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评价指标助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实践探索

2023-06-08苏丽美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实践探索

摘 要:幼儿园评价指标运用应避免“带有评价主观色彩、存在评价内容狭隘、出现评价标准偏差”等问题,教师需科学有效、客观综合地运用评价指标。文章基于我园在Plank积木中运用评价指标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统一评价指标、研发评价工具、运用评价结果三者的关联及价值取向来阐述如何推动本园Plank积木游戏的高质量开展,进而助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Plank积木游戏;评价指标;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1-0090-04

引  言

笔者基于Plank积木游戏的教育价值,以建构区评价指标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实践探索,从评价观、评价指标、评价工具、评价结果四大方面进行循环往复的探索梳理,深度助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Plank积木游戏及其评价指标的运用价值

(一)Plank积木游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Plank积木由厚8 mm、宽24 mm、长120 mm(比例为1∶3∶15)的薄木片组成,统一木质色,没有漆,手感不光滑,表面平整,积木条轻[1]。其他类型积木形状多样,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幼儿的各种游戏需求。而Plank积木完全一样的搭建单元,操作难度大,幼儿不仅需要思考如何用单一的积木搭建出弧形的顶,还要考虑距离、长度、组合技巧以及如何防止倒塌等,搭建完全靠重力、摩擦力和平衡力,对幼儿专注力、耐力、逻辑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可见,Plank积木能够提供给幼儿无限的拓展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二)Plank积木游戏中评价指标的运用价值

基于Plank积木的教育价值,在中、大班投放一学期后,我们发现幼儿兴趣度高,作品创意无限,令教师时常惊叹。但在分析幼儿建构水平时,教师的观察、分析较宽泛,科学性和专业性不强。鉴于此,针对中、大班9个实验班Plank积木游戏的开展情况,在相关文献理论知识及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园研制《建构区关键经验评价指标》及信息采集方法和使用说明文本(以下简称《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主要涉及主动性、计划性、坚持性、合作性、空间意识、想象与创造力、问题解决、建构技能等十大关键经验,2至6个水平层次,73条指标。其中,由于“建构技能”评价指标的理论性要求较高,我园针对“建构技能”关键经验又分别研制了3个评价子量表,量表1涉及5个阶段建构技能、18条水平层次,量表2涉及6个阶段的建构平衡性水平、17条水平层次,量表3涉及3个阶段的建构复杂性水平、8条水平层次。

我园致力于借助评价指标,提高教师对幼儿不同程度建构水平的分析能力,敏锐捕捉幼儿最近发展区,提升教师支持策略的有效性,助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推动本园Plank积木游戏的高质量开展。

二、运用评价指标分析幼儿学习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检验评价指标的效能,两个月后,我园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园内18名教师进行调查,然后通过数据分析、问题梳理,发现教师在Plank积木游戏中运用评价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分析。

(一)观察分析能力有限,借助指标分析结果与幼儿实际水平存在差距

1.对评价指标解读、理解不一致

教师认知和经验存在差异,导致发现的角度和解读的能力不相同,影響了评价的有效性、真实性。如观察同一作品、同一游戏现场,教师观察程度有差异性,幼儿在积木游戏中的关键经验有的教师看到了,有的教师却看不到,有的教师即使看到却又看不明白。可见,教师没有根据指标点去捕捉幼儿发展点,评价有模糊部分,对Plank积木游戏评估能力有待形成一致的观察水平,需提升分析的准确性。

2.评价指标的水平层级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面对70多条的评价指标,教师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操作的问题,如游戏实况在指标中无法找到适宜的水平层次来评定,可见,评价指标本身也有问题,对教师的观察分析产生影响。

(二)评价工具单一,无法支持教师进行个别观察及综合分析

调查发现67%的教师为了评价而评价,对“标”评价,把评价量表作为“测量标尺”,出现有些评价量表难以操作或收集的评价要素与评价目的不符的情况。77.8%的教师认为评价工具单一,成为教师额外负担,当教师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个案时,评价工具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对群体性的综合性分析的效能度也有待优化与调整。

