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史学习教育的三重逻辑
2023-06-07陈晓晖
陈晓晖, 李 金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4)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学习教育既是历史教育,更是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迈向新征程的终身必修课。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鲜明的生成逻辑,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理论逻辑是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推进、创新发展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历史逻辑反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对党史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及经验总结;现实逻辑源于实践又回应实践,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三重逻辑紧密关联,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厘清党史学习教育的三重逻辑,对持续推进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伟大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明确提出党史学习教育这一概念,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党史、把握党史、学习党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遵循。
1. 正确党史观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对这一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创立的基础。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家被划分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大阵营。历史唯心主义者颠倒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认为历史不过是想象的主体想象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社会实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因人类需求而产生。这种意识起初只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随着分工程度加深,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社会意识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受社会存在制约,其作用大小受群众实际掌握程度的影响。
正确党史观是唯物史观在党史领域的具体体现。树立正确党史观,既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原则,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纵观党的百余年历史,党在每一次重大历史关头化危为机的选择,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制定,都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辩证、系统地分析社会运动,把握历史规律、总结经验得失,从而确保政策策略的正确选择[2]。
2. 落实为民服务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历史创造者”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上帝、绝对精神主宰一切,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王侯将相等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布鲁诺·鲍威尔提出的精神、思想是历史动因的观点,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人的本质,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表明“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不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虚幻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阐明了英雄或领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即英雄、领袖人物对时势变化具有较强的敏锐性和预见性,能够把准机遇、谋求发展。但英雄领袖作为少数群体,其行为只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赢得支持,有所作为。
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与人民群众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必须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站稳人民立场,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困扰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3. 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探索践行了科学实践观
科学实践观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唯心史观之所以颠倒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在于他们脱离社会实践思考社会历史问题,忽视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割裂了实践自觉能动性与客观物质性的统一,“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4]。马克思在批判继承旧哲学实践观合理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创立了科学实践观,系统论述了科学实践观的思想内涵与本质特征。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改造自然,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证明“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实践是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探索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是指引党攻坚克难的宝贵财富。
4.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建设成效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
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历史发展四要素,表明生产力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或工业阶段相联系,并决定着社会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具体阐发了生产力、分工、交往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民族分工发展程度紧密相连。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分工是自然形成的两性分工。随着生产力发展,城乡分离,产生了分别从事体力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生产者,分工成为真正的社会分工。分配伴随着分工出现,进而衍生出所有制。分工的不同阶段与所有制的不同形式相匹配。人类需求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不断丰富,为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求,各个城市开始从事特定的工业生产,由此产生了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依靠压榨工人获取高额利润,进而催生出私有制。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越发展,分工程度越深,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就越激烈。只要这种社会分工不是出于自愿,是一种异己的、同人对立的力量,矛盾就会存在。要想消灭这种异己力量,就必须推动生产力实现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因此,“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推动着历史不断前进。
发展才是硬道理。回望百余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顺利带领全国人民迈进小康社会。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因而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经验的深刻总结
重视汲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史学习教育,以党史映照现实、启迪未来。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经历了初步探索、曲折前进、深入推进和全面深化四个阶段,理论认识和实践运用不断深化,其中的宝贵经验构成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逻辑。党史学习教育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坚持党史学习与党史研究相结合、党史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持续发挥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初步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学习教育服务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是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推动革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所在。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党的理论水平有限,思想准备不足。为加强党的理论武装,提高党员理论素养,中国共产党意识到研究与学习自身历史的重要性。首先,重视党史研究,坚持党史学习与党史研究相结合。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强调了学习党史的必要性,指明中国共产党要明确自身责任,“就必须亲切的深刻的知道党的历史”[5],开启了党史研究的先河。1929年,瞿秋白创立中共党史研究室,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党史资料研究与撰写。此后,大批共产党人投身党史资料搜集与编撰,《党史报告》《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六大以前》《六大以来》《两条路线》等著作相继发表,均成为学习党史、宣传党史的重要资料[6]。1942年,毛泽东同志分析总结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编著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指明了党史研究的目的、对象、意义,为中国共产党有效开展党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其次,党史学习教育与党的自身建设相结合。随着革命斗争深入推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严重阻碍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为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党史学习是此次整风运动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同志强调:“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7]最后,党史学习教育与干部教育培训相结合。建党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党员成分复杂,党内思想较为混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定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理论水平。1939年中央干部教育部成立,干部教育工作开始走向正规化。1940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近代革命史为全党干部学习研究的初级课程。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曲折前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4条明确规定,“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8],为新中国成立后正确学习和研究党史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党史学习教育为巩固新生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筑牢了思想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身份地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变化,个别老同志革命信念动摇,产生了贪图享乐、居功自傲的不良风气[9]。