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问题、表达“三位一体”引领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
2023-06-11怀思诗孙舒昊
怀思诗 孙舒昊
摘 要:观察、思考、表达在体育教学中是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要素,本文以隔网性球类教学设计为例,阐述指向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教学,立足于创设真实有效的比赛情境,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以及关键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体育;隔网性项目;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5-0051-03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对于未来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能力是一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余文森教授认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关键能力是“剩下来的东西”、“带得走的东西”和“可再生的东西”。学生的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关键能力,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石。当前体育教学倡导以学科素养为抓手,通过技术与体能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1]。
根据余文森教授的观点,各个年段、各个学科对关键能力的理解都应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而最能体现体育学科特征的關键能力是观察能力(教师示范,学生对动作的模仿、识别)、思考能力(动作想象和动作记忆、明白技术的意义、理解运动项目之间的共性)、表达能力[2](语言性表达和动作表达相结合)。
一、设好真情境,夯实学生的观察能力
体育学科的“观察”,类似于其他学科的“阅读”[2],都是认知输入和信息吸收,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而且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称之为知觉的高级形式。
本文以《多种形式的投掷运用方法:隔网抛(接)弹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分析如何通过隔网项目的教学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图1)。
(一)以“抛接球”角度观察为点,巩固“投”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练习是“我抛(投)他接弹地球”,投的基础方法是整节课的“入门槛”。通过观察学习,初步掌握投的方法,教师根据投的特点系统指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技巧和策略。
(二)以“打空位”角度观察为线,延伸“赢”的思路
从抛球练习到投球到对方空位练习,教师就在传授一些“赢球”的技巧,如何打到对方的空位,就需要学生不断地观察,快速做出判断。学会观察空位、会打空位,就相当于掌握了比赛的门道和思路,学生知道要往哪里打才能成功,参与后面的比赛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裁判者”角度观察为面,提升“赛”的方法
有具体比赛规则下,设有裁判和运动员两种角色,有自评、互评两种方式,学生可以从更多角度更清晰地观察到比赛的运行,增加学生对比赛的理解。因此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需要创设实战情境,让学生做有任务导向的“观察者”,有思维参与,学生知道观察的时候该想什么,怎么样想或者往哪里想。从知识教学走向问题教学,学生看到了运动员的投球方法与技巧,及裁判的判法和项目规则,从两个角色入手,促进学生对“地面乒乓球”比赛的认知,提升学生对隔网项目通用规则的理解。
二、厘清真问题,夯实学生的思考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讲,思考即对所学知识的加工、鉴赏、质疑和构建[1],是基于事实的思维,有三个特征:客观性、逻辑性和批判性。
本文以《多种形式的投掷运用方法:隔网抛(接)弹地球》一课的准备部分(表1)为例,分析如何通过练习发展学生客观思考能力。
(一)坚持客观性为导向,突出“真实”教学
在真实情境下,通过球类不可预测的变化,学生会遇到真实存在的现实问题。在表1的准备活动中,该投掷课是在篮球场上、用栏架分隔的小场地,学生通过小场地上的对打比赛,发现比赛中“怎么样让对方接不到球,从而我能获胜”的真实问题,经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提升学生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坚持逻辑性为导向,突出“有序”教学
逻辑性的思考是周到、系统、有条理、有结构的思维,而不是“胡思乱想”。表1中教师的抛接球比赛层层递进,抛接球、投空位、无界限比赛,逐渐加大难度,练习环节有内在的和逻辑结构,有逻辑的练习方法能够引领学生有逻辑的思维发展。
(三)坚持批判性为导向,突出“独立思维”教学
批判思维是不屑质疑、多元意见和独立的思维,质疑不是对某个人的质疑,是在学习过程中厘清问题,旨在发展多元思维,能够明辨事物的来龙去脉。以表1为例,教师通过提问“采用什么办法能让对方接不到球”,在问题的引领下,每个人经过思考后,得出的实践方法都不一样,有打空位的,有做假动作的。相对开放性问题下不同的思考结果体现了每个学生的独立思维,不盲从他人。
思考起源于问题,问题是培养思考力的“引擎”。上述教学策略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学科思考能力。在相对自由、包容的课堂氛围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构建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任务型问题是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时产生的认知障碍,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正是在与这些障碍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根据课堂表现,一开始部分学生很难做到“让对方接不到球”,随着教师对成功案例的讲解,更多学生能提高自己的投掷技巧。集体技能的提升,源于思考到理解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三、立足真体验,夯实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根据内容和载体的不同,表达可以分为语言性表达和动作性表达。语言性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文字(书面)表达[1]。动作性表达指用“动作”与“行为”来表现和展示[1](属应用性表达),即“做出来”,一般体育学科较多的是动作表达,要求是动作的准确性、熟练性和技巧性。
体育学科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学的技能和感悟,并能进行交流分享。下文继续以《多种形式的投掷运用方法:隔网抛(接)弹地球》一课进行分析。
