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迁安市爪村遗址厅山3号地点发现的旧石器

2023-06-10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迁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北方文物 2023年3期
关键词:燧石石片石器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迁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内容提要〕 爪村遗址(5801地点)发现于1958年,是河北省内发掘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2016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遗址北侧厅山山脚下新发现厅山3号地点,发现比较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遗址埋藏部位、石器技术特征、动物化石与5801地点相似,时代也应该接近,距今4.2万—5万年。该地点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爪村遗址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小石器工业的发展演变、南北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爪村遗址是河北省内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迁安市野鸡坨镇爪村西,滦河南岸的台地上。1958年,社员们挖掘黑土积肥在黑土层里发现大批动物化石。其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闻讯派人发掘,发现披毛犀、野驴、野猪、赤鹿、转角羊、原始牛、纳玛象等哺乳动物化石,被命名为“爪村动物群”①。1973年,张森水现场考察,观测1958年发掘认为“假石器”的石质标本,确认该遗址存在人工打制的石制品②,黄万波也订正爪村1958年报道的“假石器”实际上是人工打制的③,遗址性质得以确认。1986—198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开展进一步调查,新发现、发掘86019、86020两个地点,发现丰富的石制品、骨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在86020地点发现典型的细石叶工业石制品、磨制精美的骨针、带刻划纹的骨锥等④。2015—201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迁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单位再次开展调查,在爪村周围新发现4个旧石器地点,厅山3号地点即为其中一处。

一、遗址概况

(一)地理位置

厅山3号地点位于爪村西北,滦河南岸厅山东南的山脚位置,向东南距离民房约200米,向北隔滦河与迁安市相望(图一)。遗址北上方半山腰的位置为厅山1号地点,向南民房东侧为厅山2号地点。

图一 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二)地貌环境

遗址地处滦河南岸约200米的河流阶地上。

滦河在该区域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在爪村北侧遇到山脉阻挡改道折向东流,至南白村西再折向南,在爪村附近形成河湾。爪村周围低山环绕,东侧为龙山,西北侧为厅山,西南侧为磁山,形成三山环绕的小盆地,盆地内堆积了滦河带来的大量堆积物,主要为粗砂、细砂、砂质黏土。

滦河在该区域发育三级阶地,第三级阶地分布于附近的高处,与村西燕山南路路面基本持平,在燕山南路东侧,第三级阶地由于后期冲刷、人为改造,顶部被剥蚀呈两条土卯状,其余区域多因后期取土形成洼地。第二级阶地堆积于第三级阶地前缘,保存较少,多被后期取土破坏,爪村村庄即坐落于第二级阶地上。第一级阶地分布于滦河两岸比较低的位置,部分区域比较开阔,多为砂砾石、砂状堆积。

厅山3号地点分布于厅山东南侧山脚处一东西长约300、南北宽约150米的低矮平台上,向北紧靠厅山,与厅山半山腰的1号地点中间区域存在地层间断,给遗址地貌部位判断带来困难。走访当地百姓,该区域原地貌与南侧三级阶地的高台子高度一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取泥炭层积肥及后期不断取砂使该区域形成低洼地势。对比周围地貌与残存堆积,结合出土文化遗物特点分析,厅山1—3号地点皆埋藏于滦河的第三级阶地内。由于该区域取土严重,2号、3号地点上部的堆积被取走,形成与1号地点中间地带的地层间断,1号地点埋藏于第三级阶地顶部,2号、3号地点埋藏于第三级阶地下部(图二)。

图二 遗址附近地貌与地层剖面示意图

(三)地层

调查在坍塌的砂堆中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为寻找其原生层位,在平台南侧边缘试掘约10平方米,在距地表50~60厘米的灰白-黄褐色粗砂层中发现有比较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依据试掘探坑的北壁柱状图,该地点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第1层,表土层,粗砂混杂褐色砂质黏土团块,含大量植物根茎,深22~30厘米;

