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热议“中国制造”
2023-06-10戴闻名
戴闻名
印度维沙卡帕特南的姚明织带印度工厂,女工在生产线上编织
2023年5月10日,印度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出席了印度G20协调官员阿米塔布·康特所著新书《印度制造》的发布会,并进行了一场引发媒体热议的关于“印度制造”的演讲。
2022年,印度经济总量超越昔日的殖民宗主国英国,正式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下一步怎么发展,全国上下磨拳擦掌。康特的新书和苏杰生的演讲,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推出的。
苏杰生首先表示,打造强大的制造业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世界上没有哪个大国能在不发展制造业的情况下维持或提高其全球地位。”
印度发展制造业,中国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比照对象。在苏杰生看来,“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超高的“中国效率”,但很可惜这个模式又是印度复制不来的。
《印度时报》专栏作家沃尔特·安德森把这场全国性的辩论和反思称之为寻找“具有印度特色的中国模式”:一方面,印度希望学习中国,充分释放企业家潜能,取得经济成功;另一方面,印度不是中国,需要找到一条符合印度国情的发展模式。
“印度制造”之痛
“印度制造”,一直是印度人的心头之痛。
2021年上半年,印度新冠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医院氧气告急,很多患者因为吸不上氧而死亡。
媒体评论说,印度缺的不是氧气,而是“印度制造”的能力。
事实上,印度政府早已意识到了这个短板,近10年来一直在努力提升制造能力。
2014年,上任不久的印度总理莫迪就推出了一项名为“在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的国家战略,鼓励制造业发展,但近10年后回头看,效果似乎不如预期。
2022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印度的年度评估中指出,“在印度制造”计划启动以来,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所占份额反而萎缩了。2021年,这个比例降至14%,低于墨西哥、越南和孟加拉国。
2020年,印度政府又启动了“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预计在5年内投入2万亿卢比(约合246亿美元),鼓励电子制造等14个制造业产业的发展,目标是让企业相信“在印度制造是可能做到的”。
2022年底,印度政府首席经济顾问纳格斯瓦兰直言,这个计划实施近3年,未达到预期效果,除手机制造和制药之外,对其它12个指定产业的激励效果并不显著。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1年,印度制造业的年增长率只有2015年超过了12%,其它年份均低于10%,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在2015年达到16%,此后一路下滑。
他们同时意识到,中国的经验做法,印度难以借鉴。
中国经验,印度难复制
反观“中国制造”取得的成就,很多印度人是心怀羡慕的。
《印度时报》在2022年10月曾刊文写道:“不管是印度的左派还是右派,都对中国惊叹。闪光的摩天大楼、宽阔的道路和现代化的高铁,中国的基础设施是全世界羡慕的对象。要知道,1990年前后,印度和中国的人均收入还不相上下。但30年后,中国的GDP已是印度的5倍,中国是全世界的生产车间,而印度还在挣扎着实现工业起飞。”
但他们同时意识到,中国的经验做法,印度难以借鉴。
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和印度央行行长、现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的印度经济学家拉古拉迈·拉詹(Raghuram Rajan)认为,印度应该专注于发展更有优势的服务业,而不是盲目追随中国的“制造引领增长”模式。
他举例说,新冠疫情期间,远程医疗需求量猛增,美国远程医疗使用量增加了20%,而这些远程医疗服务完全可以由会说英语的印度医生提供。他认为,印度政府完全可以跟西方国家政府协商,出售远程医疗服务,比如因为经费紧张、人手不足正疲于奔命的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就需要这样的服务。
但外长苏杰生则认为,制造能力是不可回避、必不可少的国家能力,所谓专注于发展服务业,实际上是为制造业疲软找的一个“优雅的借口”。
他的观点是,印度应该打造“深度制造”能力,“印度制造”才有可能找到一条突围之路。但是,怎么从较低基础一下子跃升到“深度制造”,他也没有解释清楚。
苏杰生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印度制造不仅仅是制造,也关乎思考,而且必须是基于印度基本国情的思考。我们的确可以从一些现有经验和类似案例中借鉴,直接采取最佳做法。但归根结底,我们要制定出一个适合于我们自身的增长战略。”
“印度制造”有多難
假以时日,印度真的有可能成为中国之后的下一个制造业强国吗?
今年以来,美国苹果公司在印度新德里和孟买连开了两家零售店,受到印度消费者的疯狂追捧,首席执行官库克也在财报电话会中提了不下20次“印度”,被媒体解读为未来可能把部分生产基地从中国移到印度。
《华尔街日报》甚至认为:“在苹果公司的眼中,印度就是下一个中国。”
但很多了解印度国情的观察者指出,印度人口虽多、热情虽高,但要在制造业上闯出名堂,恐怕没那么容易。
在印度生活多年的中国博主“随水”认为,“印度制造”最关键的症结,在于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电网和路网。
北印度喜马拉雅山区的水电资源其实很丰富,但在印度,因为跨邦项目很难达成共识,如果想把北方的电力输送到南部需要用电的地方,几乎是天方夜谭。
其结果就是,印度的电力供应极不靠谱,“半小时内的停电是家常便饭,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一整天是没电的”,工业用电也常常受限。
他的观察是,除了一些有办法自己解决电力问题的跨国公司和专门规划的工业园区,在印度几乎没见过“三班倒”的工厂,因为没有那么多电力供应可以让生产机器一直运转。
此外,印度的道路建设水平也比较低下。很多公路还都是非封闭式的,非机动车甚至动物都可以自由通行,也没有探头监控管理。因此,印度国内的很多公路都跑不了标准集装箱卡车。港口卸下来的集装箱,最远只能运到专门分流转运的枢纽站,从那里卸货下来再分装到“印度标准”的卡车上,然后才能继续运往印度各地。
“印度标准”的卡车有点像中国的土方车,但车斗不能升降,载货只限体积不限重量,装多少看司机的本事。可以想见,这样的车辆和道路状况,很难保障供应链的物流时效,对于发展制造业非常不利。
印度总理莫迪曾主政的古吉拉特邦在印度各邦基建水平最高,公路和基础设施最好,有“印度的广东”之称。莫迪曾试图将“古吉拉特模式”推广到全国,但因印度每个邦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做不到全国统筹,所以至今收效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