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2023-06-09吴明星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概念单元教学高中数学

吴明星

【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精选课堂教学内容,以大概念为核心,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并以单元主题为引领,使教学内容情境化,实现数学知识横向联系.本文简述大概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认知等多方面展开探究,以期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大概念;单元教学

如何在高中课堂中实现大概念教学,单元教学给出了答案.新课改下的单元教学,并不是以某一知识点或课时为单元,更多是对知识点中的逻辑关系整合为一个整体单元,并以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为引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推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

1 大概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1.1 对学生的价值

中心性、网络状、可迁移性是大概念的主要特征,在课堂中运用大概念的特点,将知识整合到一起,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具体来说,运用大概念中的中心性特点,能将知识整合到一起并清晰体现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合理地点拨和启发学生思维,以帮助学生借助已掌握的知识展开思考,与新知识产生联结,逐步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与结构.

大概念中的网络状特点,可以作为知识的纽带,将零碎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快、更直观地了解到知识与知识间的关联,降低学生解决函数问题的难度[1].同时,大概念可迁移性的特点,在学生的脑海中搭建已有观念和新知的桥梁,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迁移和整合.

1.2 对教师的价值

大概念还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控,来对知识进行整合,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划分出每个课时、每个章节中的大概念,并根据大概念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将数学知识组成一个整体.

另外,教师在大概念模式下开展单元教学设计时,需要结合整体来设计教学方案,课堂教学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与章法,进而提高备课效率与教学实效性.

2 基于大概念设计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单元教学策略

2.1 立足“大概念”,实施整体单元教学

2.1.1 捕捉课堂生成性问题

情境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分为生活情境、研究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情灵活运用[2].

“大概念”理念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中展开积极的讨论与探究,在创设情境时则应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当学生所创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为密切时,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形成内部学习动机,增强课堂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例如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三角恒等变换”教学为例,首先,由于本课涉及的概念及公式较多,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后教师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随后,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如怎么引导学生完成公式的转换,推导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思想,再结合问题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以及三角函数的应用.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电子课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学生推导出余弦公式后会产生问题,如何求解两角和、两角差的正弦和正切值?教师要重视生成资源的运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在问答、推导中加强学生的理解,进而加以掌握和运用.

2.1.2 宏观架构教学情境

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多是围绕课时内所讲解的知识来创设情境,每一节课都需要重新设计情境问题,使教学情境分散,缺乏系统性,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不易掌握整体教学内容,影响对知识的迁移及灵活运用[3].同时,单元教学内创设“小情境”过多,还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使情境与知识建立联系时记忆泛化,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对此,基于“大概念”理念下教学,教师应立足于宏观角度,创设包含单元教学内容的情境,并设计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问题,以平衡现实问题与教学情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按照数学思维模式展开思考,进而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例如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诱导公式”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从“函数”这一大概念出發,在导入环节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借助勾股定理回顾三角函数的各要素,在单位圆中用(cosα,sinα)来表示P点坐标,再根据勾股定理的平方关系来分析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而引出本课要探究的主题:异角三角函数之间是否会有不同的关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主题.随后,教师创设情境并提出探究问题,借助几何画板,以单位圆的圆心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向学生展示角β和角α的终边进行旋转时所形成的位置关系,借助30°、45°等特殊的角及位置关系组织学生展开研究,有效渗透归纳法思想来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推导和归纳中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最后,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两角终边重合、垂直、共线等问题,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逐一展开研究,先利用几何画板向学生演示β=α+2kπ的图象,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三角函数值关系来探究两角关系,发现两角的终边与单元圆的焦点重合,用坐标表示角的方式可表示为cosα,sinα,cosβ,sinβ,进而得出结论:cosβ=cosα,sinβ=sinα,即cosα+2kπ=cosβ,sinα+2kπ=sinβ.由此,学生可以在推导中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再要求学生自行探索其他三种情况,进而得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1.3 抽象到具体合理归纳

教师在课堂中借助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为了让学生由具体问题联想到具体的概念和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应着重点拨学生思维.但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多是组织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后,匆匆结束情境教学,并未对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学生无法认识到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思维能力自然也难以得到提升[4].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设计情境结尾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展开归纳,把握具体问题与抽象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教学回归本质.

