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双减”政策下的地理教学优化策略
2023-06-08朱琳琳
摘 要:“双减”政策的落实,关键在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结合地理教学实践,探索在“双减”政策下如何从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活动等教学日常做起,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双减”政策;地理教学;实验教学;综合实践
作者简介:朱琳琳(1987—),女,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中学。
2021年,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我国出台了“双减”政策。“双减”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其中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不是社会普遍认为的减少作业量,而是在“减负”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初中地理学科的教育“减负”要想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优化地理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尝试在课前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上结合地理学科特色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后结合教材及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深化学生学习效果。希望通过以上措施,优化地理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和成长方式,从而更好地落实“双减”工作。
一、结合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双减”政策的工作原则中提出,要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关键。教师在课前要潜心研究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准确梳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从地理知识发生、发展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既以教材为基础,又适合所教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主要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大部分,其中七年级主要学习世界地理的内容。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为《地球和地图》,其中《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这两节难点很多,这些难点也是很多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如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以及经度、纬度的知识,并初步在脑海中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理解地球运动的形式及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关系等,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初一的学生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还有限,看待问题还比较直观和感性,此时让他们学习并掌握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要求比较高的知识点,确实有一定难度。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而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内容则浅显且充满趣味性,主要包括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大洲大洋的分布位置、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等。这些内容不仅简单易懂,其中还包含许多如麦哲伦环球航行、魏格纳从地图得到启示等有趣的小故事。如果将第二章的内容调整到第一章,让学生在刚接触地理这门学科时,先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再学习《陆地与海洋》这部分内容,既符合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又抓住了他们对新学习环境以及新学科的好奇心,同时还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经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地理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如人口、经济等数据,以及教材中的配图和一些教学案例。
例如,2020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为14.12亿。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中,我国人口总数依然是13.4亿,并没有更改。因此,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数据。
又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提及的石油运输路线时,运往西欧、北美的石油路线因经过苏伊士运河,从而大大制约了运输量。每次讲到这部分内容时,雖然教师也会介绍苏伊士运河的水文数据,但学生并不能从这些生硬的数据中理解苏伊士运河的狭窄。但2021年3月,一艘货轮在经过苏伊士运河时发生事故,卡在运河中,从而上演了一出“一船当关,万船莫开”的世界知名堵船事件。这次堵船事件有图片和视频,如果教师能关注到这个热点事件,并将这些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那么学生一下子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苏伊士运河的狭窄,从而理解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大大制约了石油运输量了。
还有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材中有关我国常见的几种自然灾害的插图和案例还取材自2008年或2012年,但其实每年我国不同的地区都有一些自然灾害发生,因此在学习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当年或近几年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的图片和事件替换教材中的内容。
需要及时更新的数据、配图及案例还有很多,地理教师要及时关注国内外热点事件并将其融入教学中,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最新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
(三)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的编写受篇幅限制、编者观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全面系统,难免有一些美中不足,有可能导致学生认识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学习,从而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一节《疆域》,强调了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介绍了领海范围怎么划定,但没有涉及我国的海洋国土。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很多人都只知道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却并不清楚我国海洋国土面积也有约300万平方公里。近年来,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正不断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其中海洋安全的地位逐年上升。在2017年版高中地理新课标中就已经新增了国家海洋权益及海洋发展战略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入有关海洋国土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海洋国土的相关知识,既能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又有利于学生树立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意识,这是非常必要的。
有关海洋国土的知识有很多,选择哪些内容作为补充需要地理教师好好思考。在参考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中的“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海洋权益”两框题的内容后,笔者认为可以适当补充我国的海洋国情和维护海洋权益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我国的海洋国情可以从海洋国土的面积、丰富的海洋资源、多样的海洋灾害、不容乐观的海洋环境状况这几方面进行介绍。
以上几方面的措施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联系教学实际,优化教学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1]。
二、巧用实验教学,改进教学方式