少数地区在不具备发展党员条件的情况下吸收党员,导致少量投机分子进入党的队伍。部分新同志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不够了解,思想认识不正确,理论水平不高。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为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提高党员思想素质,确保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中央于1950年下半年和1951年下半年先后开展了整风和整党运动,党史学习教育以不同的形式与要求贯穿其中[10]。此次整风整党运动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中共中央指出“应当将党的三十周年纪念,形成以党为中心的群众运动”[11],《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和《毛泽东选集》成为重点学习内容。与此同时,党史学习教育拓展至高校,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由于党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党史学习教育遭到破坏,偏离了正确方向。尽管1972年高校重新开设“中共党史”课程,但学习内容服务于阶级斗争,党史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讲授被削弱,整体效果不佳[12]。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党史学习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增强了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也为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对继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后党史学习教育依托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党内教育及群众性宣传教育相结合,坚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对树立正确党史观,抵御多元文化思潮的侵蚀与冲击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但如何认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要政治问题,关乎党和国家的健康发展,关乎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邓小平同志表示:“过去的问题已经结束了,需要作个总结,不走这一步不行。”[13]此后,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为全党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正确评价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提供了方法论遵循,成为新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依循[14]。在《决议》起草过程中,中共中央建立党史研究机构,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党史研究队伍,为学习党的历史提供权威教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思想、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施加影响,意图侵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腐蚀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因而需要进一步“发挥党史的教育功能和历史借鉴作用”[15]。这一时期,党史学习教育覆盖多个领域,得以全方位发展。一方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针对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先后开展“三讲”党性党风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大规模教育活动。政治理论学习是干部队伍学习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表示,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和现代史”[16],方能担当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另一方面,以党的重大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胡锦涛同志强调:“要通过开展各种纪念教育活动,促进广大中青年干部进一步学习党的知识和党的历史。”[17]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追忆与深思,激发共产党员的爱国情怀,增强共产党员的身份认同。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全面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立足于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为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与全面从严治党紧密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走向常态化、长效化[18]。
首先,对党史学习教育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多次瞻仰革命圣地,拜谒革命先烈,总结历史经验,强调党和人民应不忘历史、铭记英雄,高度肯定党史学习教育的功能作用,将党的历史比作“清新剂”“教科书”“营养剂”“必修课”,在全党形成了学习党史的浓厚氛围。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必然要求”的角度,阐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19],从而将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到党的重大决策的战略高度。
其次,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达到新境界。为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自我革命,强化党的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先后开展四次主题教育,党史学习作为重要内容渗透在每一次教育活动中。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倡“四史”学习,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在全社会营造出学习历史的良好氛围。在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全面部署,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覆盖面广、形式丰富、效果显著,开创了党史学习教育新境界。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多措并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淬炼中树立历史自信,增强斗争本领,切实达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
三、现实逻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战略举措
党史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财富。在建党百年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是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党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不良思潮的现实需要。
1. 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重大决策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20]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战略安排,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步走”战略,到改革开放时期“三步走”发展战略,再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立足现实国情与时代变化,从战略高度擘画宏图,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儿女攻坚克难,阔步前行。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党中央精准施策,坚决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践行了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当前,党和国家踏上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考验。以史为鉴、砥砺前行,全党上下必须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经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危亡之际,从五十几人发展到世界第一大政党,历经磨难而斗志昂扬、饱经沧桑而意气风发,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始终坚持自我革命,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一方面源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先进性。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时刻保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肃清党内存在的顽瘴痼疾。但一些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的问题还会回弹,必须长期坚持党的自我革命,确保党员队伍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1]。另一方面,新冠病毒流行加剧全球不稳定性,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增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力鼓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侵蚀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摇部分党员干部的信念。如果任由不良思潮发展下去,就会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失去根基和力量。以史明志,鉴往知来。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必须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坚定干部信仰信念,使党的队伍永葆“赶考”的清醒,继续不懈奋斗,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不良思潮的现实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距离世界舞台中央越近,西方“西化”“分化”的策略就越猖獗。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之一。历史虚无主义以“考证历史”“还原历史”为借口,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采取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方式进行解读,肆意歪曲党史国史,抹黑革命领袖,企图从根源上否定中国革命,否定社会主义[22]。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隐匿于网络,迎合了部分群众的猎奇心理。近年来网上出现对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恶搞,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之一。作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扰乱人民群众对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消解人民群众的历史自信。必须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23]。因此,必须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党史学习中树立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党的百年历史,这样才能用史实说话,为英雄发声,为历史正名[24]。
四、结 语
党的历史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始终坚持明晰科学理论、增强理想信念、涵养高尚政德、践行为民宗旨,有效提升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上,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深层逻辑的分析,有助于全面学习、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而坚定树立历史自信,自觉增强历史主动,进一步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功能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振信心、增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