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当你想成为科学家
2023-06-10欧阳璐
欧阳璐
“当你想成为科学家的那一刻,不妨大胆一点,把追求写在脸上,去探索,去追问,去改写认知的限制,去改变那些看起来不可能改变的事情,让浩渺的宇宙,记住你最有志气的样子。”
说这些话的,是中科院导航总体部副总工程师、青年科学家徐颖。作为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背后的中坚力量,她以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刷新着大众对北斗导航卫星的认知和想象力。而作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她则用青春的朝气和不懈的奋斗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大胆逐梦。
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小时候,徐颖就对科学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天上到底有什么?小的时候,徐颖爱看星星,幻想天外会有一个不同的世界。她还觉得,一颗石头里面或许藏着一个王国。这种想象力带来的求知欲,让她很早就对科学探索怀有浓厚的兴趣。
徐颖的老家在四川省仁寿县,母亲是数学老师,父亲则是一名农业科技员,家里不仅有很多科技图书,还有许多动植物图片,这给了她良好的科学启蒙。4岁那年,她就开始接受母亲的早教训练,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知识,她都学得津津有味。
就是这一年,她开始入学并接受系统教育,比同班同学整整小了两岁。很快,她展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教材中的知识一学就会,还把大量精力投入课外阅读中,尤其爱看科幻作品,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
进入中学后,别的女生都是手捧琼瑶、亦舒的言情小说,幻想有个白马王子,或者脚踏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来让她们获得幸福。可徐颖爱看侦探小说,每天都在研究破案技巧。如果晚生十多年,她可能会将柯南的破案手段掌握得烂熟于心。这种兴趣和爱好,大大提高了她的逻辑思维能力。
16岁那年,徐颖参加高考并进入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就读,学习通信工程专业。那时一些老师并不看好徐颖做出的选择:通信工程专业复杂晦涩,需要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对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要求尤其高。一个小小年纪、身体柔弱的女生,能将它学好吗?
可一个学期下来,徐颖的表现让老师们大吃一惊:她竟然科科成绩年级第一。大二那年,她参加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了一等奖。成绩的背后,总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一些同学进入大学后便彻底放松下来,以为可以疯玩了,可徐颖每天定时出现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她很清楚,这不过是接触专业知识的开端,要想有所成就,一刻也不能松懈。
忙碌的时光一晃而过,徐颖就要大学毕业了,可她喜欢宁静的校园生活,更想在热爱的领域深入探索。那时国内通信行业蓬勃发展,华为、中兴等通信大厂都向她发来邀请,还开出了丰厚的薪水,但都被她一一谢绝了。当年9月,徐颖考入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博连读继续深造。
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过程中,徐颖不仅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也坚守着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她刻苦钻研,从理论入手,又在实践中改进方法;她小心谨慎,细致认真,小心求证每一个细节。终于,她攻克了一些学术上的重大难题,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一颗学术新星冉冉升起。
打造高悬星空的安全感
漫漫长天,北斗高悬,为全世界指引着方向。
24岁时遇见“北斗”,徐颖没想到“北斗”会贯穿到她的生命中,并且自己也像一颗星星,在浩瀚的科技星空里闪烁着令人瞩目的光芒。
徐颖参与研究的“北斗”,是北斗导航——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提到“北斗”,大家会想到北斗星。确实,北斗导航跟北斗星存在一定的关联。作为北半球天空中最为常见的星象之一,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受到我国天文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先秦典籍《鹖冠子》中有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用“北斗”命名,是因为北斗星是中国传统的指路标志,和导航系统的意义重合。那么在当代社会,徐颖参与研究的“北斗”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80%以上的智能手机在用‘北斗实现定位;拖拉机和收割机在北斗指引下进行精准耕耘;科考队员用‘北斗定位跟踪项圈追踪藏羚羊的迁徙路径;海洋牧场通过基于‘北斗的电子浮标实时监测水域的资源状况;电力电网利用‘北斗的双向通信功能,无须人工勘察,就能获取各地的用电信息……”
在徐颖的讲述里,“北斗”无处不在,又润物无声。
而在世界卫星导航俱乐部里,“北斗”与几位同行——美国GP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盟伽利略系统经常相提并论。但是相比于其他三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的先进之处在于其独特的通信功能。
