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螳螂和蚱蜢

2023-06-11杨露王淑熠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盒里三候蚱蜢

杨露 王淑熠

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受其启发,我班幼儿也在芒种时节与螳螂有了一次邂逅。

·初见螳螂

户外游戏时,梓杰蹲下来一动不动地盯着草里面看,还时不时提醒路过的同伴:“嘘,小声一点,快看!”原来是一只绿油油的小东西,正趴在草叶上一动不动。“我知道!这是螳螂。”有幼儿激动地说出了声。就在这时,螳螂挥动“大刀”,准备飞走。 “哇!好厉害!”围观的幼儿情不自禁地发出欢呼声,也有人害怕地躲远了。幼儿对这只无意间发现的螳螂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我们决定把它养在科探区。正巧,有幼儿带来了蚱蜢。我觉得蚱蜢和螳螂都是昆虫,幼儿在生活中兴许见过,但是很少能仔细观察其外形,对其习性也知之甚少。眼下正是个观察和了解这两种虫子的好机会。

为此,我在区域中投放了昆虫科普书籍、放大镜等材料,给他们的观察提供支持。随后幼儿通过饲养观察并结合书籍,初步总结出了螳螂与蚱蜢的异同。它们的相同点是:为了保护与隐藏自己,身体的颜色跟环境很接近;都有触角;都有翅膀,会飞。它们的不同点是:螳螂的头可以旋转,蚱蜢的头不可以旋转;螳螂和蚱蜢都有6条腿,不同的是,螳螂有2条大前肢,上面有坚硬的锯齿,末端有钩子,便于捕食,蚱蜢有2 条强健的后腿,上面有锯刺,有利于防卫。

·突发“案件”

有一天,幼儿突然发现蚱蜢不见了,盒子里只有几片断落的蚱蜢翅膀。他们四周搜寻,依旧不见踪影。这时候有幼儿说:“我觉得蚱蜢被螳螂弄死了,你看翅膀都断了。”但也有幼儿说:“蚱蜢也可能是逃走了。”大家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大家觉得螳螂和蚱蜢还是要分开养,以防万一。于是,梓杰将放在蚱蜢饲养盒里的螳螂放进了螳螂饲养盒里。第二天一早,盒里居然只剩一只螳螂了。幼儿既难过又好奇:螳螂为什么要吃同类呢?面对这一问题,我及时提供了《螳螂的日记》《月下小螳螂》《螳螂和车轮》等绘本供幼儿找寻答案,并且和幼儿一起观看了《黑猫警长》中螳螂新娘吃螳螂新郎的視频。这下幼儿了解到了母螳螂吃公螳螂是因为需要补充营养,以便更好地孕育后代。

经过这次突发“案件”,幼儿对蚱蜢与螳螂的习性差异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见表1)。

·再见螳螂

连续几天,螳螂都不太活跃,盒子里还出现了像小木块一样的东西。有幼儿猜是螳螂生宝宝了,也有幼儿反驳道:“书上画的螳螂生的宝宝是黑黑的。”为了寻找答案,大家一起上网搜索,发现确实是螳螂生宝宝了,那个像小木块一样的东西其实是螳螂宝宝的小房子(卵鞘)。螳螂妈妈在生完宝宝之后很快就要去世了,这时候,我觉得要将这些昆虫放归自然了。于是,我组织谈话活动,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幼儿,看看他们是什么想法,许多幼儿舍不得这两种昆虫,但也担心再养下去,它们都要死了。最后,他们决定将蚱蜢放进草地,将螳螂放进菜园。

·活动总结

在“发现→饲养→破案→放生”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分析、验证,探究了蚱蜢与螳螂在外形与习性上的异同,并逐步形成主动提问、自主探究的品质,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中,共同建构关于昆虫的知识与经验,其中既有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也有通过阅读绘本、查阅资料、观看视频获得的间接经验。

芒种节气让幼儿与螳螂、蚱蜢有了一次邂逅。昆虫与人都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无论益与害,都是生态平衡中的一个元素,缺一不可。通过此次的旅程,幼儿会更敬畏自然、热爱自然。

(本文专业审读:《幼儿大科学》杂志主编  曲亚洲)

猜你喜欢

盒里三候蚱蜢
节气与物候
节气与物候
蚱蜢开门
盲盒里拆出动物学家
树屋之间,盒里盒外
圈里事儿
立冬,原来“冬”是这个意思!
蚱蜢
谜盒里的钻石
铺天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