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策略探究

2023-06-10陆海燕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教学策略

陆海燕

摘  要:目前,中小学已经持续开展核心素养改革,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逐步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双减”政策可为核心素养改革提供宽松、自主的教育环境,使家校双方在追求减负与提效改革效果的状态下,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促使小学生实现持续发展。文章客观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审视实施“双减”政策的客观环境,并从开展生活化教学、组织问题解决活动、设计延伸实践项目、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四方面探索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随着“唯分数论”教学竞争愈演愈烈,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严重,家长在校外为学生挑选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在校内为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布置大量的作业任务,导致小学生一直承受着繁重的课业压力。这种学习方式看似可提升小學生的素质水平,实则严重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双减”政策便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双减”需要家校双方全面落实减负改革任务,该政策有利于倒逼一线教师主动探索减负提效改革道路,有利于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与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利于为核心素养改革奠定基础。然而,“下药”需“对症”,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落实核心素养目标,需客观反思教学现状,归纳主要问题。本文客观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现状问题,由此探讨开展核心素养改革的可行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师生交往单一,学生难以发展思维能力

师生交往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数学课上的交流与互动。受“唯知识论”思想的直接影响,“讲解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盛行,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组织起来简便、快捷,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数学知识量的优点,是小学生积累数学知识的常见方式之一。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师生互动单一、交流不畅等现实问题,单向的对话活动并不能促使小学生学好数学,只能使小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从而,无法发挥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上的积极作用。小学生因为不能在课堂上掌握数学概念,只能在课下反复背诵,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当小学生在听讲活动中养成了惰性思维习惯之后,更无法自主参与数学解题活动,阻碍学科素养培养。

(二)数学活动乏味,学生难以形成学科能力

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学以知识讲解、习题练习活动为主,小学生难以体会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在解题时往往按照“标准答案”去解析,这并不利于促使小学生主动学数学。在单一的纸笔练习、机械背诵活动中,小学生难以形成学科关键能力,甚至无法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皮亚杰曾指出,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能动展开的认知发展活动,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必要的指导。若让学生主动学数学,且在数学活动中产生愉悦幸福的学习态度,小学数学教师应主动创新教学形式,组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实现自主发展。

(三)数学迁移不足,学生难以树立创新素养

学习迁移是指通过运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由此探究知识意义的学习活动。其中一种学习迁移形式便是指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概念的解题行为,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迁移、生活应用的教学指导并不充足,难以摆脱考试成绩的束缚,比较关注学生的理论储备情况,且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过于看重学生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是否“标准”,并不看重学生是否能追求最优解法、最简解法。在这种状态下,小学生很难产生创新意识,而且其因为缺少应用迁移经验也难以树立建模意识,素质水平难以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即便是一些数学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并不一定能顺利在生活中迁移数学概念,这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素质成长状态。“双减”政策追求的是“减负不减效”,呼吁一线教师改变“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促使学习的真正发生,切实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既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又要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使学生能学得好、学得幸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双减”政策改革背景下开展核心素养教育活动,具体策略如下。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数学学科素养结构中,教育部提升“数学建模”这一素养目标,促使数学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改革任务之一。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主动开展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促使小学生在生活情境下自主迁移认知经验,使小学生能主动展现自身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督促小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使其能亲身感知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树立建模意识,实现自主学习。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很多,教师既可利用生活实物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又可借助电教媒体、物质手段与语言描述再现生活情境,具体还需根据数学知识、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比如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教学中,为了促使小学生在数学课上主动学数学,笔者在课前进行调查并拍摄生活中的正方体,有正方形组成的地砖、墙纸,也有一些特殊的艺术造型。在数学课上,笔者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正方体”,使得学生能自主观察并解释生活实物的造型,初步培养学生的生活迁移意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提前拍摄的照片,让学生观察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造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对图形知识产生兴趣。如此,小学生则可自主迁移认知经验,而笔者也由此引入了本课主要知识,即“表面涂色的正方体”,通过学生自主切割大的正方体,并在小正方体上涂色,数小正方体涂色面的个数,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

