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3-06-08段海丰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兼备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思维外化,利于学生形象地学习新知与整合加工信息。思维导图的形式多样,学生可根据自身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加以应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识字、阅读及写作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并高效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内化。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1-0034-03
引 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推动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促进学生自主识字与阅读,优化学生的思维培养方式,使课堂趋于动态、开放、多元,这契合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方向。本文将结合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及遵循的原则,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优化思维培养方式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知识的结构化、个性化、形象化呈现,使学生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与精加工,从而优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系统思维。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板书,能够让学生理解与巩固教材重点,有效突破难点。在识字过程中,小学生较难掌握偏旁部首的加减替换,而借助思维导图来归类或比较,能够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运用发散性思维深入理解,灵活掌握生字词的字形与字义。
(二)建构新旧知识联系
语文知识面广,且知识点较零碎,学生识记难度大。利用思维导图将分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为一个“新型的个性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单元”[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关联分层、分类记忆、系统加工,从而有效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图形、线条、色彩等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积累生字词,积极参与文本的深度阅读,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思维导图来突出阅读主题,明晰阅读任务,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文本分析,由单篇阅读扩展到多篇阅读,在比较与联系中进行群文阅读方面的自主训练,使学生有效掌握对文本进行选读、跳读、细读的方法与技巧。
二、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
在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遵循科学性原则,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征,让学生科学运用思维导图,优化语文思维方式。首先,教师应熟悉思维导图的本质、类型及特点,找准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意设计。其次,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其掌握阅读、绘制、应用思维导图的正确方法,了解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上应用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
(二)工具性
工具性是思维导图应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主体,知识是教学核心。思维导图是思维工具与学习手段,思维导图的应用需综合考虑学情特点及教学内容,不能为了应用而生搬硬套,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来选用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在用图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原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既是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应用思维导图是为了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获得思维的训练与发展。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而富有逻辑性的思维形式外化,帮助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多感官参与,主动积累语言,有效拓宽思路,优化学习方法,训练思维方式,丰富语文想象,进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科学用图,有效组织自学
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2]。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听课、复习习惯,以图为媒介明确教材重难点,掌握适用于不同语文模块的学习方法,结合主题提炼出相应的知识分支。科学用图,还能够将预习和作业形式多样化,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形成对教材内容的精加工。例如,在《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梅”字,可以在预习环节以“学习任务清单”的方式呈现思维导图,有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可要求学生以简笔画的方式画出一枝梅花,树干是“每”,树枝是添加不同的偏旁后所形成的“海”“悔”等新字,每一朵梅花代表一个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如“海水”“后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为了让自己的梅花树枝繁叶茂,他们会查字典或工具书、借助参考资料、运用网络资源,竭尽所能画出漂亮的梅花树,形成富有审美意味的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当沉浸于思维导图的应用体验时,学生会获得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查閱工具书,能够应用语文课程资源来识字,并由字到词拓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完善思维导图,运用联想的方法补充“梅”字的写法及笔顺,以强化对“梅”字及其形近字的理解与掌握。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能由浅入深,以简驭繁,开展识字教学,而学生能将抽象的生字识读转化为形象的视觉刺激,根据形近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偏旁的替换,由一到多,既增加了语文识字量,又丰富了自主学习体验。同时,换偏旁或加部首,形成新字,组成新词,由字到词拓展,联系生活造句,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对识字规律及汉字原理形成初步感知,进一步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二)趣味识图,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了不同年级段的识字量。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乐于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与理解,而对抽象的汉字结构及造字原理不感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将思维导图进行趣味化设计,将思维导图融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之中,以趣味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识字活动来丰富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以类型多元的思维导图来加深学生对汉字结构及其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课堂识字效率。