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策略

2023-06-09王及时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标教学策略

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以单元整体学习为基础,整合教学内容。基于此,教师可以历史教材为基础,实施单元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多样活动,建构整体认知,同时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历史学习效果。鉴于此,文章以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难之路”为例,阐述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标;单元主题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2-0064-03

引  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凝练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围绕核心素养培养提出诸多要求,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单元主题学习为基础,整合教学内容。此要求直指单元主题教学。单元主题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鲜明的单元主题为中心,以清晰的教学思路为指导,重整单元学习内容,创设诸多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建构整体认知,发展素养的教学方法[1]。从《课程标准》可见,有效实施单元主题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整体认知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习效率。基于此,教师应以教学主题、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为重点,着力实施历史单元主题教学。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如此实施单元主题教学。

一、研读教材,设定主题

主题是单元主题教学的中心。教材是教师实施单元主题教学的依据,也是单元主题的来源。在教学前,教师要研读教材,依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式确定单元主题,如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或自主设定新的单元主题。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四节课构成:“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创建”和“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这四节课分别重点介绍了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活动、同盟会的建立与三民主义、革命党人的英勇斗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军阀连年征战等。这些内容关系密切,便于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并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构起整体认知。虽然教材设计了单元主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但是,中华民国的建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的一部分。所以,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内容,可重新设计单元主题: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难之路,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学习。

二、依据主题,确定思路

教学思路是单元主题教学的指引,便于教师在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2]。单元教学主题统领单元教学,是教师确定主题单元教学思路的依据。所以,在设定单元教学主题后,教师要以其为指导,再次研读、梳理教材内容,提取主要线索,明确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思路,夯实教学基础。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难之路”。这一单元主要出现了两个历史人物——孙中山和袁世凯,二者的斗争过程凸显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难性和曲折性。所以,教师可依据单元教学主题,将孙中山和袁世凯作为主要线索,引导学生探究二者的争斗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难之路,揭露了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命运的实质。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实质,是单元主题教学的重中之重。此实质隐藏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背后。学生要不断地分析历史人物及事件,才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对此,教师应用历史分析法,向学生展现与孙中山、袁世凯有关的历史事件,驱动学生分析人物及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实质。具体而言,教师可在同一个历史背景下,展现孙中山与袁世凯的选择,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选择,了解二者的立场,继而探究二者的一系列争斗,如对辛亥革命成果的争斗、民国成立后的争斗等。

三、围绕思路,重构内容

单元主题教学的特点之一是重整教学内容[3]。同时,《课程标准》也关注教学内容的重整。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思路的“工具”。当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脱轨时,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将出现“两张皮”,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在确定教学思路后,教师要继续研读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要点,推动单元主题教学发展。

依据如上教学思路,教师重新调整第三单元内容,同时设计如下教学要点(见表1)。

如此整合教学内容,便于教师沿着既定思路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难性和曲折性,增强对单元主题的认知。

四、根据内容,推进教学

推进教学是单元主题教学的重头戏。在重构单元教学内容后,教师要以其为根据,应用适宜的方式、方法推动单元主题教学落地。以“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例,教师可采用如下方式推进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课程标准》提倡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师立足历史教学内容,应用适宜的方式,展现历史教学资源,创设出的历史场景[4]。历史场景往往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可以呈现新知内容,助力课堂教学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课堂導入时机,联系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出新知。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节课上,了解孙中山和袁世凯,是学生探寻二者选择的起点。对此,教师可从孙中山和袁世凯的人生轨迹入手,创设教学情境。具体而言,教师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图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机。面对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一批批爱国人士不断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但这些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爱国人士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愈挫愈勇,继续抗争。”学生由此便进入了历史情境,自觉思考问题。教师可趁机引出本节课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课堂。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出新知,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二)提出任务,探究新知

单元主题教学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之一。尤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弥补自身学习不足,增强学习效果。合作學习是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的学习活动。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合作探究新知,为进行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节课上,教师可设定“命运路口的选择”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孙中山和袁世凯的选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分组,组建二人小组。接着,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播放与孙中山和袁世凯有关的视频,同时发放“个人简历”。结合视频内容和“个人简历”,教师可以提出任务:“请二人小组成员自主组建孙中山组和袁世凯组。各组成员合作观看视频,阅读‘个人简历,梳理孙中山或袁世凯的早期事迹,建立表格。”在提出任务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各组成员能有针对性地探寻相关的人物事迹,对其建构初步认知。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可鼓励二人小组互相展现各自的探究成果。在共享探究成果的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孙中山和袁世凯对清政府的态度一样吗?若不一样,那么他们各自的态度如何?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边展示成果,边继续探究,

合作梳理孙中山和袁世凯的人生事迹及二人的态度和选择,增强历史认知。

最后,教师搭建舞台,鼓励小组派代表综合展示探究成果。在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时,教师可对其表格内容和问题答案进行点拨。

由此可见,提出任务,可以使学生不断合作探究新知,尤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加深对历史所学的理解。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信息整理能力、时空观念等。

(三)课堂练习,完善新知

完善新知是指完善认知。在课堂上,学生体验探究活动,虽然建构了历史认知,但仍存在认知漏洞。课堂练习是学生了解认知漏洞,有针对性弥补漏洞的方式。同时,课堂练习也是教师进行知识性评价的具体方式,便于了解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情况,设计课堂练习,及时做出引导。

比如,在“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节课上,学生通过梳理孙中山和袁世凯的人生事迹,对比二人的选择,感受到了辛亥革命之于近代中国的重要性。立足于此,教师可呈现如此练习题:

中国近代以来,涌现出了各种思想,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但这些思想均以宣告失败,这说明了( )

A.提出这些思想的人志大才疏

B.中国要想“自救”,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C.富强道路不适合当时中国的现状

D.近代中国要想谋求发展,必须走革命道路

在解决练习题时,学生积极思考,尤其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和之前所学,对比各种思想与孙中山的选择,由此选出正确答案。如此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综合历史所学,完善历史认知,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发展历史解释能力。

(四)建立导图,总结新知

总结新知是学生建构整体认知的途径。在历史课堂上,学生体验多样活动,掌握了不同的历史知识点,同时通过完成课堂练习,增强了历史认知,为建构整体认知提供了便利。建构整体认知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活动,而大部分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借助合适的“工具”,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思维导图是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工具”。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依据教学情况,引导学生建立思维导图,建构整体认知。

例如,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后,教师可直接提出任务:“请大家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建立思维导图。”在此任务的引导下,学生调动记忆库,联想到不同的知识点,如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早期经历、二人的不同选择、孙中山的两次转变、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等。同时,在回忆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翻阅历史教材,找到其他相关内容,并就此绘制不同的框架,建构思维导图。

在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教师可随机选择一幅作品,用投影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一一回顾每个知识点,并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在全体学生的踊跃参与下,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也因此认知到每一个知识点,同时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学主题、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是影响单元主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以历史教材为基础,以教学主题、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为重点,运用合适的策略,确定教学主题,理清教学思路,重整教学内容,创设多样活动。在这样的历史教学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探究,从部分到整体地建构历史认知,形成历史体系,同时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黄卫平.“大概念”视域下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07):15-20.

郭美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宣佳琪.历史学科大单元主题教学的策略与案例研究: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单元教学为例[J].辽宁教育,2021(05):41-46.

高生鹏.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设计: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为例[J].新课程,2020(49):16-17.

作者简介:王及时(1979.5-),男,福建晋江人,

任教于福建省晋江市阳溪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曾荣获晋江市教坛新秀、泉州市骨干教师等称号。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新课标教学策略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