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新冠疫苗报道研究
2023-06-08钱俊衡
钱俊衡
摘 要:在疫苗研发、接种以对抗COVID-19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对新冠疫苗的报道关系到公众对新冠疫苗的认知和接种积极性。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所发布的新冠疫苗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探索其报道特征,通过高频词统计分析了文本建构特征,并计算出各议题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重点报道了新冠疫苗的研发过程,并通过各种呈现策略,重点凸显了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建立起了公众接种疫苗的信心,有效提高了公众的接种意愿。
关键词:新冠疫苗;《人民日报》;文本特征;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5-0121-04
一、引 言
2020年底,中国研发的新冠疫苗正式上市,并展开了全民接种工作,截至2021年6月,国内新冠疫苗接种逾10亿剂,接种工作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突破。在此过程中,媒体对新冠疫苗的报道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疫苗认知、舆论和接种行为[1]。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所发布的新冠疫苗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发布的222篇新冠疫苗相关报道做为样本,以此分析主流媒体对新冠疫苗报道的呈现特征、文本内容特征和传播效果。
二、研究过程
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法从议题设置、消息来源和呈现形式三个方面考察《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新冠疫苗的呈现。其次,通过编写Python程序,对文本进行分词,提取了文本报道中的高频词,并分析了新冠疫苗的文本内容特征。最后,统计新冠疫苗报道的评论量、转发量和点赞量,计算出各议题的活跃度、传播度和传播影响力指数,综合二者进行传播效果评估。
根据实际情况,将新冠疫苗报道议题分为八个类目:疫苗研发、疫苗科普、疫苗政策、疫苗生产/出口、疫苗安全性、疫苗促进宣传、疫苗接种情况以及疫苗相关信息。将消息来源分为六个类目:专家、政府官员、政府部门、世界组织、其它和模糊。其中,“其它”指除去上述四类来源以外的消息渠道,如民间个人、企业等;“模糊”指报道中没有提及消息源或是无法分辨消息源。报道呈现形式可分为三个类目:文章、短文+图片以及短文+视频。先抽取奇数编号报道共45篇(20%)试编码,Holsti信度检验系数为0.87,通过了信效度检验,最后完成全样本编码。
三、新闻报道特征
(一)时间特征
从发布时间分布上看,从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暴发不久,《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便发布了新冠疫苗相关新闻,并进行了持续报道;2020年11月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月发布的相关报道数量较少,次月发布的数量开始增加,2021年5月,又急速下滑。时间分布上,出现过三个峰值,分别为2020年4月(开展疫苗临床试验)、2021年1月(疫苗上市)和2021年4月(疫苗大范围推广)。从整体上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新冠疫苗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疫苗上市后,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图1对新冠疫苗报道的议题设置进行了统计。其中,报道新冠疫苗研发过程的疫苗研发议题(42篇,18.92%)获得了高度关注,占比多且贯穿整个时间线。传播新冠疫苗知识的疫苗科普议题(39篇,17.57%)和反映疫苗接种情况的议题(35篇,15.77%)关注度也很高,但报道主要集中在疫苗上市后。疫苗促进宣传议题(22篇,9.91%)和疫苗安全性议题(16篇,7.21%)占比均不高,前者的報道集中在2021年4月,后者的时间分布一直很平缓。疫苗生产/出口议题(16篇,7.21%)和疫苗政策议题(15篇,6.76%)占比较低,前者的报道集中在2020年12月,后者集中在2020年9月后。在议题划分时,我们将上述七个议题以外的报道都纳入疫苗相关信息议题。值得注意的是,疫苗相关信息的议题有37篇,占比16.67%,这也说明了新冠疫苗信息的呈现较为多样。
