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探索者致敬

2023-06-09陈平

求知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学阅读

摘 要: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需紧紧围绕“从阅读到表达”的任务群特征。本文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通过“提炼主题,拟定学习目标”“设计任务,从阅读到表达”来实施“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具体思路和步骤。

关键词:文学阅读;创意表达;拟定学习目标;设计任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专项课题“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原点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研究和实践”(课题编号:2020ZJY151)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平(197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教学研究室。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和要求,我们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三篇课文為内容,设计了“向探索者致敬”学习任务群教学。

一、提炼主题,拟定学习目标

三篇课文,两篇是传记,一篇是科幻小说。《伟大的悲剧》描写了斯科特等人从南极绝望而归到悲壮覆灭的过程,他们为探险事业献出生命的精神令人敬畏;《太空一日》真实再现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首飞太空的经历,他的英雄气概和严谨的作风令人敬仰;《带上她的眼睛》中,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飞船上存活的年轻女宇航员只能在封闭的地心度过余生,令人震撼。三篇课文,从南极到太空再到地心,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因此可以提炼人文主题为“探索者”。将单元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结合,单元目标可拟定为:浏览与细读文本相结合,感受、体会人物的探索精神,并能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人物精神的,借鉴其写作手法,进行创意表达。根据文本特点,融合学习目标,以“文学的姿态”学习三篇课文,以“探索者”为人文主题,以“表达对探索精神的感悟”为主任务,提炼出“向探索者致敬”这一情境主题。[1]

二、设计任务,从阅读到表达

本任务群教学用“记下震撼心灵的一刻”“触摸探索者的精神世界”“我为探索者画像”三个子任务支撑“向探索者致敬”的情境主题。每个任务都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共同体,为学生提供阅读、体验、交流、分享的空间。本单元任务框架见表1。

(一)记下震撼心灵的一刻,感受探索精神

三个任务群梯度分明:任务一要求学生通读三篇课文后,在文中勾画出震撼自己心灵的时刻,并思考、表达“为什么”。这一任务能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初步感受语言文字与人物精神的魅力。

例如在《伟大的悲剧》中,有学生选择“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这一时刻,理由是斯科特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走过千山万水,最终却还是迟了一步,别人得到的,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他们却要为别人做证,还要带着证据踏上漫漫归途,这真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可他们默默接受了,他们的隐忍、诚信令人震撼。还有学生选择了威尔逊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奥茨在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等时刻。又如在《太空一日》中,学生勾画了“产生共振”“出现裂纹”等时刻。再如在《带上她的眼睛》中,学生勾画了“我又听到了她的声音:‘我怕封闭。”“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等时刻。

在分享表达环节,学生通过真情的朗读,或是生动的讲述,再加上真实的感受,展现了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感受;通过互相交流,获得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二)触摸探索者的精神世界,理解探索精神

文学阅读要对作品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做出价值判断,让学生在交流分享等言语实践中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因此,任务二分两步完成。

1.群文阅读:遭遇“意外”,更显探索者本色

三篇课文的内容可以设定一个议题:遭遇“意外”,更显探索者本色。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议题,研读文本,揣摩词句,探寻探索者们的精神世界。群文阅读的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1)梳理探究

在《伟大的悲剧》中,围绕“意外”整合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并串联出人物的真实情感变化之线(见表2)。

学生思考探究:文中写斯科特一行面对恶劣环境的痛苦和绝望是否会影响英雄形象?作者详细记述环境的恶劣以及英雄的生死挣扎,这与表现英雄的精神有何关系?

在《太空一日》中,以“意外”为线索,整合写英雄心理感受和行为的语句:①面对身体共振的意外:②面对“本末倒置”的意外;③面对神秘敲击声的意外;④面对舷窗出现裂纹的意外;⑤面对落地解伞的意外。

学生思考探究:从这些意外中可以看出杨利伟怎样的能力素养和人格素养?

在《带上她的眼睛》中,意外发生后,我们主要通过人物语言触摸到宇航员小姑娘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聚焦小姑娘的语言,将其整合;引导学生从这些语言里读出小姑娘对地球表面生活的感情、对所处环境的感受、对工作的态度。

(2)整合思考

将以上梳理思考探究的内容进行整合,探寻探索者的精神内涵。思考:三篇文章中探索者的精神内涵有何共性?

教师的预设:①都展示出探索者的心理调节能力。三篇课文都展示了探索者面对意外时真实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他们既具有普通人真实的情感又有高于普通人的思想站位。②都蕴含着探索者的科学探究精神。《伟大的悲剧》中的威尔逊博士面对近在咫尺的死亡还在继续科学观察,斯科特在极端环境里还依然坚持以日记的方式记录探险情况;《太空一日》中杨利伟看到飞船外有飞絮飘过尽力观察研究;《带上她的眼睛》中小姑娘在生命处于孤独的封闭中还依然坚持按照计划做好探究工作。他们即使处于生死关头,还在坚持探索研究,为后来人留下宝贵的经验。③都彰显了探险者的人文情怀。无论是南极探险英雄斯科特一行,还是航天英雄杨利伟,抑或是小姑娘,他们在探险的过程中都自觉肩负人类生存发展的使命,他们在险境中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依然忠诚于未竟的事业。

