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深度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3-06-11王磊
王磊
摘 要: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使之全方位发展,开创以体育人的新局面。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对执教的水平四《足球前额头顶球》一课进行剖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教材分析不细致,重难点设定不准确;学情把握不到位,教学目标设置未分层;评价运用不合理,教学评价作用未体现;学生对技术作用不理解,技术运用效果较差。本文提出构建深度诊断、深度实践、深度评价的深度教学“三步曲”,让学生自主理解知识、探索知识、掌握知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教学;有效策略;前额头顶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5-0046-03
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1]。深度教学并非强调知识技术的难度、深度、广度,而是基于传统教学方法提出的,通过深度教学,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自己理解知识、探索知识、掌握知识。深度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目标,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笔者在2021年6月区级教研活动中执教了水平四《足球前额头顶球》一课,本节课为本单元第一课次,设定教学重点“前额触球部位”,难点“上下肢协调用力”。主要安排了尝试模仿练习、徒手模仿练习、顶固定球练习、一抛一顶练习、自抛头顶球射门等教学环节。但是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看,最后呈现的自抛头顶球射门达不到预期效果。笔者通过课后归纳总结,发现存在如下问题:教材分析不细致,重难点设定不准确;学情把握不到位,教学目标设置未分层;评价运用不合理,教学评价作用未体现;学生对技术作用不理解,技术运用效果较差。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再次构建单元教学计划(表1),并在教学中予以实施检验。
一、深度诊断、发现问题
(一)教材分析不透彻,重难点定位不准确
足球前额头顶球是一个自下而上全身协调用力的过程,主要有判断与选位、蹬地与摆体、头触球、触球后身体的控制四个部分组成。在第一次课中,笔者选用了重点“前额触球部位”,难点“上下肢协调用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同学都戴着眼镜,当球飞过来时缩头、闭眼睛,不敢顶球。为此,笔者在课后调整单元教学计划,把第一次课的难点定位为“克服恐惧心理”。在第一次课教学中,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能够大胆地去顶球,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学情把握不到位,教学目标设置未分层
足球前额头顶球是水平四八年级教材,根据大单元设计,学生在小学及七年级理应学习过颠球、脚内侧踢球、正脚背踢球、各种姿势停球、脚内侧运球、脚背正面运球、脚背外侧运球等基本技术以及踢墙式二过一和一防二的基本战术,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足球游戏和比赛,对足球运动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目前的初中教学主要偏向于体育中考及体质健康测试,学生无法达到以上足球教学内容的练习量。同时学生来自全区不同的小学,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及已掌握的基本技术情况差距较大。只有个别活跃喜欢踢足球的男生,具有一定的足球基本功,其余学生普遍较少接触足球,特别是女生,观念上认为足球运动是野蛮的运动,是属于男孩子的运动,只是因为上课要学习,只能被动参与足球练习。笔者在课前对学情的把握不到位,未充分考虑学生间较大的个体差异。统一的教学目标造成部分学生“吃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评价运用不合理,教学评价作用未体现
在“学、练、赛”一体化的背景下,合理运用教学评价非常重要,及时且积极的评价对教学有较大促进作用。课例中,笔者过多地运用“同学们做得很好”“非常好”等不具体的表扬,没有客观评价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展示环节,一组学生展示后笔者直接提问“同学们,他们做得怎么样”,但没有进一步提问“好,好在哪里”“错误,为什么错误”等,缺少了让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机会。这种片面或“蜻蜓点水”的走过场式评价,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四)学生对技术作用不理解,技术运用效果较差
足球前额头顶球是指运动员有目的地用前额将球击向预定目标,在传球、射门、阻截和抢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第一次课中,教师安排了尝试模仿练习、徒手模仿练习、顶固定球练习、一抛一顶练习、自抛头顶球射门等,学生照着教师要求进行练习。但因为学生对技术作用的不理解,“照葫芦画瓢”,不知道如何发力、如何控制方向,头球的精髓没有学到。这也是体育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只学动作、不懂运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深度实践、解决问题
(一)进行“引导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
深度教学把课堂活动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本次课中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足球前额头顶球,由于学生无法理解头顶球的作用,更没有亲身体验过用前额头顶球,教学时学生只知道要按照教师的要求练习,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练习,在比赛中有什么效果,最终练习的效果比较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课后重新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在调整后的第一课次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小视频,包含比赛中的各种头顶球,提问头顶球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有什么作用,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赛中头顶球的作用。然后尝试运用顶气排球的方式,看谁连续顶气排球次数多或者顶得远,讓学生自主探索哪一个部位顶球准确率最高,如何用力才能把气排球顶远,如何控制好击球方向等。学生只有亲身体验了,才会认真思考、分析问题、寻找答案。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有限的教学里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探索,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多元化教学”,让学生乐在其中
体育课堂教学要指向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多方位发展,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乐在其中,就要摒弃传统枯燥的技能练习方式及单一的体能练习方法。教师在练习手段等方面要有所创新,比如导入部分顶气排球练习,由于气排球较轻不会对身体造成疼痛感,学生就比较有兴趣参与顶球练习。采用仰卧起坐击固定球,改变枯燥的仰卧起坐练习,融合头顶球,在发展腰腹力量的同时体验腰腹发力击球的感觉。一抛一顶练习中适当把球抛偏,迫使练习者移动脚步去顶球,将脚步融入练习中,更与项目的特性相结合。在游戏环节,改变自抛自顶的射门而采用一抛一顶的射门,也与比赛实况相接近,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思考头球射门与头球传球有何区别,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进行“分层次教学”,让学生体验收获
