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3-06-08孙晓姝
孙晓姝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黔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的一些建议,以期为黔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近年来,黔南州把中药材作为农业“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大力发展,呈现了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突显的良好态势。“十三五”期间,全州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175.6万亩,累计产量74.7万吨,累计产值81亿元;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州中药材总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实现产量35万吨,产值30亿元。
1 产业现状
1.1 抓规划引领,优化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形成了都匀、福泉、瓮安重点发展太子参,三都、独山重点发展南板蓝根,荔波、独山、平塘重点发展铁皮石斛,罗甸重点发展艾纳香,贵定重点发展黄柏,独山、平塘重点发展无患子,惠水重点发展皂角刺,龙里重点发展艾草、天麻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布局,同时,三七、金银花、黄精、天麻、白及等品种因地制宜形成规模。
1.2 抓基地建设,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通过筛选培育黔南州内道地药材优良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建成荔波铁皮石斛、罗甸艾纳香、都匀太子参、三都南板蓝根等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现有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基地130个,良种繁育基地10个。
1.3 抓品牌创建,着力提升“黔药”影响力
加强对名优品牌、知名商标、标准化认证、原产地认证和标志护力度,打造了荔波铁皮石斛、罗甸艾纳香、瓮安太子参、独山无患子等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和中药材品牌,全州现有中药材商标39个。同时举办和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中药材产销会、药博览会等活动,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
1.4 抓产业链条,提升中药材产业化水平
黔南大力发展产销一体化的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鼓励企业在产地建设初加工基地,扶持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提升加工增值水平;依托中药材基地,构建“中药材+饮食”、“中药材+旅游”、“中药材+康养”等发展模式,积极打造荔波铁皮石斛生态园、都匀平浪中药材体验基地,形成集生产、销售、饮食、旅游、康养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 存在问题
2.1 有产量缺产值,经济效益不够高
黔南州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与种植规模及产量不匹配。
从全省来看,黔南州中药材产量占全省15%,但产值占比重仅为13%,而黔西南州的中药材产量占全省不到9%,产值却与黔南州持平。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地规模化规范化程度低;二是精深加工程度低。
2.2 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
黔南州现有中药材经营主体数量226家,其中企业102家,合作社118家,家庭农场6家。加工主体52家,其中:年产值50万元以下14家,年产值上1000万的仅有5家,超亿元的仅有2家。与其他地区相比规模较小,生产体系尚不完善,示范带动作用有限,且加工能力不强。
2.3 知名品牌缺乏,市场竞争乏力
目前黔南州中药材处于有产品缺品牌的一种状态。虽然先后打造了荔波铁皮石斛、罗甸艾纳香、都匀太子参、独山无患子等品质药效优良的地域特色品牌,但因品种不具稀缺性、单品规模不够大,在全国并不知名。如罗甸艾力康公司中草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阿娜香"系列艾纳香日化产品进驻省内各大超市、旅游景点,但因产品成本高、价格贵、宣传不够等原因影响力不大。
3 发展对策
3.1 抓基地建设
围绕南板蓝根、太子参、铁皮石斛等重点单品,培育一批抗性强、质量稳定的良种,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品质。同时,依托基层农技人员、公司“田秀才”、科研院校专家教授等,开展集中培训及实地指导,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药农、药企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水平,从而带动全州中药材提质增效发展。
3.2 抓企业培育
一是帮助现有发展得较好的企业申报各类项目资金、省级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黔药贷"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资本、企业资本、信贷资金等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的长效机制,培育壮大企业实体,提升企业生产加工能力,使其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围绕健全中药材产业链,策划包装一批具有吸引力且操作性强的项目,积极对接省内外各大知名药企,实施精准招商。同时,加强做好已招引来企业的跟踪服务工作,主动向企业推送扶持优惠政策,帮助落地企业申报项目,积极协调解决用地、用电、用水、用工等困难,推动项目尽早见成效。
3.3 抓品牌创建
實施中药材产业品牌培育计划,以品种最好、质量最优作为发展目标,围绕太子参、南板蓝根、铁皮石斛、艾纳香等重点单品,打造具有黔南特色的中药材品牌,加大线上线下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