第2层,灰黄、灰白色细砂,具有回旋波纹状结构,厚17~28厘米;

第3层,灰白-黄褐色粗砂层,具有水平层理,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厚13~28厘米;

第4层,黄褐色粗砂与浅灰色砂质黏土混杂层,顶部有水平层理的红褐色粗砂条带,厚17~25厘米;

第5层,浅黄色细砂层,具有水平层理,厚7~10厘米;

第6层,红褐色粗砂、浅灰色砂质黏土、浅黄色细砂的互层,水平层理,发掘24厘米未到底。

二、石制品分类描述

共114件,原料包括燧石、石英、石英砂岩、硅质灰岩、白云岩等;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残片、断块等;石核、石片包括锤击和砸击两种剥片方式,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钻器等。

(一)石核

共22件,包括锤击石核和砸击石核。

1.锤击石核

共18件,根据台面的数量分为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三种类型。

(1)单台面

共13件,原料分为燧石10件、石英2件、硅质灰岩1件。原型包括砾石9件、角砾4件。高14.1~32.3毫米,平均高约24毫米;宽22.6~50.6毫米,平均宽约38.2毫米;厚13.9~56.9毫米,平均厚约31毫米;重7~84克,平均重约35.6克。台面包括自然台面11件、人工台面2件,自然台面分为砾石面6件、节理面5件,人工台面皆为剥片面,无修理台面。可见石片疤数量1~4个,平均2个,台面角60°~96°,平均约84.1°。

标本16TS3∶14,原料为燧石,质量较好;原型为砾石,漏斗状,高22.9、宽37.9、厚40.9毫米,重32.3克;自然台面,为节理面,三角形,长41.1、宽35.2毫米,2个剥片面,可见3个石片疤痕,打击点集中,台面角72°~85°;处于剥片开始阶段,保留石皮约50%(图三,1)。

标本16TS3∶80,原料为石英,质量一般;原型为砾石,不规则形,高25.7、宽26.8、厚19毫米,重15.1克;自然台面,为砾石面,梯形,长17.4、宽12.8毫米;可见3个石片疤,打击点散漫,台面角82°~96°;坯料保留较小,处于废弃阶段,仅保留石皮约30%(图三,2)。

标本16TS3∶86,原料为燧石,质量一般,节理发育;原型为角砾,不规则形,高31.9、宽26.9、厚25.8毫米,重17克;人工台面,为剥片的破裂面,梯形,长15.9、宽8.5毫米;可见2个石片疤,打击点散漫,台面角95°;处于剥片中期阶段,但节理发育,难以持续成功剥片(图三,3)。

图三 石制品1—3.单台面石核(16TS3∶14 16TS3∶80 16TS3∶86) 4.砸击石核(16TS3∶57) 5.双台面石核(16TS3∶68) 6.多台面石核(16TS3∶119) 7—12.锤击石片(16TS3∶115 16TS3∶106 16TS3∶2 16TS3∶140 16TS3∶123 16TS3∶100) 13.砸击石片(16TS3∶150) 14—18.刮削器(16TS3∶59 16TS3∶105 16TS3∶141 16TS3∶129 16TS3∶70) 19、20.尖状器(16TS3∶7816TS3∶4) 21.钻器(16TS3∶39)

(2)双台面

共2件,原料包括燧石、石英各1件。高11.4~22.5毫米,平均高约17毫米;宽27.2~32.7毫米,平均宽约30毫米;厚17.3~21.7毫米,平均厚19.5毫米;重9.5~13.7克,平均重11.6克。原型皆为砾石,石片疤2~3个,台面皆为砾石面,台面角75°~100°,平均87.5°。

标本16TS3∶68,原料为燧石,三棱柱状,高22.5、宽27.2、厚21.7毫米,重13.7克;可见2个对向剥片石片疤痕;台面三角形,长22.6、宽21.2毫米。打击点散漫,台面角85°~100°;节理发育,剥片成功率低,保留50%石皮(图三,5)。

