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羲之书法观点再认识

2023-06-09徐宿浒

东方收藏 2023年3期
关键词:再认识王羲之

摘要: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因此,深入研究王羲之的书法理论是进行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王羲之留存于世的书论,总结他的书法观点。笔者认为,王羲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特征也促进了其书法理论观点的形成。

关键词:王羲之;书法观点;再认识

王羲之是晋代著名书法家,被后世尊为“书圣”,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书法作品为后人所推崇、惊叹,无数书法爱好者皆手摹心追,学习王羲之成为书法学习的正统,他的书法思想和创作技法对古今书法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除了学习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外,其本人的书法观点也很值得研究。王羲之留存于世的书法理论是研究其书法思想的重要蓝本,为后世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一、王羲之的经历与时代

王羲之的书法学习经历对其书法观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最初追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名山大川,跋山涉水访古寻碑。《题笔阵图后》记载:“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王羲之勇于变革、敢于创新,他变法古体,形成潇洒飘逸、冠绝古今的书法风格,可谓独树一帜,这与他不拘一格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王羲之的书法生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正是这种经历赋予了其书法理论的丰富内涵。

西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场血腥的政权内斗,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趁机入主中原,晋室被迫南迁。“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据史学家统计,当时有多达90万至200万名的名门世族、官宦士绅跟随晋室从黄河流域南下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同时在东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纷乱,信仰宗教的人越来越多,统治者越来越无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但东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活跃繁荣、交流频繁的时期,它推动了文化大碰撞,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世说新语》记载了中国古代从东汉到东晋时期名士高流的言行风貌和逸闻趣事,书中所记载名人雅士之间的文学“清谈”现象,实为逃避政治与现实之举。而在书法领域,王羲之于永和九年(353)所作的《兰亭集序》之“曲水流觞”,就是40多位名门望族文人的清談聚会,饮酒、作诗、书法,这种清谈雅聚应是东晋时期文人的常见场景。兰亭集会在中国书法史,甚至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开拓意义。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虽动荡不安,但从文学与书法的角度看,却是一个颇耀眼的存在。本文根据《题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归纳总结出王羲之的书法理论观点。有观点认为,王羲之的书论乃为他人伪作或托名,但如此成体系的经典书法理论,在书法史上也是一个瑰丽耀眼的存在,他人恐是撰写不出的。正如王羲之的经典书作《兰亭序》一样,也曾引来真伪的学术争议,但也丝毫不影响王羲之“书圣”的历史地位。

二、不破不立

艺术规律的本质千古不变,王羲之既是文人,也是右将军,其书法作品的单个字的书法大多出锋,表现出犀利威武的意味;然而从整幅作品来看,却是非常凝重、稳重的,带有明朗之和平气息。这反映出王羲之以解决内在矛盾与冲突的书写方式获得成功,彰显出王羲之为武将和文人的双重特质。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头角者,蹙捺也。”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结合到王羲之的书法中,字体形式表现出强壮、流畅、舒展的形态,空间被精准地把握,彰显出洁净的书写状态。王羲之的书法将激情与对秩序的渴望进行完美结合,他的书法总体外观宽大而稳重,毫无紧张之感,令人赏心悦目。

三、书如画

王羲之的书论,既是书法理论观点的集合,也是描写大自然景色的古文集。在王羲之论述书法的内容中,将用笔、点画等形容成自然物象的,占据相当多的篇幅。

“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

“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

“溺水之禽、死蛇挂树、踏死虾蟆。”

“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将书法比作大自然,这也是后人书法理论中的“书画同源”观点的类似表达,从大自然中得出书法创作的理论观点也较为多见。林散之曾说:“师古人,更要师造化”,再比如宋代黄庭坚坐船时受船桨划行的启发而“顿悟笔法”,这也是说明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大自然之力来进行辅助,而不是完全凭借人工闭门造车就能获得好作品。

四、章法

有观点认为,书法章法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探讨“秩序”的生成原理,终极指向就是黑白阴阳的均衡。尽管不同书体、风貌所侧重的方面不同,然动静、轻重、黑白、大小、长短、欹正、远近、浓淡、疏密等概念都与之密切相关。

抛开章法生成诸多繁杂的理论指引,寻求直指本心的手段,意义尤为重大。既然书法是传统艺术,我们不妨向上看,找找历史上成功佳构的诞生原因;既然书法是效法自然,我们不妨从周边寻找切实的、能支持我们进行下去的理由。

王羲之有关章法的观点和论述很值得借鉴,他的书法观点强调章法与变化,而对于如何变化,遵守什么样的章法,王羲之也给出了答案。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

“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

“每作一波常三過折,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

“时行时止,或卧或厥。”

王羲之认为,要使书法充分体现出意境,就必须要在笔画表达中注入一定的变化,才能让观者的视觉感受由静到动,营造出不同的节奏,以鲜明地展示书写情感,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节奏变化特征。

