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探索与研究
2023-06-07吴淑英
吴淑英
(莆田中山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0 引言
现在有些物理课堂教学在中考指挥棒下课堂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课后以学生的题海训练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也不利于双减的实施。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校本作业,设置作业的难度和数量,提高课堂效率,将“双减”精神落到实处。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让课堂能够真正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教育思想。作为教师来说,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识,还要培养其全面发展的能力。既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要加深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1]。让学生逐步完成从愿意学、乐意学到爱上学物理的提升跨越,助力初中物理教学切实承担好教育赋予的重任,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 核心素养对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1.1 形成基本的物理观念
随着学生不断地成长,部分学生会逐渐遗忘课堂中学到的物理知识。而这些物理知识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发挥的真正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升华,能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在今后看待相关事物和解决问题时,能够从物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以及,在当下的课堂学习当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建立全方位的物理思维。
1.2 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次次地实践养成的。探究自然科学的本质的方法,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要掌握的技能。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其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去领悟探究科学的方法,并提高能力。这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发现探索的乐趣,促进其探索精神的发展并提高研究能力[2-3]。
1.3 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既要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养成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严谨求知的态度;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不同的事物和问题;学生学会正确的物理实验方法设计正确的实验步骤,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2 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2.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感受来自物理课堂的清新微风
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要牢牢把握教育艺术,做到教学相长。教师要善于运用期待的眼神、会心的微笑、优雅幽默的谈吐、饱满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时常感到物理课堂上物理知识的学习如沐春风,在思想上实现减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动机。
2.2 建立精彩导入教学,充分带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导入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课堂中,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将多种教学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多彩课堂。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感受到物理所蕴含的魅力,促使其自主开展物理学习活动。比如,教师在讲解《浮力》时,可以先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视频。例如,在水中游泳的鸭子、鸡蛋在水中的悬浮与下沉等内容,让学生逐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便于教师顺利开展接下来的物理教学。
2.3 根据科学的调研,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分层教学中的关键就是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分层,随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能够保证实际教学的科学有效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会遇到各种困境。通过分层教学,对学生展开全面地分析,针对性解决问题,尽量减少教学中各种的不足。教师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的时候,需要秉承科学的理念开展。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A、B、C 三个层次,A 层次的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较强。C 层次,学生自身学习、整合能力稍弱。B 层次为中间的学生。教师通过分层教学活动,需要提前设计出针对每一个层级学生的具体教学方式。这样既有助学生更加顺畅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升三个层次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2.4 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之一。教师须正确引导并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探索自然科学知识中。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诸多的物理规律都是经过多次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到的[4]。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物理知识。例如,《电流与电路》这一单元电学知识较抽象,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灯泡与电池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让学生明白电路、电源、电流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现象来理解抽象知识。教师还可以拓展课堂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例如,设想将电路中接电源的正负极的金属片插入到一个橙子当中,在这之前让学生猜想灯泡是否能够亮起,之后再进行实际操作,并在灯泡亮起后,讲解相关的知识并解释电池的工作原理。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尝试用其他能够让灯泡亮起的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后,能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并提高学习兴趣;能够更形象、更准确地明白与电流和电路知识,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在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教师难以进行高效的物理实验教学。通常的实验都是由教师在课上进行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和现象,无法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物理是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的学科,教师除了要对物理知识理论的教学,还要强化对学生实验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在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浮力的测量方法及G排的测量方法,再利用称重法测出浮力F浮,学会利用溢水杯收集排出来的水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排开水的重力,让学生充分了解F浮=G排=ρ液gV排。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明确了浮力数值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存在的关系。对其原理有深刻理解能灵活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体验物理规律形成的进程和结论,既可提高其动手能力,又可深刻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2.5 小组学习,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物理教学当中,学生较难以独立完成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方面的学习,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需要着重考虑如何让学生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里的学生相互帮助、弥补不足,然后得到正确的结果,是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思考,积极与同学进行讨论,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开展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可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情况,根据实验内容,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有的组织能力较强,有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有的理论知识扎实,教师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将拥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取长补短,这样能够设计出高效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融化和凝固》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操作加热仪器,让思维严谨的学生来观察操作步骤,让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协调小组成员的工作内容,从而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合作学习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2.6 适当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作业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但书面作业太多且质量不高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沉溺在题海中苦不堪言。若物理作业能创新形式、优化资源,以学生更乐见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快乐作业。教师可以结合区域特色、育人环境和学情实际,灵活高效地设计出各种生动活泼的作业形式。比如:阅读写作类、观察调查类、实验操作类、制作体验类、探究类、竞赛交流类等等。多样化的作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持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乐学。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果,必须要提高作业的质量,不能依靠作业的数量。部分教师还是依赖各种教辅资料布置作业,导致作业量过大且不合理。比如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牛顿第三定律、力的图示、合力和分力等内容,但资料习题中却大量出现,而且没有相关提示。还有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双减”政策要求初中生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 分钟,教师要根据政策要求从实际出发,结合各知识点在章节、学科中的地位优化取舍、聚合拓展,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契合“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和“五育并举”的时代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物理教材中丰富的潜在资源,细化目标要求、灵活适度地设计一些实践类作业。比如:“调查校园或家庭周围有哪些噪声,如何控制?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的小组调查类作业;“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浮沉子,并演示给家长或同学看”的制作类作业;“利用两端开口的圆筒、橡皮膜、水、刻度尺等,根据二力平衡原理测量盐水的密度,并在班内分享实验成果;有些作业适合实物或视频展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成竞赛类作业等等。与书面作业相比,实践类作业更能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为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威力和魅力,有时结果还出人意料、令人拍案惊奇,学生容易对这些闪烁着神秘的科学光芒的事物充满好奇,为之着迷,在动手动脑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学习物理的快乐。
3 结语
新时代的物理教师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精神,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尝试,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同时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上进心、表现欲,多措并举,相互激发,助力初中物理教学切实承担好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养成习惯、提升素养的时代重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