(3)多台面

共3件,原料皆为燧石。高21.6~44.9毫米,平均高约34.4毫米;宽31.9~35.9毫米,平均宽约34.2毫米;厚17.7~22.4毫米,平均厚约20毫米;重25~28.9克,平均重约27克。原型为砾石的2件。台面多为人工,利用剥片疤为台面剥片,仅1个为砾石面。2件可见3个以上石片疤痕,1件3个疤痕,台面角55°~90°,平均约79°。

标本16TS3∶119,三角形,高44.9、宽35.9、厚17.7毫米,重27.2克;人工台面,利用剥片疤痕为台面剥片,剥片过程中不断变换台面,可见3个台面;周身疤痕,可见4个完整石片疤痕,打击点多集中,台面角55°~85°;处于剥片末期,仅保留约20%石皮(图三,6)。

2.砸击石核

共4件,原料皆为石英。高21.2~30.2毫米,平均高约25.5毫米;宽16.3~21.6毫米,平均宽约18.7毫米;厚11~15.7毫米,平均厚约14.1毫米;重4.9~11.7克,平均重约7.5克。皆为两极石核,从两端剥落石片,多数周身布满疤痕,仅1件保留部分砾石面。台面包括点状2个、刃状6个。

标本16TS3∶57,扁枣核状,高28.5、宽19.9、厚14.8毫米,重7.9克;从两端两侧对向剥取石片,一端刃状台面,另一端点状,周身布满疤痕,可见多个完整石片疤痕(图三,4)。

(二)石片

共22件,分为锤击和砸击两类。

1.锤击石片

共20件。原料分为石英16件、燧石3件、石英砂岩1件。长11.2~63.2毫米,平均长约27.2毫米;宽12.4~72.3毫米,平均宽约28.2毫米;厚4.4~25.2毫米,平均厚约12.5毫米;重0.9~114.8克,平均重约16克。宽度大于长度的宽型石片12件,长度大于宽度的长型石片8件。石片最大径长12.4~72.3毫米,平均长约30.1毫米,分为微型(<20毫米)3件、小型(20≤N<50毫米)16件、中型(50≤N<100毫米)1件。按照台面(Ⅰ自然台面、Ⅱ人工台面)与背面(1全部自然、2部分自然部分人工、3全部人工)的自然、人工特征组合分为:Ⅰ1型1件、Ⅰ2型1件、Ⅰ3型3件、Ⅱ1型1件、Ⅱ2型4件、Ⅱ3型10件。台面包括自然台面5件、人工台面15件,自然台面皆为砾石面,人工台面分为素台面14件、有疤台面1件。按照背面石片疤痕数量分为:1个的1件、2个的8件、3个的2件、3个以上的7件,石片疤方向与石片剥片方向相同的14件,不同的4件。腹面凹凸状态可以分为:弧的1件、微弧6件、较平6件、微凸2件、凸的2件,另有3件凹凸不平。打击点集中的6件、散漫的14件。台面角76°~121°,平均约97.8°。

标本16TS3∶115,Ⅰ1型,原料为石英,近四边形,长33.5、宽27.1、厚10.3毫米,重11.5克;台面为砾石面,长条形,长13.7、宽3.4毫米;背面全部为砾石面,腹面微弧,打击点集中,远端圆弧,台面角86°(图三,7)。

标本16TS3∶123,Ⅰ2型,原料为燧石,不规则形,长21.9、宽21.7、厚4.4毫米,重1.4克;台面为砾石面,长条形,长6.3、宽2毫米。背面自然面比例约10%,2个同向石片疤痕,一条纵向脊;腹面凹凸不平,打击点集中,打击泡微凸,放射线略显,远端弧,台面角105°(图三,11)。