“须缓前急后。”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王羲之强调书法的神韵,这种神韵不仅取决于书写者当时的精神状态,也取决于书法中笔画组合的不同形式。追求笔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王羲之书法理论观点的鲜明特征——“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此外,王羲之还强调了用笔过程中的蕴藉——“若急作,意思浅薄”。

五、意在笔先

书法艺术是人为创作的艺术,从整体看应该具有一致的作者风格特征。但从具体的单个作品来看,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不可避免存在“意”外的效果,而正是这种意外却往往会引起书法家的玩味。比如汉代刻石隶书的磅礴、苍茫之气,在清代受以康有为为首的书法家的大力追捧,产生了著名的“碑学”一派。

到底是追求意外之趣还是严格追求事先设计,王羲之有他自己的观点。

“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王羲之认为写字需要在精神和技艺上集中精力,以此激发出创作感悟,把心中的意境和所见的景象表现出来,熟练把握书写气韵的变化和不同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完美。

王羲之对书法创作的观点强调“意在笔先”,这与明代徐渭强调书法的“天成”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王羲之的“意在笔先”观点,是强调书法字迹必须根据提前进行的思想认识和创作构思来达到文字形态的完美统一;而徐渭的“天成”理论,则认为书法的艺术完美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神秘性,其创作形式看似随意却不乱杂,它源自书法家创作者的个性和技巧达到融会贯通的高峰。虽然二者相互有别也有联系,但最根本的是要遵循思想与艺术完美统一这一原则。

六、笔势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虽然是静态的,但亦能体现动态,主要是笔势在起作用。王羲之对此也有相关论述,他在《笔势论十二章》(《创临章》《启心章》《视形章》《说点章》 《处戈章》《健壮章》《教悟章》《观形章》《开要章》《节制章》《察论章》《譬成章》)中使用较多的篇幅论述了笔势,可以看出王羲之对笔势的概念理解的范畴是比较宽泛的。他用十二部分内容分别谈论有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质上就是把“书法”等同于“笔势”。

“屈折如钢钩,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

“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崚嶒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中国历代书家都高度重视笔势的概念,如蔡邕之《九势》、索靖的《草书势》等。蔡邕认为凡得其所言之“九势”,则“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王羲之虽论述笔势的概念是通过大自然动态景色的描写进行的,也就是通过“形”来论“势”——“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通过类比和形容书法、沟通书法与自然造化来论述书法的概念与思想,是王羲之书法理论的重要特征,《笔势论十二章》也充分说明王羲之对书法动态概念的重视。

七、笔力

历代书法家都极其追求笔力,但在书法作品中,这种只能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进行表现,是难以如物理概念一般可以明确衡量的。对于书法中笔力的理解向来存在争议,在王羲之看来,“勿使蜂腰鹤膝放纵,宜存气力”,“蜂腰”者中段弱也,“鹤膝”者脆而易折也,“放纵”者气散也,“宜存气力”则实为强调蕴藉、内涵、收敛之意。

“视笔取势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后世有人认为笔力等于自然力,臂力孱弱之人,下笔效果也无力气,但也有相反观点认为,“如笔力等于臂力,大力士岂非书法家。”从论述来看,王羲之认为书法应该强调笔力,认为书法的形态应该呈现出力度和劲道的意味。

八、结语

王羲之之所以成就非凡、地位崇高,不仅因为其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因为他形成了一套严密、成熟的书法理论体系。王羲之的书法思想具有深刻、完整的结构,他对书法艺术中的诸多重要概念都有着极为精彩的阐述,他用大自然的“造化”来形容、论述书法,是他游历名山大川的切身感受。他勇于变革、创新发展,其书法定律对华人世界的书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它在古代书法及当代传播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塑造着美好的书写文明,受到许多书法家的肯定,为后人所推崇。王羲之书法思想和观点的存在,使人们可以时刻感受到书写的古典之美,理性地运用书法思想,达到理想的书写形式。从王羲之书法思想中可窥探到书法应当具有博大精深的审美空间,其立意重在庄严、自然,强调文字中奔放的气韵,以达到书法最终的和谐、完美。王羲之以其深邃的书法洞察力,结合精湛书法技法,将多年书法经验化成经典巨著,为后世书法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王羲之的书法理念依然给当代书法家带来全新的视野,在艺术创作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房弘毅.王羲之书论全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2]杨涛.书法章法生成原理刍议[J].艺术品,2017(12):4-18+132.

[3]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徐宿浒(1981—),男,汉族,江苏滨海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历史、文物、博物馆、社会学。

猜你喜欢

再认识王羲之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对夏衍讽喻史剧《赛金花》的再认识
对民主平等教育思想的再认识和再实践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校园戏剧丰富中小学教育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中国小说史略》对《水浒传》的分类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