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及相关问题

2023-06-10付建丽崔天兴杨岐黄

北方文物 2023年3期
关键词:牛河梁红山遗存

付建丽 崔天兴 杨岐黄

(1.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2.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内容提要〕 辽西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红山文化出土的铜器小件及制铜陶范遗址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但作为史前采矿标识物的亚腰形石锤很少受到学术界的系统关注。对亚腰形石锤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认为红山文化出土的亚腰形石锤与采矿活动密切相关,为认识红山文化冶铜矿作遗存增加了新资料。

红山文化遗存于20世纪初被发现。1954年,尹达首次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①。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700年—公元前3000年。红山文化自发现以来,学界对该文化的类型、分期、聚落、经济形态、宗教信仰、手工业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研究。

20世纪80年代,红山文化出土了与铜器相关年代明确的遗存,如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铜耳环和西台遗址出土的陶范,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牛梁河遗址出土的铜耳环的检测显示,含铜量达99%②。在牛河梁转子山和小福山顶部分别发现了炉壁残片(曾称为“坩埚片”),曾被认为属于红山文化,李延祥等对其进行了热释光测年,结果为夏家店下层文化③。21世纪以降,王立新、李延祥等④学者在牛河梁遗址周边进行了矿点考古学专项调查,此外,一些地质学者也在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内做了矿产资源的调查工作。

近年来,在较多矿冶、采玉矿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或调查发现了器身带有凹槽的石锤,表明其均与采矿、选矿有关。这些带凹槽的石锤一般被称为亚腰形石锤,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也有零星发现,很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这种被先民广泛用于采矿工具的亚腰形石锤为研究对象,丰富和完善关于红山文化冶铜类遗存工艺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中国境内早期冶铜类遗存的起源。

一、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的发现

亚腰形石锤,即在石锤器身打制或琢磨出凹槽,这种凹槽或只在器身两侧,或环绕器身。在器身加工出凹槽,是为了装柄,便于使用。通过对调查采集和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址冶铜类遗存的梳理,亚腰形石锤的基本情况如下(图一)。

图一 出土亚腰形石锤及矿点位置图

(一)牛河梁遗址

遗址总面积达50平方千米,由祭坛、神庙址和积石冢墓地等20多处地点组成的大型祭祀遗存。截至2003年,已正式发掘了第二(N2)、第三(N3)、第五(N5)、第十六(N16)和第十三(N13)5处地点,试掘了第一地点的女神庙址(N1),共清理出属于红山文化的墓葬85座,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属红山文化晚期的埋葬与祭祀中心。

第十六地点M4位于积石冢Z1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大型竖穴石圹砌石墓。墓上堆积自上而下有封石、封土、封沙和墓内填石。墓口周围有烧土面,烧土面上见有祭祀坑,圹内填土的上部近中间位置发现砌石遗迹。砌石遗迹(YM)的石壁叠摞的石材中发现1件亚腰形石锤。

N16YM∶1,原命名为大型亚腰石镐。压在盖板下,在西南壁第二层砌板上沿西北—东南向放置。黄色泥晶灰岩,长身,出土时已断裂成3段,但仍按完整状态放置。上、下两面较平整,刃端较窄且薄,钝尖,从单面打出刃部,柄端较宽且厚;中部从两侧面向上、下面交互打击,打制成亚腰,边缘略呈钝刃状。通体见磨损痕。长39、宽13.2、厚4.15厘米(图二,1)。发现于砌石遗迹(YM)石壁叠摞的石材中,与之共出1件三角长条形的石器,报告称这两件石器均用作砌壁⑤。 笔者认为,N16YM∶1可定名为石锤:一是基于其特征,即经打制加工出亚腰,通体又见磨损痕迹,表明其为使用工具;二是其形制与亚腰形石锤相似。

(二)白音长汗遗址

1988—199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音长汗遗址进行3次发掘,发掘总面积为7264.3平方米,根据遗迹相互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报告将白音长汗遗址分为五期七类⑥。1件亚腰形石锤发现于第四期的红山文化遗存中。

