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

2023-06-10吴斌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培养策略

吴斌

摘  要: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行为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更能够帮助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影响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因素比较多,主要包括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周围的环境,而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影响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心理干预;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

*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心理干预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课题编号:GS[2021]GHB0327)。

心理干预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小学生亲社会行为是养成其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当前阶段影响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年龄以及学生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而要利用心理干预来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需要从小学生年龄以及其所处环境入手,根据学生年龄开展阶段性心理干预,同时结合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和学校环境来进行家庭和学校干预,从多方面层次化、递进化地帮助小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亲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概述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个体在面对他人时能够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行动,通常包括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等积极举动。总体而言,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是行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我利益采取的社会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亲社会行为是相对反社会行为而言的,它充分展现出行为主体本身的优良道德品格以及社会责任感。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并非与生俱来,也不能单一地依靠行为主体自有的天性,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来挖掘和培养,让行为主体得到充分滋养,从而由内而外地做出亲社会行为。

二、心理干预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价值分析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按照各个专业主体的计划和方案来帮助小学生学会“亲社会”,但是由于影响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因素主要是其年龄以及所处环境相关,所以心理干预的方式在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变得极其重要。心理干预在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中的价值不言而喻,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克服其在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心理障碍,提高亲社会行为能力;通过心理治疗引导在社会行为方面表现比较负面的学生,让其能够从心理和行为上往亲社会方向发展,促进其人格发展和成熟。

总之,心理干预能够从多方面帮助小学生培养亲社会行为,不论是学校本身,还是学生家长,都可以充分发挥心理干预的效用,帮助小学生得到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引导。

三、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

(一)学生年龄

在学生的幼年时期培养学生个人品格以及亲社会行为,会对学生今后个人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因为该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完全认识世界和评价世界的能力,此时对学生展开心理干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也正是因为学生年龄小、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学生极其易受到周围个体或者群体行为的影响。在实践中,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因为还没有完全的自主能力,所以其社会行为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正面,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而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别和分辨能力,同时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专业、有效的引导,因此在亲社会行为方面会表现得对他人缺乏依赖性,喜欢独立,在合作方面也会比较消极。

学生年龄是影响其亲社会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幼年阶段不做好充分的引导,学生到小学高年级阶段会因为其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而使得引导难度增加。而在小学生低年级阶段,因为学生还没有比较完备的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在与其他人相处时会表现得比较自私、不懂分享。无论是小学哪个阶段的学生,都会因为年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亲社会行为,所以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家长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来进行引导和培养。

(二)学校环境

学校是小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同龄人的地点,学校环境中轻松和紧张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亲社会行为表现。在一个相对轻松宽敞的学校环境中,小学生的社会行为表现会更加友爱、活泼;但是在一个闭塞紧张的环境中,小学生则会表现得比较自私和不愿意分享。有实验表明,同一所学校在开展实验观察活动时,如果让小学生处在比较狭窄、拥挤的教室或者活动室中,同时教师对小学生要求比较严格,并且不给其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小学生之间则会出现互相推搡、不愿意互相帮助和分享的现象。反之,如果将其置于比较轻松明亮的环境中,小学生的情绪会处于比较放松和欢快的状态,学生之间也能够进行良好交流。从中不难看出学校的环境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极其重要,如果学校的环境和氛围过于压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程度和频率较低,对小学生个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家庭环境

家庭氛围,其中学生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家长和他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家长所表现的社会行为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而由这些元素所构成的家庭环境本身对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能够产生综合性的负面或者积极影响。相对而言,如果小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对其的教育是溺爱的,或者说任由其发展,当其表现出比较自私、不愿意分享的倾向时,家长采取的态度是放纵甚至鼓励,则这种类型的学生在进入学校或者社会以后会呈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相反,如果小学生的父母平时对其的教育是相对综合性的,能够引导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分享,这类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会将其与父母的相处模式运用到学校中,同时能很好地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

另外,如果小学生的父母在日常彼此相处或者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伴有暴力行为,学生会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认为与他人相处用暴力便可以解决问题。这种思想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培养极其不利,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可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家庭环境会让学生形成“初社会印象”,这种印象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十分关键。