例如,在《日月明》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从旁提示:“在远古时代,先民为了记事状物,以图为文,他们看到太阳,便画出太阳的图案,一个圆圈,中间一点或一短横,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甲骨文中的哪个字?”学生根据图片猜汉字,得出结论:日。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古人讲究阴阳相对,有天必有地,有风必有雨,有日必有月。那么,你能否猜出‘月字的来历?”学生在感知“日”字构成的基础上,猜测“月”字构成及字义。教师总结:“在远古先民眼中,日、月、山、火、木、禾等,既是日常所熟知的事物,也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它们必然会被广泛使用,因此这些最早被造出来。请你发挥想象力,任选两个字,说一说它们的来历及含义,试着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并描述。”这样,学生便能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体悟汉字含义并对“象形字”的构字方法形成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会意字“明”,让大家给“明”组词,从“明亮”“光明”“照明”等词语中猜测“明”字的基本含义,从而理解太阳、月亮都发光,照亮我们的世界,所以“日”“月”相遇,构成“明”字,有“发光、明亮”的意思。由此看来,思维导图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实现思维的线性联结与自身的系统整合。在识字学习中,学生根据形近字的相似与联系,借助思维导图给“明”字换偏旁,构成新字“阴”“胡”“朋”并组词,从一到多,自然扩大识字量。学生在趣味识图的过程中理解了汉字构成原理及字义,体悟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的魅力,同时提高了识字效率。
(三)图文兼用,加深阅读感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在图文兼用的过程中外化思维方式、内化知识要点,不断加强语言积累与建构,丰富审美理解与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运用色彩各异、结构多样的思维导图,将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或是重点字词句段的积累,或是阅读主题及文本结构的梳理,或是写作手法的赏析,或是修辞方法的使用,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成就感。有的学生不擅长口头表达,但思维清晰,语言富有逻辑性,能够熟练运用思维导图,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其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绘思维导图;有的学生具有敏锐细腻的感知觉、丰富的审美理解与情感体验,但不擅长理性表达,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其用思维导图来概括文本结构,归纳语句赏析方法,使其思维逐渐趋于明晰化、具体化、条理化。例如,在《梅花魂》的教学中,教师画出五瓣梅花,在花蕊中心写下主题“梅花魂”,五瓣梅花分别代表了“外公形象”“主题内涵”“情感理解”“象征意义”和“文章结构”,构成思维导图的五个分支,体现了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文章结构”这一分支可以让学生总结,以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当然,在紧扣文本的同时,思维导图的应用还要体现学生的个性。有的学生用“泪”作为思维导图的重要分支,从读诗落泪、思乡落泪、送别落泪等,感知外祖父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乡愁;也有学生以“梅”作为思维导图的主干,从“花中四君子”之首到外祖父的墨梅,将梅的象征意义、精神品格、民族气节作为分支,以“梅花魂”为根,形成形象化的树状思维导图,加深个人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在学生绘制完思维导图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小组交流并分享阅读感悟,给思维导图不断“添枝加叶”以形成阅读迁移,强化对“梅花魂”主题的理解。
(四)巧妙解图,发展思维品质
受气质禀赋、语文基础、生活体验、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及教学情境的理解存在差异。他们对思维导图的“解读”也有所不同:基础较好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通过深度解图有效把握教材重难点;固化思维严重而呈定式思维的学生能够通过灵活解图来进行发散性思维,甚至对所学的阅读策略或写作方法活学活用;怯于表达或不敢展示的学生能够通过巧妙解图及与其他同学切磋交流,在阅读中对比与联系,贯通阅读与写作的联系,获得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巧妙解图,发展思维品质。比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小马过河》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小马过河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逻辑清晰、色彩鲜明、形式新颖的思维导图理解故事梗概及蕴含的道理,使其在加深对文本理解与建构的同时获得思维品质的发展。
(五)自主绘图,内化写作素养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列出写作提纲及行文线索,将隐性、模糊而零散的知识储备转化为“线性、明晰而系统化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构思与选材能力。写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活动,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尽可能地给予自主空间,放权而不放任,既要使其在多元而个性化的创作中感受到构思与表达的乐趣,又要使其通过读写贯通生活与语文的联系,实现语文写作素养的真正内化。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我有一个想法”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现象,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思考。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学生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等多个角度展开,在剖析问题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在提出建议时联系自身并落到实际。这样将“现象/问题+想法+建议”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出来,有利于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将现象或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然后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尝试将问题清晰化,力求让建议具体可行时,其写作素养的内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结 语
在小學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更能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推动学生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在形象化的思维导图中获得启迪,培养思维,学会创新,内化素养。
[参考文献]
孟姗姗.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9,8(08):36-37.
张洁.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才智,2020(13):52.
作者简介:段海丰(1978.11-),女,甘肃镇原人,任教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向阳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