优化地理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优化教学内容,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地理学中包含的自然地理部分属于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一贯注重实验。因此,在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实验教学。中学地理教材的活动式课文中有不少观察、演示、探究类的地理实验,如果能在课堂中引入这些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科学精神,提升他们发现地理问题、探索地理问题并尝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善用地理学科的专用教室
现在很多学校都建设了地理专用教室,在地理专用教室中配备有地球仪、地形模型、矿物标本等教具。因此,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地理专用教室及配套的众多教具,能开展不少观察、演示类的地理实验。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中有关地球运动的内容非常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此时教师可借助地理专用教室里的三体仪进行演示,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又如,在学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时,教师也可利用地理专用教室中配备的多种等高线模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模型中不同山体部位等高线的形状及疏密度,分析不同海拔的等高线特点。借助实体模型的观察,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并掌握等高线这部分难点知识。再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地理专用教室墙上的中国立体地形图,让学生在动手触摸立体地形图的过程中学习中国的地势特点及主要地形区。教师利用地理专用教室及配套的众多教具将抽象宏观的地理现象及地理事物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参与观察和演示,不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了地理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借助其他学科的实验器材
虽然部分学校建设了地理专用教室,但其中配备的教具种类有限,因此有时教师即使想给学生进行实验演示,但也因为缺少教具或实验器材而搁置。此时,地理教师不妨向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寻求帮助,这些学科都有专门的实验室,配备了大量实验器材,有时能给地理学科提供帮助。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中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读气温数值,大多数教师都是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虽然最终也能完成教学目标,但学生缺少体验感。因此在学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向物理实验室借用温度计,并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相互合作,亲自测量气温,读出气温数值。学生在活动中既学会了使用温度计,提升了参与度,还提高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另外,理解冬、夏不同季节陆地和海洋气温的高低是本节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必须要了解固体和液体比热容的不同,而这一知识点是初三物理的内容,如果教师生硬地将结论告诉初一学生,那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此时同样可以借助物理学科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带领学生实际开展有关比热容的物理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仅能突破难点,还能将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结合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
三、多彩综合实践,深化学习效果
优化地理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要重视学生课后对课堂知识点的消化巩固和实际应用。以往要想帮助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强学生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的理解,深化学习的效果,往往都是通过课后作业强化练习。但“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强化作业的育人功能,力求作业设计形式多样,并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地理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活动和日常生活,设计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结合教材,开展综合实践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式课文中有很多制作演示类的活动,以往因为课时不够、升学压力大等原因难以开展,现在地理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将其设计成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2]。
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制作多种模型,如地球仪、地形等高线模型等,要求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家庭室内平面结构图等。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起到了深化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又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地势和地形》时,教师就图“发挥”,开展一系列以“图”为主题的活动——如学生赏图、描图、填图、剪贴图、说图及拼图比赛。紧张而又愉快的竞赛活动不仅让学生运用了学到的地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
这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作业形式,加强了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深化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结合生活,开展综合实践
地理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水资源》时,教师组织学生对家庭用水进行调查,调查生活中存在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制订家庭节水措施,并在全校晨会时进行宣传和倡议,号召全体同学参与节水,将节水理念付诸实践。又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时,教师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家长带孩子一起参观气象站,实地观察百叶箱、风向标、雨量器等测量器材,再听取气象工作人员的专业介绍,进一步加深对教材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再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前,教师可让学生走进超市或粮油批发市场,调查常见的大米和面粉的品牌有哪些,产地主要在哪里,并在学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后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这样不仅用生活中的实例验证了课堂所学的“南稻北麦”的知识,也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地理,尤其是生活中的地理。
这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拓宽了学习空间,丰富了信息来源,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学习资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使学生掌握了地理知识,更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有效性[3]。另外,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作业形式更加多元,评价方式也更加多样,不仅切实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还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实现了作业的育人功能。
结语
站在中国教育的新起点,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广大教师正积极投入到这场变革当中。落实“双减”,重在日常,作为一线教师,既要紧跟改革步伐,也要从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活动等教学日常做起,为落实“双减”政策,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陈奎.创设生态课堂,培养初中生地理学习的主体意识[J].考试周刊,2014(A0):136.
钟美玲.激活生态之花,演绎精彩课堂:浅谈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建构[J].教师,2012(28):37.
邹今倜,刘华.初中阶段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Z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