(二)消息来源特征
笔者对新冠疫苗报道的消息来源进行了统计,在所有报道中,50.00%的报道来源于权威渠道(政府部门和专家),31.09%的报道没有提供明确的消息来源;消息来源为国际组织、其他和政府官员的占比很少,分别为8.56%、7.20%、3.15%。进一步分析发现,疫苗研发、疫苗政策、疫苗安全性和疫苗接种情况议题的主要消息来源为“政府部门”;疫苗科普和疫苗促进宣传议题的主要消息来源为“专家”;疫苗生产/出口和疫苗相关信息议题的主要消息来源为“模糊”。由此可见,《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强化了部分重要议题消息来源的权威性,提高了报道信息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呈现形式特征
对新冠疫苗报道的呈现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采用“短文+图片”形式的报道占比为50.00%(111篇);采用“短文+视频”形式的报道占比为48.20%(107篇);采用“文章”形式的报道占比为1.80%(4篇)。笔者对八个议题报道的呈现形式做了细分,发现疫苗生产/出口、疫苗促进宣传和疫苗相关信息三个议题偏向采用信息容量大、认知门槛低的“短文+视频”方式;疫苗研发、疫苗科普、疫苗政策、疫苗安全性和疫苗接种情况五个议题偏向采用直观、易于抓住受众注意力的“短文+图片”方式。事实上,图片和视频也是最能激发受众阅读及转发兴趣的内容呈现形式,能够提高传播效果[2]。
四、文本特征分析
本文使用Python第三方中文分词库jieba的“精确模式”进行文本分词,并统计和提取了词频,形成了图2的词云图。整体看,“疫苗”“接种”“新冠”“中国”“病毒”“研发”“国家”以及“临床试验”是新冠疫苗报道中出现最频繁的词汇。“疫苗”与“接种”提及最多,说明新冠疫苗报道的核心是疫苗接种问题。文本中,“疫苗”“接种”与“新冠”“病毒”常常一起搭配,说明在讨论新冠疫苗接种问题时,通常也会提及新冠病毒情况;“研发”“临床试验”也提及较多,这与前文议题的统计结果一致,说明新冠疫苗研发过程是新冠疫苗报道的重点。
笔者提取了各议题排名前十的高频词,以此分析各议题的文本内容特征发现:第一,在疫苗研发方面,该议题聚焦国内新冠疫苗研发,尤其是重点关注临床试验,详细介绍了新冠疫苗各实验阶段的具体情况。一方面是告知公众“我们距离战胜病毒越来越近”,以增加公众抗疫信心;另一方面是让公众知晓我国新冠疫苗是严格按照疫苗研发标准研发的,凸显了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第二,在疫苗科普方面,该议题的核心是介绍新冠疫苗的接种对象,比如向公众科普哪些人群可以接种,哪些人群不适合接种,并通过权威专家向公众普及新冠疫苗知识。第三,在疫苗政策方面,该议题核心是介绍国内新冠疫苗的接种方案,尤其是不同人群接种疫苗的时间安排和注意事项。同时,“免费”“价格”则表明政策的第二个重点落在公众最为关心的“费用”问题上。第四,在疫苗生产/出口方面,“中国”“中方”指代国家主体,而“巴基斯坦”“发展中国家”强调中国提供疫苗援助的对象。该议题主要报道了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的事实,凸显了中国的国际担当和责任。第五,在疫苗安全性方面,该议题聚焦公众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即新冠病毒变异和疫苗的不良反应,回应了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顾虑。一是新冠疫苗对变异后的病毒依然有效,说明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二是国内接种新冠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很低,说明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第六,在疫苗促进宣传方面,一是直接阐释个体接种新冠疫苗的益处来鼓励公众尽快接种;二是借助权威专家的影响力,强调形成群体免疫的好处。该议题从利己、利他两个层面来建议公众接种新冠疫苗。第七,在疫苗接种情况方面,“我国”“中国”“国家”反复强调国家主体,而“次”“累计”“亿剂”强调疫苗接种的数量。该议题的核心是及时传播我国新冠疫苗接种数量,从侧面告知公众身边人都在接种新冠疫苗,基于“从众”和“责任”的心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接种。第八,在疫苗相关信息方面,该议题的文本建构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国内视角,关注新冠疫苗接种实验中的志愿者,讲述与他们相关的故事;二是从国际视角,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等组织获取的信息反映我国新冠疫苗相关情况,以提高新冠疫苗的接种率。
五、报道传播效果分析