因学生在参与程度、理解能力、技能掌握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在第一次课教学时未采用分层教学,“一刀切”的模式造成教学效果较差。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重新设定教学目标,既设置统一的大方向目标,也有练习中的差异化小目标。每名学生在大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定小目标,通过自身的努力达成小目标后,加大难度,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例如射门环节,第一个目标是能够大胆地用前额顶到同伴抛来的球。完成这一目标后,要有意识地尝试控制方向,再深入一步,就要加大顶球的速度。通过对同一练习内容设置不同难度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成目标,体验收获的喜悦。
(四)进行“纠错性教学”,让教学更具实效
1.课前预设纠错方案
初二学生很多都是戴眼镜上课的,由于触球部位是前额,离眼镜太近,在教学中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学生会不自觉地闭着眼睛用脑袋去顶球。因此教师要提前设置纠错预案,课前让学生摘掉眼镜或者佩戴运动眼镜,消除安全隐患。利用气排球或者软式排球代替足球,减少学生恐惧,降低安全隐患。
对于初学者,顶固定球是一个比较常用的练习手段,常规的顶固定球都是一名学生双手持球于前上方,另一名学生前额顶固定球。但是这种方式学生观察不到击球效果的好坏,随着动作的泛化,触球部位、用力顺序等都会随之改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重新设计顶固定球环节,一名学生用竹竿挂着一个网袋,球装在网袋中,顶球的学生面对网袋半步距离,随后下肢蹬地摆体用前额顶球,同时观察击球的效果。在练习顶球动作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合理运用纠错手段
体育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技能是“练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上课时教师要尽量减少暂停次数,强调少讲多练,把时间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动作,教师也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纠错手段。如果只是小部分学生出现错误,无需马上全班停下来讲解,可以针对这几个错误的学生单独讲解。而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出现的情况,比如不会利用腰腹力量摆体,教师可以全班叫停,尝试仰卧起坐顶球的练习方法。练习方法:两人一组,练习者仰卧于垫子上,两臂自然弯曲置于体侧,辅助的同学用两膝压住练习者的脚背,同时双手持球置于练习者膝盖上方。练习时,练习者仰卧起用前额击球,体会腰腹发力击球的感觉,同时发展学生的腰腹力量。
3.精准把握纠错时机
在射门环节,很多学生为了把球顶进球门而改变了动作方法及触球部位,也有学生尽管可以按照正确的方法尝试顶球练习,但没有目标,仅仅为了顶到球。其实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当出现这两种情况时,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纠错方法:及时纠错和延时纠错。如果学生为了进球而改变了技术动作,这需要教师及时纠错,首先肯定学生的目标与意识,然后指出运用正确动作有利于提高击球的力量与速度,提高射门成功率。对于能够用正确动作进行练习而没有目标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动作对了,球却没有进门。让学生独立思考失败的原因,随后点出如何控制头球的方向,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
三、深度评价、效果检验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以往体育课只注重技能评价,这让很多后进生心理“很受伤”,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优等水平。根据《〈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的评价体系,《足球前额头顶球》整体单元的教学除了要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知识,如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技术动作要领及在比赛中的作用;学生的健康行为,如在课堂中是否积极参与练习、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多元化的评价内容更加符合全面育人的目标。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从评价方式上来讲,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可以是“标准参照评估”,也可以是“常模参照评估”。足球前额头顶球的技术动作难度较大,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又大,因此教师要设置不同系数的评价标准,比如“标准参照评估”,以两人一组一抛一顶头球射门为例,每人射门5次(表2)。
也可以是“常模参照评估”:学生在一节课练习后与一个单元学习后的进步空间评价。教师在第一次课中进行射门练习,每人5次,学生在课后记录成绩,在单元教学后再次进行考核,通过两次考核的对比,反映学习进步情况。
从评价主体上来讲,可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的评价是通过课堂教学深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运动情况。而学生自评与团队互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运动认知、评价认知,提升学生评价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评价过程及结果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评什么、怎么评、评的效果。学生的自评及团队互评只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老师的点评,才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三)评价语言精准化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简练、精准,切忌“你很棒”“你表现很好”之类比较笼统且不切实际的评价。例如学生用头顶部位击球时,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及过程,再提出改进建议“你已经克服恐惧心理能够用头去顶球了,但如果要控制好方向,是不是用前额击球更好”。
对于学生错误动作的评价,要直切要点。例如当学生顶球顶不远时,教师只是用语言强调“下肢用力、腰腹用力”,可是怎么用力呢?学生不清楚,这样的评价纠错毫无意义。如何让我们的评价语言更精准、更有意义?笔者在课后与听课教师一起反思:当学生出现球顶不远的情况,可以提问学生,头顶球时是如何发力的,我们不妨采用坐姿头顶球、跪姿头顶球、站姿头顶球,体验三种不同的姿势,看看哪种姿势头顶球最远。通过三种姿势的尝试,学生体验不同的发力顺序,教师用精准的语言总结蹬地是顶球发力的起始阶段,通过有力后蹬,利用腰腹部肌肉力量由后向前加速身体摆动,最后靠颈部猛然加速发力。
教师用精准的语言进行评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水平的提升。
深度教學凸显促进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