标本16TS3∶2,Ⅰ3型,原料为石英,梯形,长17.8、宽22.8、厚11.3毫米,重3.8克;台面为砾石面,三角形,长16.5、宽12.4毫米;背面全疤,一条纵向脊,多个同向石片疤痕;腹面微凸,打击点散漫,打击泡微凸,放射线略显,远端平直,台面角112°(图三,9)。

标本16TS3∶140,Ⅱ1型,原料为石英,近四边形,长23.3、宽19.9、厚12.5毫米,重7.1克;素台面,四边形,长11.6、宽10.9毫米;背面全部为砾石面,腹面微弧,打击点散漫,远端斜尖,台面角95°(图三,10)。

标本16TS3∶106,Ⅱ2型,原料为石英,近四边形,长23.1、宽26.4、厚9.6毫米,重5.3克;素台面,三角形,长14.9、宽5.3毫米;背面自然面约占40%,3个同向石片疤痕;腹面弧,打击点散漫,放射线微显,远端曲折,台面角88°(图三,8)。

标本16TS3∶100,Ⅱ2型,原料为燧石,近正方形,长33.8、宽34.7、厚12.4毫米,重17.6克;素台面,长条形,长25.5、宽7.6毫米;背面全疤,2条纵向脊,多个同向石片疤痕;腹面平,打击点散漫,远端平直,台面角106°(图三,12)。

2.砸击石片

共2件,原料分为白云岩、石英各1件。长23.4~24毫米,平均长23.7毫米;宽17.9~20.6毫米,平均宽约19.3毫米;厚7.5~11.6毫米,平均厚约9.6毫米;重2.7~6克,平均重约4.4克。

标本16TS3∶150,原料为白云岩,长24、宽20.6、厚11.6毫米,重6克;点状台面,背面全疤,多个对向石片疤痕,1条纵向脊;腹面凸,远端平直(图三,13)。

(三)石器

共17件,分为刮削器、尖状器、钻器三类。原料分为燧石8件、石英8件、白云岩1件。长16.8~46毫米,平均长约27.8毫米;宽13.6~44.9毫米,平均宽约25.4毫米;厚7.2~23.3毫米,平均厚约12.9毫米;重2.3~36.9克,平均重约10.9克。最大径长18~46毫米,平均长约28.9毫米,分为微型(<20毫米)1件、小型(20≤N<50毫米)16件。毛坯包括石片9件、断块7件、石核1件。

1.刮削器

共12件,按照修刃的数量可分为单刃10件、双刃2件。14个修刃按照刃形分为:凸刃7刃(含微凸刃3刃、锯齿刃1刃)、直刃5刃、凹刃2刃(含微凹刃1刃)。以石片为毛坯的6件(含双刃2件),共8个修刃,修刃位于远端的5刃、右侧的2刃、左侧的1刃,加工方式向背面的6刃、向腹面的2刃。修刃长13.8~50.8毫米,平均长约28毫米,刃角51°~80°,平均约66.4°。3件精制品,修疤浅,排列紧密,可能为压制法修理。

标本16TS3∶59,单锯齿刃,原料为白云岩,毛坯为扁平状断块,近三角形,长40.7、宽36.9、厚14.2毫米,重25.3克;在较弧一边自较平一面向凹凸面单向修理出凸刃,单层修疤,修疤大小不一,较深,刃缘呈锯齿状,刃长50.8毫米,刃角76°(图三,14)。

标本16TS3∶105,单凸刃,原料为燧石,毛坯为扁平状断块,近梯形,长26.1、宽24.4、厚10.2毫米,重6.9克;在一长边单向修理出一微凸刃,单层修疤,修疤大小不一,较浅,刃缘较规整,刃长24.6毫米,刃角51°(图三,15)。

标本16TS3∶141,单直刃,原料为燧石,毛坯为断块,梯形,长21.3、宽15.4、厚9.4毫米,重2.8克;在一长边自较平一面向另一面修理出直刃,单层修疤,修疤均匀,排列紧密,修疤较浅,刃缘规整,似为压制法修理,刃长17.5毫米,刃角66°(图三,16)。