(3)得出结论

在整合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探索者=英雄。这个过程能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组织起来,让学习真实发生,学生的学习从文字的理解到审美的理解再到生命的理解,从阅读到思考再到表达个性的阅读体验过程也完成了。

2.单篇探究:真实与想象二重奏,奏出探索者的赞歌

单篇探究的核心内容是《伟大的悲剧》,目的是从文意理解到文法探究,分析写作方法,揣摩作者“怎么说”,即怎样写出人物的伟大精神,为后面写探索者的故事做准备。《伟大的悲剧》是作者根据斯科特探险队的遗物所创作的,并非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作者发挥他的超凡想象力,写成了这一篇出色的传记。单篇探究的重点就以“真实与想象二重奏,奏出探索者的赞歌”为主题,以“在真实事件、真实物证的基础上展开联想,通过想象刻画人物心理、性格,从而表现品格”为抓手,重点品味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以下是課堂教学片段。

屏幕显示课文第二段中描写国旗的两句话。

师:史实是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到达南极时,那里已经插着一面挪威国旗。但这篇传记并不止于如此普通冷静的叙述,而是……

生:赋予了人的色彩,用拟人手法。

师:这是从修辞的角度。如果从描写的角度看,用了哪一种描写?

生:心理描写。

师:作者写国旗的心理其实是写谁的心理?

生: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

师:他们为什么觉得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讨论明确:一个失败者站在成功者的成就面前,会非常痛苦,还会嫉妒,让他感觉连不会说话的旗子都在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示威,并且嘲笑他们。有句话叫作“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所以,这里写国旗是为了表现斯科特和队友的痛苦。

师:那么老师来追问一个问题——作者为何要表现主人公的痛苦?

生:再痛苦嫉妒,还能答应做证,更显示出了斯科特的科学家的绅士风度和诚实的品质。

师:所以这两句通过想象对国旗的描写目的是……

生:突出主人公形象,突出主题。

小结:想象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这是传记写作获得的一手材料有限时作家选择的一种方法。但要注意,主要的人物和情节是不允许虚构的,比如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到达南极时那里已经插着一面挪威国旗,这是真实的历史。想象部分的好与坏,基本决定了一部传记文学作品水平的高与低。茨威格被誉为“传记文学之王”,这意味着他对历史材料进行添加和发挥的水平是特别高超的!我们继续赏析其他的想象内容。

要求学生在文中标注出作者在斯科特日记的基础之上通过想象写的文字,然后开始探究。

师:想象队友“不敢说”“不敢握别”的心理,是为了什么?

生:队友们害怕。

师:害怕什么?

生:害怕他们阻拦不住。

师:对,奥茨从容赴死的心意已决,他为什么要主动拥抱死亡?

生:为了减轻团队的负担。

师:队友们是否明白他的心意?

生:明白。所以,他们知道无论如何拦不住。

师:“不敢”是否等于“不想”?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这两个“不敢”其实蕴含着队友们对奥茨的举动怎样的态度?

生:尊敬?敬畏?因为奥茨是英雄!

师:对!他们不敢说阻拦他的话,也不敢握手道别,因为他们明白奥茨的举动意味着他英勇地面对死亡。对于这种英勇,队友心生敬畏。所以,作者发挥想象添加这处心理描写,既准确地刻画了队友们的心理,又侧面烘托奥茨的形象。

师:为什么后面还要想象天气?

讨论明确:“狂吼怒号”一类的环境描写,是以恶劣的环境衬托出人的坚强。

总结:“传记作家在写作时,往往不得不以想象的火炬照亮黑暗的领域。”传记可通过合理的想象,使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所谓的合理想象,是指主要人物和情节,不允许虚构。运用想象或夸张所作的艺术加工,必须符合人物性格。

(三)我为探索者画像

文学性阅读与交流的显著特征都是由“读”到 “表达”。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任务二中主要完成口头表达,任务三则要求进行书面表达,即以《伟大的悲剧》的读写融合点 “真实与想象二重奏”为原点,进行创意表达。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写一个探索者的故事

为学生提供明代文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徒步环游地球第一人潘德明,踏遍三极的香港冒险家李乐诗的图片及文字简介,要求学生三选一,从中选择一个人物经历的一个“点”,根据资料,展开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让学生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写作评价量表(见表3)。量表是评价驱动“自能”的基础和关键,真正实现学生“学”的目标。

2.说说我所知道的探索者

这是一个拓展延伸的语文活动:组织读书分享会,由学生讲述自己从书上或影视作品中读到的探索者的故事(关于书籍,首选《人类群星闪耀时》)。我们也制订了讲述的评价指标,如下:①3分钟以内;②引人入胜的开头;③形象生动的情节(含旁白、对话等);④鲜明的态度。这个任务,又是一个由阅读到口头表达的过程,且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并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

通过以上任务群教学设计的实施,让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孙媛媛.从“他”到“我”,在叙说故事中成长:以六上第四单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2(28):69-71.

猜你喜欢

文学阅读
微信公众号的文学阅读特点分析
浅谈儿童文学阅读的策略
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研究
互联网+,助力农村儿童文学阅读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与研究
高三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探究
以文学阅读为载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得法于课内,施法于课外
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