(一)以体会、感悟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表2是学生做裁判的环节,教师先对“小裁判”进行集体培训,再分配到各小组。集体“培训”的时候需要学生口头表达出在多种情况下每一球的得分与失分,并当场说出比分,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教师设计好真实的体验情境,以体验促进思考,学生能把复杂的规则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以真实性评价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相对于让学生“说”,让学生“写”的难度和要求更高,体育学科的“写”可以是“记录”,比如裁判在裁决比分的时候,会记录得分方、得几分、如何得分、如何犯规等。下文依然以《多种形式的投掷运用方法:隔网抛(接)弹地球》一课的“趣味地面乒乓球”比赛计分表进行分析。
从“趣味地面乒乓球”比赛计分表(表3)中可以看到,基于学生对比赛规则的了解,本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一轮比赛之后交换做裁判,每个小裁判都有一张计分表,每一分都有详细的记录,并且有失分原因的记录。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课,“裁判”这个角色结合口头性“表达”和书面“表达”,“裁判”通过口头语言、符号、文字,表达出自己对比赛最直观的理解、态度和判断。两种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比赛的整体运行。因此体育课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记一记”,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对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
(三)以“会用”为目标提升学生身体表达能力
体育学科的“运动技术”就是身体表达,这是操作性知识的特征。这个“技术”必须是学生能够做出来的技术,而不仅仅存在于教师脑海中的概念。无论是比赛的“运动员”,还是旁观的“裁判”,两种角色都是输出“表达”的体现。比赛中,运动员更多体现的是动作表达,要求动作有一定的准确性、熟练性和技巧性,这样才能赢得比赛,这也是体育学科最基础的表达方式。两种表达方式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应用性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体育学科的思想方法和立场观点解决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了“会用”。
四、引领真教學,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改进,每个项目都可以成为可操作的实用教材,通过掌握其项目间的共性,能引领学生理解项目的普遍规则,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这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中的关键事件。聚焦隔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改进,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的质量,在真教深教、迁移作用上下功夫
教学要有大格局,充分考虑各个项目的来龙去脉,不但要横向研究一个项目之间不同技术存在的迁移,也要纵向看到各个项目的技术之间的共性。迁移有技术之间的迁移,如羽毛球的发球和压平高球与网球的正手击球原理基本相同。也有规则类的迁移,课例中解决了学生对隔网项目普遍规则和方法的认知,加深了学生对隔网项目规则的理解、得分技巧的理解以及参赛者与裁判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后学生参与到其他隔网项目中,就能很好地理解该项目的比赛方法与规则。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运动迁移理论进行分析,厘清技术与技术、规则与规则之间的异同,充分考虑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把容易迁移的教材联系起来。
(二)创设“学”的情境,在贴紧生活、以人为先上下功夫
一个具有启发性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好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也让体育课回归到生活。如投掷类课堂,传统用实心球进行教学,其实在生活中学生能经常接触到实心球吗?双手投掷的动作在生活中总是能用到吗?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用到的或许是单手投掷,这是作为人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之一,同样能发展上肢力量和肩部灵活性,而比双手投掷更贴近生活,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关系,这才是真情境,才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三)浓厚“思”的氛围,在深度交流、提升思维上下功夫
如果缺乏充分、深度的交流,则无法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教师也无法觉察到问题障碍与思维问题。教学中应有层次的、整体性的问题链和思维问题,即以“小裁判”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来做主线串联问题链和任务,推动教学进程。一开始引入最简单的“边界”概念,让学生首先对规则有初步的认识,主动开始思考在边界规则基础上更难的规则,以及对应规则的得分技巧,在一次“自主裁判”后产生更多问题,通过教师亲身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判断规则与技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规则下打败对手获得胜利。学生在不断尝试、思考过程中体验学习,这是一种慢教细学的过程,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过程。
(四)加大“用”的精髓,在学以致用、全面发展上下功夫
通过提升观察、思考、表达三种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督促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也要帮助学生将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智慧。
观察、思考、表达是运动技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基础打得牢固、扎实,其他能力的发展就会水到渠成。相信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或者说具备了这样的核心素养,就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离“全面发展的人”也会越来越近。同时,一个教育者只有真正了解了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在自己的教育实践当中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组织教学,以便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21(08).
[2]余文森.“读思达”教学法:学生教材学习的基本范式及主要变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