标本16TS3∶70,单凹刃,原料为石英,毛坯为Ⅱ3型石片,近梯形,长19.7、宽27.7、厚14.2毫米,重7.6克;在石片远端向背面修理出一凹刃,单层修疤,修疤大小不一,较深,刃缘欠规整,呈陡刃状,刃角80°(图三,18)。

标本16TS3∶129,双凸凹刃,原料为燧石,毛坯为Ⅱ3型石片,不规则椭圆形,长16.8、宽24.8、厚9.9毫米,重4.8克;在远端、右侧向背面分别加工出凸、微凹刃,单层修疤,修疤均匀、浅,刃缘规整,刃长分别为24.7、15.1毫米,刃角66°、78°;可能为压制法修理,从器物形制、加工方式等方面与拇指盖刮削器近似,可能为拇指盖刮削器的母型(图三,17)。

2.尖状器

共4件,皆为单尖。毛坯分为石片3件、断块1件,以石片为毛坯的皆为角尖,2件向背面修理,1件向腹面修理。以断块为毛坯的,为复向修理。刃角42°~95°,平均约67.6°,尖角71°~106°,平均约88.8°。

标本16TS3∶78,角尖,原料为石英,毛坯为石片,长28.8、宽27.6、厚14毫米,重10.2克;在远端、右侧向背面单向修理,单层修疤,排列均匀,右侧修疤较浅,远端修疤较深,刃缘规整,在右下角汇聚成1尖,刃角58°~76°,尖角103°(图三,19)。

标本16TS3∶4,原料为燧石,原型为Ⅱ2型石片,三角形,长28.8、宽26.6、厚11.1毫米,重8克;在右侧、远端向腹面修理,在右下角汇聚一尖,单层修疤,修疤稀疏,欠均匀,刃缘曲折,刃角78°,尖角75°(图三,20)。

3.钻器

1件。标本16TS3∶39,原料为燧石,原型为Ⅱ3型石片,长30.6、宽21.3、厚10.5毫米,重7克;在远端向背面打击修理,修疤少,稀疏,欠均匀,尖部两侧有较深修疤,形成双肩,尖较短、尖锐(图三,21)。

(四)残片

共6件,皆为近端断片。原料分为石英5件、燧石1件,长3.9~17.3毫米,平均长约12.7毫米;宽12.5~22.6毫米,平均宽约19.1毫米;厚5.4~12.8毫米,平均厚约8.9毫米;重1.2~5.6克,平均重约3.1克。皆可见台面,分为砾石面3件、素台面3件,背面全部为石片疤的5件、部分自然面部分石片疤的1件。

(五)断块

共47件。原料包括燧石26件、石英9件、石英砂岩7件、硅质灰岩5件,质地多较差,节理发育,呈块状的30件、片状的17件。长11.3~63.5毫米,平均长约26.3毫米;宽7.7~45.5毫米,平均宽约20.7毫米;厚3.4~39.8毫米,平均厚约12.8毫米;重0.3~110.2克,平均重约12.1克。

三、动物化石

共45件,其中4件标本16TS3∶10、16TS3∶112、16TS3∶136、16TS3∶153拼合为1件鹿的下颌骨,重新编号16TS3∶P1(图四,9)。

(一)化石形态

化石多数破碎,除部分下颌骨、牙齿、角外,多为骨片或者残段,不可鉴定种属或部位的化石27件,长度在38.52~152.19毫米之间,平均长约82.3毫米,骨壁较厚,厚度在5.37~20.42毫米之间,平均厚约10.4毫米。化石多保存较好,统计37件化石的风化程度,受到轻微、一般风化的分别有18、16件,分别约占总数的48.6%、43.2%。