四、心理干预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策略探究

(一)结合学生年龄,开展阶段性心理干预

不同年龄的小学生在亲社会行为方面表现会有所不同,同时对其展开心理干预也需要有效结合小学生的年龄来进行,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采取比较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即在尊重其内心思想的前提下逐渐推进心理干预。针对某个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在对其开展心理干预时,心理教师要更多地采取谈心谈话的方式,引导该学生说出其自身对其他学生的看法以及会以怎样的方式来相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相比低年级的学生会更成熟,面对其他人的干预和引导会更有主见,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可以通过问题进行引导,从而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回答初步判断该学生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比如,面对一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心理教师可以在与其谈话时提出以下的问题:班级中你最喜欢的人是谁?有没有特别不喜欢的同学?你喜欢和哪一类人做朋友?为什么会喜欢他?平时你会把喜欢的东西和其他同学分享吗?你为什么要分享零食给其他同学?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会针对教师的问题下意识地说出自身日常和其他学生的相处模式,有效反映出该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部分亲社会行为能力本身很强的学生,其会将分享、合作、友爱等当作比较正常的现象,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学生相处得很好。亲社会行为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则相反,其不会过多地和教师分享其校园生活,在行为表现方面也会显得比较单一和自我。通过两种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需要进行有效地引导,在学生表现得比较亲和、合作能力强、分享欲高的情况下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而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利用小组活动或者班级分享会等方式,针对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有效抓住问题的核心,然后再利用合作活动引导小学生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校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可以分为直接性的心理干预和间接性的心理干预。在直接性的心理干预中,教师可以通过直接针对性地与学生谈心、组织心理干预活动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在间接性心理干预中,教师通过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周围人的性格等各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干预,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成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和培养同样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学校,作为学生经常性生活和学习的地点,更是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心理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优势,对学生开展亲社会行为培养。比如,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教师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友善、友谊等为活动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再比如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应当在学校环境建设方面适当投入一定资金,为学生创建学习气息浓厚、宽敞明亮的环境,让学生从心理和生理上都能够处于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教师应当发挥榜样作用,在面对学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时,以亲和友善的方式公平对待双方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同学友谊。同时,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班级和谐、团结、奉献、分享氛围的构建,以身作则,创建一个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是当代培养学生不可或缺的阵地,不论是作为办学主体还是教学主体,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创建良好、和谐、友善、无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经过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能力强的个体。

(三)联合学生家长,组织家庭式心理干预

学生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全面性的,如果忽视学生的成长背景以及学生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对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开展心理干预,其效果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亲社会培养时,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一定的合作,通过学生家庭氛围的适当转变、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化来推动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比如针对某些因为从小父母溺爱入学后为人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家长在与其相处时,要适当转变态度,不能一味地以学生的想法为中心,而是可以逆学生的想法来行事。这样的转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其以往的处事风格和方式并不是正确的,从而及时改正错误,久而久之,通过长期的心理干预,学生会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会分享、友善。

而对某些因为家长的暴力行为而经常有暴力行为的学生,教师需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家长与学生谈心,让学生知道暴力行为本身是不正确的,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家庭的和睦,逐渐引导学生往友好的方向发展。家长需要根据学生的情绪转变来逐渐展开心理引导,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相处时也要以身作则,当学生看到其父母因为这样的社会行为被周围的群体或者个体赞扬时,学生会因为这种赞扬而将其当作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效仿父母。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榜样。

家庭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避风港,家庭环境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长达一生,而学校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站,这两个主体应当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和环境氛围能给学生带来影响,从多个角度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在利用心理干预帮助小学生培养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年龄来适当转变家庭和学校环境,让小学生能感受身边积极正面的氛围,从而成为一个亲社会、友善、能够奉献的人!

参考文献:

[1]吴念阳.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 福州师专学报,2002(04):62-66.

[2]刘娟.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18(09):74-76.

[3]李福芹,叶文君,陈丽. 移情训练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1994(03):150-154+193.

[4]金红霞,冯志颖. 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J]. 山东精神醫学,2002(04):96-110.

[5]杨碧秀,袁国桢,蒋小娟,等.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对策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3):310-314.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培养策略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