本研究借鉴了清博大数据平台的微博传播指数计算公式,对新冠疫苗报道议题的活跃度(W1)、传播度(W2)和传播影响力(BCI)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各议题的活跃度、传播度和传播影响力,可以了解各议题文本特征和传播策略运用的效果。
首先,活跃度最高的是“疫苗研发”(W1=3.76),最低的是“疫苗政策”(W1=2.77)。其次,各议题传播度和传播影响力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疫苗政策(W2=12.63,BCI=1705.01)、疫苗科普(W2=12.25,BCI=1686.34)、疫苗研发(W2=12.21,BCI=1683.73)、疫苗促进宣传(W2=12.20,BCI=1661.82)、疫苗相关信息(W2=12.04,BCI=1656.89)、疫苗接种情况(W2=11.58,BCI=1596.96)、疫苗安全性(W2=11.21,BCI=1526.02)和疫苗生产/出口(W2=10.91,BCI=1486.51)。虽然疫苗政策议题的活跃度最低,但其传播度和传播影响力最高,说明该议题的传播效果最好,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可;疫苗生产/出口议题的传播度和传播影响力都最低,表明该议题的传播效果有限;疫苗科普议题不仅活跃度高,其传播度和传播影响力也很高,侧面反映新冠疫苗知识的普及符合公众需求。
六、结论与讨论
(一)采用各種呈现策略,增强报道内容可信度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报道新冠疫苗的相关信息时,无论是时间分布、议题取向,还是消息来源、呈现形式,都极具策略性。时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疫苗临床试验和疫苗上市前后,并选择不同时间进行不同侧重的报道,以实现报道的整体平衡;报道议题上,分八个议题对疫苗进行呈现,详细报道了新冠疫苗各个方面;消息来源上,有约50%的报道以政府部门、专家为消息来源,有意强化消息来源的权威性;呈现形式上,主要采用“短文+视频”“短文+图片”等易于认知且能快速抓住受众注意力的呈现形式。总而言之,在报道新冠疫苗的相关信息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做出了周全的考虑和规划,各种信息呈现策略的使用有效增加了信息的说服力,提高了报道传播效果。
(二)重点关注疫苗安全性,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可度
文本内容上,各议题的文本建构各有特征,但是,都以凸显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核心,努力建立起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首先,《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通过详细报道新冠疫苗的研发过程,积极科普新冠疫苗相关知识,引导公众正确认知新冠疫苗;其次,对于网络上蔓延的负面情绪和不实言论等,《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及时给予公众正面回应,建立公众对接种新冠疫苗的信心;最后,通过报道国内新冠疫苗接种数量及权威专家的建议等,多维度、多视角地展现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聚焦关键影响因素,有效减少疫苗接种阻碍
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众多,涉及公众对疫苗的感知有效性、感知安全性、接种费用和接种便利性等[3]。《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报道内容上,重点凸显了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政策传播上,重点强调了新冠疫苗“免费接种”这一政策。虽然疫苗政策议题的报道数量不多,但其传播度和传播影响力很大,公众对国家出台的“免费接种”政策给予高度肯定。由此可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聚焦新冠疫苗接种的关键影响因素,科学报道了新冠疫苗的相关信息,减少了公众接种疫苗的阻碍,提高了公众的接种意愿。
参考文献:
[1] 史安斌,李雨!.“疫苗犹豫”中的媒体角色:平台治理与叙事重构[J].青年记者,2021(9):90-93.
[2] 蒋玉鼐.三家央媒2016两会“推特”报道的盘点与启示[J].中国记者,2016(4):62-63.
[3] YeungMPS,LamFLY,CokerR.Factorsassociatedwiththeuptakeofseasonalinfluenzavaccination inadults:asystematicreview[J].JournalofPublic Health,2016:183-194.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