(三)评价结果流于形式,未发挥作用

在观察、交流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评价结果未进行及时统计、量化以及系统性的分析,甚至出现个别教师只收集评价信息,并未对幼儿的游戏情况做出解释与判断的情况,存在重评价轻结果反馈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解读幼儿行为的理论水平欠缺,在运用评价结果的途径、方法、策略等方面思维狭隘,对观察评价到底要获取的信息、目标、意义模糊,这导致很多教师对幼儿Plank积木游戏的支持浮于表面,对幼儿的思维方式、学习特点、表现特征等缺乏科学有效的回应措施,无法指引幼儿形成高阶思维,无法促进幼儿学习品质、表现力等建构游戏水平的提高。

三、运用评价指标推进幼儿在Plank积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统一指标,助力有效的观察识别

1.树立科学的评价观

我园从指标与实践出发引导教师共同树立科学的评价观。教师需要更多关注幼儿是怎么学习的,要有依据,有持续观察,有案例支撑,有判别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对照评价指标随意评价。

例如,我园借助评价指标启发教师共同思考:在Plank积木游戏中希望看到什么状态的幼儿?通过辩论、互动、教研,教师形成了统一的游戏观、发展观——在游戏中不能只是单纯地看到幼儿是否对游戏感兴趣,能否自己去建构并完成作品,还要善于捕捉幼儿闪光点,看到一个更为主动、更有思考,能够自主建构并展示自己无穷无尽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幼儿。

2.解读、优化评价指标

为提高教师的观察水平及分析的准确性,我园对教师进行评价指标系统培训,帮助教师了解积木评价指标,掌握评估技能。首先,给教师“消化”的空间,让教师自主对照、摸索,让其记住评价标准。其次,结合教研引导教师共同解读,优化指标,结合幼儿的实际表现进行质量评定,让教师做到对建构游戏学科知识蕴含的关键经验、对年龄段幼儿在Plank积木游戏中各项内容及发展指标了然于心。

例如,在解读、优化指标中,我们采用具体的视频、图片、案例、情境等多形式进行探讨,发现幼儿呈现出来的建构技能有些已超过原先制订的水平层次。以“量表1——建构技能水平”第五阶段“三维围合结构”的第五水平层次“能够进行两个单位积木有高度的围合,铺顶,且有独立的内部空间”为例,从收集来的作品中,有些作品(如图1、图2)已超过该等级水平,图1作品在铺顶以后,幼儿还搭建类似“吊脚楼”更复杂的造型;图2作品中间呈现难度很高的“小蛮腰”建构,两个作品都有收缩的呈现。通过交流,大家觉得第五水平层次不能满足幼儿现状,又丰富第六水平层次,并根据幼儿典型作品特征进行评价内容描述——“能够进行两个单位积木有高度的围合,非水平铺顶、收缩,且有独立的内部空间”等。

在解读指标过程中,教师不断优化、认同、运用评价指标,使指标更加符合幼儿发展水平,并结合指标制订积木游戏的观察重点,做到有目的观察,收集典型作品,不断提升自身客观分析的能力及水平。

(二)研发工具,助推综合分析幼儿发展情况数据

1.制订评价量表

观察记录是收集信息、确定评价依据的第一步,适宜的评价量表、记录单能够助力教师观察,有效规避评价内容狭隘、评价标准偏差等,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园通过资料收集、调研需求研發与本园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幼儿发展现状契合度高、可操作性强的评价量表。例如,Plank积木游戏研讨中心小组根据评价指标制订5个评价量表。下面,笔者围绕其中2个评价量表展开分析。表1为Plank积木游戏想象与创造力扫描观察记录表,主要用于集体性幼儿的观察评价,在同一时间内对玩Plank积木游戏的每个幼儿进行扫描观察,对照观察表中评价要素的水平层级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检核。表2为个体幼儿十大关键经验学期评价汇总表,主要对幼儿进行综合的表现性评价。量表均在学期末进行,教师要结合课程、区域等对幼儿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各类评价量表指向明确,教师可以选择简单的符号进行快速记录。

2.运用智能化信息工具

为寻求更高效、科学的评价工具,我园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网络平台,获取更全面的幼儿游戏数据;利用信息平台的“日常评估”模块,增设对Plank积木游戏十大关键经验发展情况的信息采集等,为教师全面了解幼儿积木游戏情况提供真实、客观的数据。