这件石锤原命名为网坠,编号BT392①∶1,器表有许多石料上原有的小坑。中部一周凹槽,横剖面呈梯形。长10.4、宽4.6、厚3.4厘米。白音长汗第四期遗存(属于红山文化)中发现石网坠1件(图二,2)⑦。磨制,棱柱形。笔者认为,其体积和重量较大,不宜作为捕捞工具。报告指出,白音长汗的古代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是脊椎动物,偶尔猎获野生动物,遗址中出土的软体动物个体不大、数量不多,无法提供大量的肉食补充,且多有穿孔,主要做装饰品⑧,说明捕捞业不发达。同时,报告也指出,遗址中出土的海生瓣鳃类贝壳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远在渤海边的不同聚落的同时代先民交流而来⑨。再者,这件“网坠”与其他遗址出土的亚腰石锤形制一致,应是定名有误,可定为石锤。

(三)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存

东山嘴村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兴隆庄镇章京营子村东山嘴。1979年5月,文物普查试点时发现了该遗址,1982年,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整个遗址被建筑基址所占据,依布局可分为中心、两冀和前端等部分,是红山文化晚期一处具有祭祀性质的大型建筑遗存。该遗址的建筑形式有一定的格局,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祭祀遗存,为揭示红山文化晚期祭祀典礼内容提供了最重要的考古实证材料。东山嘴遗址的发现,在我国民族文化起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⑩。

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3件石锤(原报告称为亚腰形石斧)。其中1件亚腰形石锤出土于TC7的第二层(黄土层),编号TC7∶1,原料为河石,打制出亚腰(图二,3)。该亚腰石锤刃部以一面打制为主,另一面在边缘处进行了修整。石锤器身两面大部分都保留了原岩面。

(四)海金山遗址

1974—1975年,辽宁省博物馆考古队先后两次对海金山遗址进行调查。采集到的遗物有陶片、石器和玉器等。其中,石器的种类有石锤、石网坠、石斧、石刀、石铲和石锛等。

石锤6件。4件为打制,石英灰岩,呈不规则梯形,两侧及锤面都较圆钝。其中1件长11.2、上宽3.9、下宽5.8、中厚2.5厘米。2件为磨制,形制与上述打制石锤相同,唯通体磨光。从工艺看,打制石锤可能为磨制石锤的半成品(图二,4)。

(五)杖房川遗址

2004年10月和2005年4—6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杖房川北山坡和西北山坡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杖房川西北山遗址属于红山文化。采集到的遗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石器的种类有石锤、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杵、石凿、石锛等。

石锤,采集品,亚腰,两端厚圆,锤击疤痕明显。2005CWZ采∶27,黑色晶屑凝灰岩,石质坚硬,晶粒均匀。长22、宽13.2、厚5.2厘米(图二,5)。

红山文化出土石锤的基本情况,如表一所示。尤其是牛河梁遗址、东山嘴遗址、杖房川遗址出土的石锤一端可见崩疤,使用痕迹明显,说明经过较大的使用消耗。总体来看,在陕西洛南河口绿松石矿业遗址(图二,6—8)和内蒙古林西大井古铜矿遗址(图二,9、10)中出土的亚腰石锤与上述几件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亚腰石锤形制相似。

图二 亚腰形石锤1—5.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遗址N16YM∶1 白音长汗遗址BT392①∶1 东山嘴遗址TC7∶1 海金山遗址采集 杖房川遗址2005CWZ采∶27) 6—8.陕西洛南河口绿松石矿业遗址(LSC-7 LSC-11 LSQ-2) 9、10.内蒙古林西大井古铜矿遗址采集

表一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石锤特征 (单位:厘米)

二、红山文化的冶铜相关遗存及周边矿料资源

(一)遗址出土铜器及陶范

目前,在红山文化中,发现冶铜类遗存的实物仅有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遗址的铜器小件和西台遗址的铸铜陶范。