2件骨骼表面可见清晰的人工作用痕迹,有切割痕和砍砸痕,反映了古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16TS3∶5,为草原野牛附肢骨残段,残长100.27毫米,在一端表面有多道接近平行的切割痕(图四,1)。16TS3∶67,为草原野牛附肢骨残段,残长104.69毫米,表面可见砍砸痕迹(图四,5)。

图四 动物化石1、5.骨干(16TS3∶5 16TS3∶67) 2—4、8、9.下颌骨(16TS3∶34 16TS3∶42 16TS3∶6 16TS3∶7 16TS3∶P1) 6、7.牙齿(16TS3∶128 16TS3∶12) 10.鹿角(16TS3∶165)

(二)动物种属

可鉴定种属标本15件,含拼合标本16TS3∶P1,可鉴定为马鹿、蒙古野驴、草原野牛三属。

马鹿(赤鹿Cervuselaphus),标本5件,具体部位包括下颌骨1件、角2件、肋骨2件。16TS3∶P1,4件标本拼合近完整右侧下颌骨,保留第2~4前臼齿,第2前臼齿长15.18、宽7.16、高14.74毫米,第3前臼齿长19.46、宽8.93、高19.55毫米,第4前臼齿长21.32、宽9.85、高19.98毫米,轻微磨蚀(图四,9)。16TS3∶165为一自然脱落的角基,长123.44毫米(图四,10)。16TS3∶18为角尖。

蒙古野驴(Equushemionus),标本2件,皆为牙齿。16TS3∶128,右侧第4前臼齿,长24.58、宽13.13、高57.65毫米,磨蚀程度较重(图四,6)。16TS3∶143,为下牙齿,轻微磨蚀,难辨具体齿列。

草原野牛(Bisonpriscus),标本8件,包括下颌骨4件、牙齿1件、肋骨1件、骨干2件。16TS3∶6,右侧下颌骨,保留有第3前臼齿和第1、第2臼齿,第3前臼齿长24、宽14.21、高17.5毫米,第1臼齿长31.14、宽19.05、高16.62毫米,第2臼齿长35.63、宽21.13、高23.18毫米,受到一定磨蚀(图四,4)。16TS3∶7,右侧下颌骨,保留第2~4前臼齿,第2前臼齿长14.33、宽9.18、高11.23毫米,第3前臼齿长25.29、宽12.02、高18.57毫米,第4前臼齿长25.03、宽13.03、高29.21毫米,轻微磨蚀(图四,8)。16TS3∶12,右侧第2臼齿,长38.83、宽14.52、高63.79毫米,轻微磨蚀(图四,7)。16TS3∶34,左侧下颌骨残段,保留有第3臼齿,磨蚀较重(图四,2)。16TS3∶42,右侧下颌骨残段,保留有第3臼齿,臼齿长45.18、宽18.27、高49.83毫米,磨蚀较重(图四,3)。

四、结 语

(一)石器工业特点

1.原料以燧石、石英为主,分别约占石制品总数的45.6%、40.4%,另有少量石英砂岩、硅质灰岩、白云岩等。燧石在断块中的数量最多,有26件,占断块总数的比例高达约55.3%,这与该地点燧石节理发育、易破碎、质量较差有密切关系。原料多为就地取材,石英等原料多保留石皮,应取自附近的底砾层或者滦河河床,燧石则多为角砾,在附近山体的山脚下可采集到相似的石料。

2.石制品呈现出小型化的特点,未发现特别大的原材料、毛坯或者成型石器,剥取石片的石核也未发现大型的。从石片、石器的最大径观察,多为小型(20~50毫米),少量微型(<20毫米),中型(50~100毫米)仅有1件,无大型(≥100毫米)的。

3.剥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存在少量砸击特征明显的石核和石片。

4.石制品类型相对简单,仅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残片与断块。残片、断块数量较多,约占石制品总数的46.5%,特别是断块比例高达约41.2%,这与该遗址燧石节理发育、易破碎有直接关系。经过第二步加工修理的石器数量较少,仅约占14.9%,类型简单,以刮削器为主,另有少量尖状器、钻器,加工以正向为主,修疤简单,以单层修疤为主。