(二)组织问题解决活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活动”,使得小学生能参与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过程。数学本就是以问题及其解答构成的学科,是培养小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课程。然而,如果小学生以被动接受的状态学数学,那么显然是无法形成敏捷、灵活甚至独创的思维品质的。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则应主动组织问题解决活动,促使小学生自主猜想、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解题策略,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建构数学概念,切实优化数学素养。

比如在“升和毫升”一课教学中,笔者便组织本班学生在课堂上参与问题解决活动,专门准备了标注升的量杯、量筒。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指导本班学生观察各类饮料的瓶身,圈画出相应的容量单位,据此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解释升、毫升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物体的容积。在此基础上,笔者向学生展现了量杯、量筒,并由此设计了数学问题:请倒入350/100/210毫升的水。在这一问题解决中,本班学生可自主使用量杯、量筒完成实验操作任务,进一步感知毫升、升的单位意义,同时,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顺利实现自主发展,这就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状态,也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是通过动手实践的形式开展问题解决活动的,可促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論证、推理的过程,便于小学生在解题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能力,发散思维意识,使其自主归纳数学概念。这样一来,小学生也就能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形成敏捷、灵活、独创的思维品质。

(三)设计延伸实践项目

既然要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那么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建构数学概念、总结解题方法之外,还要监督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方法、数学模型去解决现实问题,使得学生能在拓展实践中明白数学概念的真正意义,感受数学对生产生活的积极影响,从而长期地、能动地学数学。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主动设计延伸实践项目,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创新教学形式,从而真正为学生的素质成长做准备。

比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的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课堂上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方式,且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能明白分类标准影响最终的分类结果,明白分类活动往往反映着一定的标准。因此,为了促使小学生在课外自主搜集、整理数据,进一步锻炼分类意识与数据分析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实践任务:统计并整理蚕的养殖过程的数据,分析蚕在不同生长周期所需的食物、水分等。这一拓展实践任务是与本班科学教师一同进行的,因为科学教师已经设计了养殖教育计划,涉及数据的分类整理与统计,所以笔者便与科学教师一同开展了延伸实践活动,鼓励小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关键数据,以便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联,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实现跨学科合作。在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呼吁各学科教师开展基础性、拓展性实验活动,而数学是推进科学实验的重要学科资源,所以笔者与本校科学教师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而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学实验与发明创造,在实验中自主迁移数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建模意识,真正实现持续发展。

(四)支持学生自主创新

在核心素养改革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角度入手,使小学生不仅能在数学课程中自主解决问题,还能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实现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创新,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与创新的思维状态,为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打下基础。在此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导学生实现创新探究:

第一,鼓励学生探究一类问题的不同解法,在对比、综合与归纳中树立最优思想,使得小学生能主动生成解题方法,善于提问、善于质疑与创新。

第二,鼓励学生对已有认知提出疑问,使得学生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能主动论证自己的猜想,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树立批判性思维品质。

比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在前期的小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知识学习中已经认识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特点,所以在探究本课知识时,学生能自主总结出“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为先”的运算规律,进而自主完成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任务。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学生为了简化计算步骤,提高运算准确率,主动迁移了加法、乘法交换律知识,对综合算式进行了变式分析。面对学生这一“创新式”解题行为,笔者认可了学生的想法,并告诉学生在数学解题活动中存在多种解法,学生可自主探究、对比分析,确定最优解法,树立最优思想。如此,本班学生便可在数学课上形成创新意识,这将切实鼓舞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珍惜“双减”政策改革机遇,根据核心素养目标的人才培养要求去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使小学生能在丰富的数学探究与问题解决活动中积累扎实的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培养综合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学习、日后成长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时启敏.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探讨[J]. 当代家庭教育,2021(36):135-136.

[2]陈静.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体系建构分析[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6):132-134.

[3]马志升. 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33-34.

[4]张苑玲. 立足“三会”,将数学核心素养根植于课堂[J]. 智力,2021(36):142-144.

[5]撒会琴. 核心素养下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A2):73-75.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教学策略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助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