例如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为例,首先,课堂中教师应借助单摆、圆周运动、弹簧振子等学生在物理中学习过的内容,作为三角函数模型的载体,合理创设情境.随后,在教学情境中充分插入数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探究问题来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如某条小河对面有水塔AB,今在C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前进20m后到达D处,又测得A的仰角为45°,求塔高AB是多少.学生在解题中要想直接隔岸测出AB的长度是不可能的,只能结合题目中的条件画出简图,再考虑如何利用两个特殊的仰角及CD的长,由于塔身与地面垂直,且C、D、B三点共线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再借助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公式进行解题.学生在审题后,将AB的高设为未知量x,通过画图分析得出∠ACB=30°,∠ADB=45°,根据正切公式列式为tan∠ADB=ABDB,tan∠ACB=ABCB,所以,CD=x(3-1),又因为CD=20,得出x=10(3+1),也就是塔高为10(3+1)m.最后,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思维,结合所学知识讨论C、D两处仰角的含义以及CD长的运用情况,让学生的注意力由解题回归到知识本质,进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2 建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探究能力

2.2.1 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基于“大概念”设置教学情境时,教师为避免流于形式,在抛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自主完成相关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后,多是给予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便重新接回主动权,结合所学内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5].换言之,教师虽然将提问作为探究活动的主要指导方法,但却很少为学生提供自主完成某项任务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摒弃直接提问的方式,转而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展示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如此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内化知识,又可以让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有准确地掌握.

例如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正切函数的定义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电子课件(如图1所示),向学生呈现两个大小不同的角∠AOB,∠A′O′B′,并让其判断两个角谁大谁小.学生通过观察一致认为角∠AOB>∠A′O′B′,教师应鼓励学生阐述想法,学生则根据三角形角与边的关系来进行验证,因为AB>A′B′,符合大角对大边的规律,所以认为∠AOB>∠A′O′B′,教师应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再借助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地观察.随后,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形似的直角三角形△AOB和△A′O′B′(如图2所示),鼓励学生思考∠AOB与∠A′O′B′大小是否相等,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认为只有当两个三角形成比例时,两个角才会相等.教师则再次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的函数知识,能否将∠AOB看作自变量,OA看作因变量?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并进一步深入探究其边长与角之间所存在的稳定关系,进而得出正切函数tan∠AOB=ABOA.

2.2.2 注重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合理设置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和感悟知识发展过程,还能让其在探究中形成相应的能力与技能.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归纳与总结能力存在不足,课堂中虽然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但大多是直接经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探究结束后注重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质、逻辑以及思想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步骤及方法的共性有更深刻地认识,助力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例如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提出探究问题: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那么,终边相同的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关系呢?指导学生在分析和推理中提高恒等变形能力.教师再借助几何画板的動画功能,演示单位圆内α终边不断移动中,所形成的角及其三角函数公式,学生得出sin2α+cos2α=1,sinαcosα=tan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对知识形成直观的认识,并在解题中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随后,教师系统化地引导学生回顾推导过程,鼓励学生说一说在思考中运用到了哪些知识和公式,再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尝试理解和解释三角函数的定义.

3 结语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认为知识过于抽象,理解难度较大,而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集体讨论,以问题为依托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使学生围绕大概念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构,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徐晓冰.大概念视角下高中“函数”单元教学设计[J].数学之友,2021(06):7-11.

[2]胡晓敏.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实践与价值[J].小学教学参考,2021(29):23-25.

[3]吕增锋.大概念引领下的数学单元教学[J].中学数学,2021(15):9-11.

[4]胡晓敏.提取单元大概念的实践与策略——以单元教学设计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1(Z2):9-11.

[5]张可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09):40-41.

猜你喜欢

大概念单元教学高中数学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