1.牛河梁遗址出土铜耳环

牛河梁第二地点4号冢冢体西部附葬小墓中随葬1件铜环饰(N2Z4-85M3∶1),铜丝弯成长圆形。有范制、锻打痕。两端均显断茬,一端似趋尖细,另端稍宽而扁平。曲环长径约2.4、铜丝截面径0.3厘米(图三,1)。经鉴定,含铜量达99%,系铸造的纯铜制品。牛河梁N2Z4-85M3∶1铜环可见的锻打痕,证明红铜在最初被使用时,确实是以直接打制的方法制造器物。郭大顺推断,这一地区的冶铜史可早到红山文化。

2.内蒙古敖汉旗西台遗址出土的铸铜陶范

西台遗址于1982年敖汉旗文物普查时发现。1987年8—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达5400平方米,发掘出房址19座、壕沟18条、灰坑79个,并发现了2处长方形环壕,保存完好,分别为北“城”壕和南“城”壕,环壕内的聚落房址保存不好,仅有3座较完整的房址,其中1座属于北“城”壕的房址F202,出土了完整铸造青铜器的模具陶合范。红山文化房址和围壕中共出土10件陶范,其中2组陶范为合范,是铸造青铜器的模具。另外,在北“城”壕房址F4和南部围壕内共出土6件单扇的陶范,均为残件。

F202①层出土两组保存较完整合范。第一组(F202①∶11)外形呈长方体,每扇长5、宽3.5、厚2厘米,上面留有浇口,范腔为一鸟首,应是铸造小青铜饰的模具(图三,2)。第二组(F202①∶5)较小,每扇长2.5、宽2.1厘米,留有浇口(图三,3)。发掘者杨虎观察到合陶范内的空隙呈鱼钩状,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当用于铸造钩状铜器。

图三 红山文化铜器实物和冶铜类遗物1.牛河梁遗址铜环(N2Z4-85M3∶1) 2、3.西台遗址陶范(F202①∶11 F202①∶5)

西台遗址陶范的发现,对探讨红山文化冶铸技术有重要的影响。陈建立认为,用陶范考察铸铜工艺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在西台遗址发现陶范的特征表明,铸造的器物为小件器物,器物形制简单,说明红山先民已认识到铜料具有可冶铸性的特点,也表明红山文化中晚期便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

(二)红山文化分布区的铜矿资源

经调查研究发现,辽西地区大兴安岭南段的西拉木伦河以北,到乌兰浩特洮儿河以南面积大约10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稀有金属和铜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在该地区已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6处、小型矿床20处、铜多金属矿点114处。位于该成矿区南部的黄岗梁—浩布高锡多金属成矿带,地质学称之为锡的“燕辽成矿带”,发现锡矿点达25处,主要分布在克什克腾、林西、巴林左旗和阿鲁科尔沁四旗县,其中,林西县小东沟为砂锡,其他为热液型原生锡矿,锡主要以铜、铅、锌伴生矿。同时,据李延祥等学者调查,在赤峰东部的敖汉旗、南部的喀喇沁旗,以及邻近的河北昌平、辽宁凌源、喀左、建平等地蕴藏有一批品位很高的铜矿点,并发现这些铜矿点的特点为一般埋藏不深,储量不大,但品位很高,其矿石以氧化矿为主,地质学上俗称“鸡窝矿”(图一)。王立新等学者在牛河梁遗址周边调查时,曾发现夏家店下层时期的小北山、庙台底采矿遗址。

由此来看,红山文化区域内的铜矿资源丰富,为红山文化先民开采使用矿料提供了保障。

三、红山文化出土亚腰形石锤的性质探讨

在红山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发现以上12件带有亚腰的石锤,我们认为,与开采及加工铜矿密切相关,理由如下。

1.从石锤的使用看,基于冶铜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冶铸前期需有足够的矿料,采矿环节必不可少。采矿需一定的工具将铜料从赋存的围岩中剥离出。金属矿物、玉矿均生长于围岩中,若想得到矿料,则需将围岩去除,人们在工具的选择上,首先会想到日常加工石料常用的石锤,同时将其加以改造,如加工出凹槽,便于装柄,亚腰石锤便得到应用。