评价工具的使用引发教师不断反思,帮助教师重新思考Plank积木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也使教师逐步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何做,为助力教师观察进程,客观综合分析幼儿发展情况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三)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推动幼儿在Plank积木游戏中发展

评价指标的研发、评价工具的运用,最终的目的是获取科学准确的观察结论,更精准评估每个幼儿“当下”所处的积木游戏水平阶段,找到幼儿最近发展区,清晰幼儿下一个发展阶段的需求,然后教师再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调整策略,持续跟进等[2]。针对Plank积木游戏的评价结果,我园教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推动游戏发展。

1.优化游戏环境,将幼儿学习与发展融入其中

鉴于评价结果,教师围绕建构游戏核心经验优化游戏环境,即创设适宜的游戏空间,根据不同场地和区域幼儿的密度投放游戏材料,运用墙面创设积木游戏思维导图的隐形环境等,让幼儿在与游戏环境的互动中学习,在玩中学,学中玩。

例如,教师改变以往固定的积木游戏环境,创设开放式、结构式游戏环境。开放式环境主要是基于幼儿在一日过渡环节的自由游戏时间,对幼儿积木游戏的内容无限制,教师随机观察、收集。限定式环境需要教师预先确定好要观察评价什么,再有目的地去观察幼儿的游戏。结构式环境除了要求教师预先规定好评价的内容,还要设置好相应的游戏情境来诱发幼儿的行为。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的表现具有情景性、个体性,如果都在开放式和限定式环境中,就无法对幼儿进行正确评价。幼儿在积木游戏中某些关键经验是没有信息的,因此也要有相应的结构式环境。

2.提高支持力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评价结果的启迪导向下,教师由重建构技巧、搭建结果转变为更多关注积木游戏中幼儿的多元发展。因幼儿的发展水平具有综合性和不平衡性,教师不能单独分解、割裂某个关键经验,而应围绕幼儿积木游戏水平发展,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价值,关注其游戏思维、游戏行为和游戏作品,透过作品关注幼儿的想法想象、情感表现、创造表征等,促进幼儿综合发展。

例如,幼儿搭不出圆形土楼,教师认为是幼儿不会圆形计数,通过分析解读“空间意识”关键经验的评价结果,教师意识到幼儿的真正问题是造型样式不符合圆形土楼的形状要求,是幼儿数学能力方面的问题——对形状与数量的关系认知不够,对上下层用的积木数量和整个结构之间的关系、空间感知和模式排列的认识不清楚。因此,教师结合数学形与数的关键经验及幼儿的年龄段特点,在积木游戏情境中渗透相应的知识,引导幼儿充分地观察不同圆形土楼的建筑物,体验积木材料的特性,建立与土楼主题建构活动有关的经验链接,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土楼拔地而起(如图3、图4、图5、图6)。

评价结果的运用能够引发教师从关注“幼儿需要学什么”来反哺设计“自身的教”,并不断调整观察评价的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支持、行进式的捆绑,使幼儿的空间意识、问题解决、想象与创造力等各项关键能力不断获得发展。同时,教师会发现幼儿的游戏线索,对幼儿发展情况有框架性认识,逐渐形成围绕幼儿兴趣、学习、发展开展Plank积木游戏的常态思维。

结  语

我园在Plank积木游戏中运用评价指标助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实践探索,同时也给我们带来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是立足评价指标,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优化调试,不断验证完善,提升信度和效度。二是立足评价工具,它具有普适性,但我们还需不断改进、调整评价工具,让其更聚焦于Plank积木游戏,进而提供更为精准科学的数据。三是立足评价结果运用,我们更要深入挖掘探讨评价结果的分析、整合、运用功能,反思评价时机、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的适切性,形成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性资料与阶段性评价,促进幼儿后续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温剑青.发现 理解 支持:指向个性化教育支持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杨琼,吴念阳.3-6岁儿童积木建构游戏发展水平[J].教育导刊,2019(08):40-45.

作者简介:苏丽美(1980.4-),女,福建厦门人,

任教于厦门市五缘实验幼儿园,副园长,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实践探索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中国药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