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历程及经验

2023-06-07张娟娟

关键词:话语体系政治

张娟娟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54)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党的中心工作和各项事业发展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积累了成功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时代深入研究、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对于聚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展历程

从教育本体论的高度审视,任何教育方式的生成与发展,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时代变迁中确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辉煌发展史,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滋养,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丰富滋养。”[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展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为主线,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并突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才能更好地研究其发展历程。

1. 创立探索阶段(1949—1978年)

在创立探索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围绕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展开。一是大力扬弃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话语内容,重视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毛泽东同志指出:“对知识分子,要办各种培训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3]3为避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思想毒瘤的侵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清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余纳入话语范畴,话语内容紧密结合全国范围内的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及抗美援朝等,开展划清敌我界限的阶级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与工农结合、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注重话语表达方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话语的说服力。除重视政治话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20世纪60年代,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聚焦模范人物宣传,学习雷锋精神、焦裕禄事迹和“铁人”精神等,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带动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三是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群。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统一的马列主义课程。1952—1956年,教育部相继出台《关于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关于确定马列主义基础从1953年起为各类型高等学校及专修科(二年以上)二年级必修课程的通知》《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等文件,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群初步形成。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历经挫折,但其仍然在困难中稳步前行,并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同时,“党领导高校”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建设的话语重点,诸如“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党委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3]74等话语相继提出,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2. 拨乱反正阶段(1978—1989年)

在拨乱反正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围绕肃清“文化大革命”余毒、纠正极左思潮和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展开,突出政治导向,侧重说服教育。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恢复期(1978—1983年)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探索期(1984—1989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恢复期,主要任务是对“文革”话语的扬弃,恢复我党传统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4]为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同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和方针政策,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觉悟;要不断改造世界观,大力培养和发扬无产阶级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批判资产阶级,同一切不良倾向作斗争。”[5]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恢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目标、任务较为系统、完整的要求。198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也随之逐渐恢复常态。诸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本质论”“猫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新兴话语代替传统的“斗争”话语,使高校思想政治话语逐渐回归理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探索期,主要任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经过恢复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本应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国内外局势变化,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国内逐步抬头,在高校内部引起一定范围思想混乱。鉴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重要性和长期性,1987年3月,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通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3. 加强改进阶段(1989—2002年)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是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建设的加强改进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合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89年3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6]这次讲话对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注重澄清高校师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坚持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原则、目标、内容、方式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1992年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展正式跨入加强改进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针对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重申了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效回应了“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展驶入“快车道”。1999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在这一阶段,各高校纷纷聚焦时代主题,反映时代要求,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性概念的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并深入推进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得到持续稳步推进。

4. 拓展发展阶段(2002—2012年)

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新世纪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党中央更加突出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涵盖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在这一阶段,党中央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作出系统部署。特别是20世纪初,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系统调整基本完成,初步具备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化建设的可行性。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的颁布实施,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科学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体系,从制度设计上有力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年12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建设获得长足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搭建了重要学术平台。在这一阶段,各方面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有效路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7]。这一论述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路径提出了新要求:文化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微观层面拓展。

5. 守正创新阶段(2012年至今)

以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为标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迈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遵循。在这一阶段,党中央科学厘定了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开阔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置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纵深之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厘定了新的历史方位。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出发,科学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时代课题,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生命线”“中心环节”的独特政治优势,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撑。在这一阶段,党中央明确了战略定位。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的顺利召开以及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其战略定位随之提升到全新高度。在这一阶段,党中央科学规划了队伍建设,一方面从战略高度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出台了一系列实践措施,在守好“入口关”、把好“培养关”、做好“保障关”等方面下功夫,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格局基本形成,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基本经验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汇聚地,也是社会意识形态斗争和反“和平演变”的前沿阵地。这种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发展不能停滞。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基本原则、始终坚持学科建设支撑作用。

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彰显话语体系内核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被社会实践反复证明的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8]马克思主义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展明确了世界观依据,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支撑。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并且根据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调整,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和话语内容创新。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寻求丰富的话语资源和思想指引,在把握相关著作写作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将之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历史进程,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武装高校师生头脑,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确保话语体系价值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历久弥新、充满活力的灵魂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9]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注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及在顶层设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注重以党的先进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保驾护航。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要求,把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高校党委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把牢政治方向、校正误区偏差,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实践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本质特征。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才有了正确的方向指引、丰富的话语内容以及有力的支持保障。离开了党的全面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3.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话语体系目标的针对性

任何话语体系都有着基本的政治立场,这个政治立场不仅指引着话语体系的前进方向,而且引导着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历程中,一以贯之地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精神。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接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科学把握。从实质上来讲,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所谓的理论内核、文化底蕴、学理支撑等就会失去实质性意义。

4.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基本原则,凸显话语体系方式的时代性

“就话语体系与现实的关系而言,任何比较有影响的话语体系,皆需要立足于现实的实际,与时代特征相契合,聚焦现实的问题与矛盾,不断地汲取时代的理念,及时地反映时代的要求,并且在话语表达上更具体、更客观地彰显时代的特征。”[10]168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一个兼具稳定性和开放性的体系。它的稳定性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守,它的开放性则体现在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动态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守正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为指导,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创新,努力提高话语体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11]。从话语内容上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五反”、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反映出对时代主题的关切,也承载了具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从话语方式来看,坚持“面对面”与“键对键”相衔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运用融合大数据和“互联网+”,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产品。从话语特征来看,更加注重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的相互衔接,让日常生活元素围绕在政治话语周围,使话语更具“烟火气”,从而更容易引起兴趣与共鸣。

5. 始终坚持学科建设支撑作用,确保话语体系内容的严谨性

“不管怎样类型的话语体系,如果没有学术底蕴或者学术底蕴相对不足……缺少学术内涵,学术底蕴以及学术支撑系统,缺乏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的总体性认同,因而最终结果将是昙花一现、行之不远。”[10]210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长为一门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世界眼光的科学。这门科学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学科设立为基本标识,从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到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其学科化进程稳步推进,并在新时代展现出勃勃生机[12]。可以说,40多年学科化、专业化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了学理支撑,使得话语体系具备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承,显现出严谨性、系统性和真理性的优势。当然,“话语体系总体上是基于社会的丰腴土壤,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前进的,但推进话语体系的创新在追寻社会需要的同时,也需要努力发挥多学科研究的支撑作用。”[10]21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主动适应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不断汲取相关学科的有益成果,增强话语内容的学理内涵,在广大师生中引起较大程度的共鸣和认同,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13]。

三、结 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根本问题,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前行,获得长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心怀“国之大者”,矢志立德树人,结合具体工作协同推进,利用新兴媒体主动作为,根据对象特征精心设计,把握时间节点灵活运用,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政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