徐颖拿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举例:“假设一个人漂流到孤岛上,如果选择GPS系统,他只能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但没有办法逃离孤岛。如果他用的是‘北斗,他既可以知道自己在哪,还能把位置发送给方圆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之外的朋友,然后等待救援。”
“这些系統平时看起来难分彼此,但如果其他系统不能用了,北斗还在。”徐颖满怀信心地说,这才是他们为之呕心沥血的原因——为祖国打造一份高悬星空的安全感。
还在读博期间,徐颖就跟随老师一起为北斗系统的研发服务,参与并见证了北斗系统的历次升级换代。为了攻克一个个难题,忙碌紧张的工作状态成了她日常的生活方式:经常在上班的路上就把包子等简单的早餐吃完,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周末也经常睡在实验室……
在成为“北斗人”的16年里,徐颖为北斗系统的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她带队攻关完成国内首个基于低轨卫星的北斗信号增强技术试验,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她还领衔开展了国家PNT体系的概念与架构的战略研究,并取得不少科研成果,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关系着国计民生、国防安全、主权独立,是不能把这样关乎命脉的东西交到别的国家手里的,这是一代代‘北斗人的信仰。”徐颖说。
当你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谈及自己的成长与成才,徐颖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她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两个人同时乘坐电梯,一个人一边上升一边跳绳,另一个人一边上升一边跑步。后来被问及成功经验,前一个人说要跳绳,后一个人说要跑步。其实都不然,根本原因是电梯。”
徐颖总结自己的成长,也是这样“坐电梯”而上:“时代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北斗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成长起来的人。作为其中一员,我感到非常非常的幸运。”
因此,在这个美好的时代,她也鼓励大家追逐自己心中的梦想,特别是想当科学家的梦想。她也会参加一些科普讲座,采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科学知识,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
“雷电和恐怖片更配哦,那么雷电和什么不般配呢?不错,就是卫星发射……然而北斗第9颗卫星发射时也是一个电闪雷鸣的天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来自星星的灯塔》这个主题演讲中,徐颖这样丝丝入扣地讲述北斗导航系统的故事。她生动的科普,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既有颜值,又有才华,加之从事北斗导航系统研究工作,徐颖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北斗女神”。2017年,她还和“航天英雄”杨利伟、“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
“通过科普,让公众知道我们在做什么,知道科学能为大家做些什么,是科学家永不过期的社会使命。”徐颖十分喜欢科普这项工作,“哪怕只有一个小朋友,听完后萌生了对科学的兴趣;哪怕只有一个人,听完后觉得‘北斗未来可期,我就感到自己又贡献了一点分内的力量。”
那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科学家?徐颖说:“判断自己能不能继续做科研的依据是,你是否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是否在煎熬的时候选择继续。合不合适,由你自己来决定。”
徐颖的“中国说”
“我的青春应该是挺幸运的一个青春。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候,赶上了北斗发展的好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能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三十岁的时候很清苦,但很快乐。因为年轻是一个不断得到的过程,你知道自己在走上坡路。”
“要是沒有做科研工作,我可能会做什么呢?我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小说家,我什么书都很喜欢看,看书对我来讲是一种放松。我去了一趟西藏,还挺开心的。在纳木错湖边躺一下午,看着书、吹着风、晒着太阳……”
“要像面对科学的未知那样,面对人生的未知。人生就是一个起起伏伏的过程,高峰会来,低谷也会来。见天地、见众生之后,才能见自己,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徐颖,女,汉族,1983年出生,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她16岁上大学,32岁便成为中科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在北斗导航系统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获得了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青年科学家、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