5.石器修理呈现精细化的特点,存在少量精制品。石器整体数量较少,原料较差,加工粗糙,但3件刮削器的精制品修疤小、浅,大小均匀、规则,排列紧密,刃缘规整,可能已采用压制法修理。特别是标本16TS3∶129,从器形、加工方式等方面特征观察,与细石器工业石器组合中的拇指盖刮削器近似,体现出拇指盖刮削器的雏形,显示出该遗址石器加工技术的进步性。

总体分析,该遗址的石器工业具有小石器工业的典型特征,属于中国北方以小石器为主的主工业类型⑤。小石器工业在华北地区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可追溯至100多万年前的马圈沟、小长梁等遗址⑥,数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遗址⑦,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分布范围更广,东北地区黑龙江省鸡西市山河西山地点⑧、吉林长春市牛家沟东山和牛家沟南山地点⑨、和龙西沟遗址⑩、辉南邵家店遗址、歧新B、C地点等都有发现。厅山3号地点石制品整体面貌简单、粗糙,但少量精制品体现出压制法修理的特点,显示出该遗址石器技术进步性的特点。

(二)遗址年代

遗址埋藏地貌部位与5801地点近似,出土动物化石种属包括野驴、野牛、赤鹿,属于爪村动物群的种属范围,石器工业与5801地点也有相似之处,两者时代接近,应该都属于晚更新世,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地点的绝对年代测定正在进行,可以借鉴5801地点的绝对年代结果来认识该地点的时代。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年代测定实验室采用铀子系法测定两个封闭牛牙化石的年龄分别为4.8万±0.2万年和4.4万±0.2万年,年代范围在4.2万~5万年之间,厅山3号地点的绝对年代也应该在此范围内。

(三)意义

爪村遗址是河北省内发掘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燕山南麓发现较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的发现揭开了河北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在河北旧石器时代考古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厅山3号地点位于爪村周围,距离5801地点较近,埋藏部位近似,石器工业特点一致,应该存在一定的联系。该地点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5801地点古人类遗址的分布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爪村遗址的文化内涵,对认识燕山南麓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活动具有重要价值。该遗址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石制品,特别是发现少量类似拇指盖刮削器母型的精制品,为探索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技术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遗址所在的冀东北地区位于渤海沿岸,是连接中原与东北地区的中间地带,也是南北人群、技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通道,遗址处于该通道的重要位置上,为研究史前时期南北人群、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

注 释:

① 裴文中、黄万波、邱中郎、孟浩:《河北迁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发掘简报》,《古脊椎动物学报》1958年第2卷。

② 张森水:《河北迁安县爪村地点发现的旧石器》,《人类学学报》1989年第2期。

③ 黄万波:《迁安爪村“假石器”——订正一个历史的误解》,《人类学学报》1989年第2期。

④ 三川:《爪村调查记》,《化石》1990年第1期;谢飞:《学界泰斗 慈爱长者——张森水先生倾心河北旧石器考古事例之一》,《化石》2017年第4期。

⑤ 张森水:《中国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区域渐进与文化交流》,《人类学学报》1990年第4期。

⑥ 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

⑦ 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

⑧ 陈全家、崔祚文、李有骞、常志强:《黑龙江鸡西市山河西山地点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19年第2期。

⑨ 万晨晨、陈全家、王义学:《吉林长春市牛家沟东山和牛家沟南山旧石器地点石器研究》,《北方文物》2022年第5期。

⑩ 陈全家、赵海龙、方启、程新民、贺存定:《吉林省和龙西沟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1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燧石石片石器
内向的小孩
内向的小孩
燧石和棍棒
燧石和棍棒
燧石和棍棒
想唱歌的小石片
第二届燧石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