摄微视频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对于学生的讲述和作品,要加以必要的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形成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正确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学生的精神成长既可以是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也可以是一瞬间的事。教师既要长期耕耘久久为功,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又要抓住能有效影响学生思想的教育契机,及时了解并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

(四)从教学方法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从教学方法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用理论讲授帮助学生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又要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既发挥思政课等显性教育的作用,又发挥课程思政等隐性教育的作用。

从内容角度看,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由四个要点、八个关键所组成,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没有逻辑严密的讲授,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因此教师要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传授给学生,通过系统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此时恰当的理论灌输是必要的。从方法上看,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伟大建党精神设置教学问题,通过一步步地引导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首先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自己在这种情境中会怎么做,通过推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头脑中的隐藏观念。然后教师介绍建党人物在类似情境中的选择,分析他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从中推理出他们头脑中的隐藏观念。最后教师帮助学生将上述两种观念加以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建党人物的伟大之处,从而达到让学生自觉接受伟大建党精神的目的。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思政课教师要讲伟大建党精神,而且其他课程教师也要讲伟大建党精神,要将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协同育人的功效。不仅要在课程教学中讲授伟大建党精神,而且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伟大建党精神,通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将伟大建党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将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实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四、结语

通过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长期任务。虽然“八个统一”是指导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重要原则,但是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实现途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3] 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统一” [J].教学与研究,2019(7):13-19.

[4] 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0.

[5] 杨晨.第六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21(2):157-158.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7] 郭国祥,覃雅兰.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新探[J].湖北社会科学,2021(6):13-23.

[8] 杨晓慧.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奋力书写高校立德树人新篇章[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4-6.

[9] 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80-282.

[10]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2-19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资源转化与评价体系研究”(2021jyxm0685),安徽省教育厅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研究生教育)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22xxsfkc017)。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课统一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统一数量再比较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