2.从已发掘或调查的矿点及冶铸遗址看,亚腰形石锤均有发现,说明其为一种开采和加工矿料的工具。如闻喜千金耙矿冶遗址(夏商)、新疆尼勒克县奴拉赛古铜矿冶遗址(距今2500年)、克什克腾旗依和沃门特采矿遗址(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内蒙赤峰翁牛特旗尖山子冶炼遗址(夏家店下层)、锡林浩特市毛登采矿遗址(年代不明)、太仆寺旗千斤沟采矿遗址(年代不明)、林西大井古铜矿遗址(夏家店上层文化)、内蒙古克什克腾喜鹊沟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夏家店上层、战国)、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春秋战国)、天湖东遗址(公元前1306年—公元前396年)等。同时,李建西等学者在2011年对中条山古代采矿遗址进行调查时,发现并采集了21件亚腰形石锤(认为其属于青铜时代或更早)。在世界范围内,在爱尔兰、印度、北美以及中美洲等地均发现有亚腰形石锤。如埃及法老时代位于东部沙漠地区的本阿拉姆矿(Biral Alam)和巴拉米亚东部的顿奎什矿(Dunquash)、蒙古国西北部图瓦境内的霍武—阿克瑟古矿冶遗址、欧洲塞尔维亚鲁德纳格拉瓦(Rudna Glava)古铜矿遗址、意大利蒙特洛雷托(Monte Loreto)、科维姆斯特维斯(Cwmystwyth)等古矿业遗址。

亚腰形石锤也用于玉矿的开采,如甘肃马鬃山遗址、敦煌旱峡玉矿遗址、洛南河口遗址均发现了这种亚腰形石锤,但据郭大顺、邓聪的研究,红山文化诸遗址出土玉器的玉料多为籽料或河磨料,且距已知的辽宁岫岩玉产地有较远的距离,因此,在红山文化发现的这种石锤应多用于铜矿开采。

红山文化诸遗址共出土或采集亚腰形石锤12件,形制描述、工艺特征均与前面所提及诸遗址出土的采矿工具亚腰形石锤相似。因此,红山文化诸遗址出土的亚腰形石锤可能是开采铜矿的工具。

四、结 语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铜制品实物(牛河梁红铜环)、铸造实物(西台陶范)、矿作工具(亚腰形石锤),且在红山文化范围内,存在丰富矿带,这为红山文化冶铜遗存提供了可能性。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推测,红山文化先民具备采矿、冶铸、制作铜器的能力,现虽未明确发现红山文化的矿点和冶铸遗存,这可能与红山文化时期还未对铜矿这一资源进行控制,开采、铸造活动较少,难以发现所致。

亚腰形石锤可作为矿冶活动的一种识别工具。玉料和金属矿物都有与其赋存的围岩,而人们要得到这些矿料,需将围岩剥离去除,亚腰石锤便是良好的开采工具。先怡衡等曾根据石锤较强的年代指示作用,将洛南河口遗址鸡眼窑的石锤年代判定为青铜时代,同时指出,石锤可以作为寻找早期采矿遗址的重要线索,故红山文化中的亚腰形石锤与开采或加工铜料密切相关。

亚腰形石锤的发现延长了红山文化采矿、青铜冶铸的工艺链条,也要求在未来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注意采矿、冶炼遗存等相关问题。

注 释:

① 尹达:《新石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

③ 李延祥、韩汝玢、宝文博、陈铁梅:《牛河梁冶铜炉壁残片研究》,《文物》1999年第12期。

⑥⑦⑧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15页;第378—463页;第546—574页;第569页。

猜你喜欢

牛河梁红山遗存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红山荞麦看木森
对于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综合研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浅析牛河梁遗址无底塔形器和无底豆形器造型及功能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牛河梁神庙漫议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