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2023-06-07徐丽亚李利宁

普洱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孔子

徐丽亚,李利宁

普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作为中国古代影响力最持久、最深远的教育家,孔子构建了一套内涵丰富的立德树人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教育理论。思政课教师通过对孔子德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从中汲取养分,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综观《论语》这一思想论著,发现孔子德育思想是以培养“君子”这一教育目的为逻辑起点,进而强调以“仁”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同时倡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并构成较严密的逻辑体系。

(一)教育目的:培养治国理政的君子

培养治国理政的君子是孔子德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周礼遭到严重破坏,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为达目的,统治者实行苛政。孔子对此极为不满,提出国家治理应效仿古代圣贤之君,实行“德治”。而“德治”需要舜、禹这样贤能的人。对此,孔子提出从以下方面培养善于治国理政的“君子”。

1.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春秋时期,士作为一个兴起阶层,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士阶层凭借丰富的知识文化站上历史舞台,因此,接受教育成为当时人们谋取个人政治前途的重要手段。但在孔子那里,教育远远超出功利性的范围。除了追求个人目标、体现个人价值,孔子更强调教育对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弘扬,认为教育应培养拥有不计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担当精神的“君子”。他推崇舜和禹这样的有德之君,认为他们拥有不为己而为天下的胸怀,真正实现了“德治”。《论语·泰伯》记载:“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2.高尚的道德品质

孔子把道德人格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一方面,他以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教育学生,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①。“君子不器”①“君子忧道不忧贫”①。另一方面,他以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认为人即使有周公之才,只要道德有瑕疵,就应该被否定,反之则应该肯定。

3.安贫乐道的理想人格

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直接决定了其即便在艰苦的物质环境中依然保持好学上进、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他倡导“君子谋道不谋食”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①,他心中的“君子”正是具有安贫乐道精神的人。孔子自身“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①。他的言行对自己的学生颜回起到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内容:追求“仁”的道德理想

孔子非常重视“仁”,在其思想体系中,“仁”是最高的道德理想。“仁”没有特定的含义,一切善的思想、行为都可以抽象为“仁”。“仁”是一种崇高的善的人生境界。

1.孝亲守礼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孝”。《论语·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孔子倡导“孝”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这里的孝绝不仅仅指物质上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更在于赡养父母的同时对父母有恭敬之心。所以孔子批评一些自以为做到“孝”的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①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不仅仅从个人道德层面强调孝悌,而是更深刻地从国家治理层面强调孝悌。孔子还强调礼,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要求每个人遵守与自己地位相称的礼节,认为仁德的人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①。在个人层面,孔子认为礼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前提条件,即“不学礼,无以立”①。

2.好学求是

“为学”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①”在孔子看来,好学是学习者应有的基本态度,是人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孔子的好学最核心的在于不对物质生活过多计较和追求,而重在向有道德的人学习。《论语·学而》载:“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学习对象上,孔子倡导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向一切可以为我取法的人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在学习态度上,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①。

3.克己内省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孔子教育学生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孔子提醒学生们,只要自己努力,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即“不患人之不己知”①。遇到不如意的事,也不要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下达,知我者其天乎”①。孔子还教导学生把内省作为日常修养的方法。内省就是对自己的日常言行进行自我反省,看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论语·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不仅要求反省,还要求在反省的基础上改过。《论语·卫灵公》载:“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谨言慎行

孔子非常反感花言巧语、华而不实的人。在《论语》中,他把花言巧语与仁德相对立。《论语·学而》记载:“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他主张谨言慎行,少说多做,躬身实践;他把先言后行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论语·为政》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对统治者,孔子更是主张谨言慎行,爱护百姓,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三)教育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孔子是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法的开创者。《论语·先进》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答:“闻斯行之。”公西华对此很疑惑,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孔子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孔子解释:“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做事踌躇不前,要给他壮胆;仲由胆子大,要压压他。孔子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孔子是启发诱导式教学的典范。他非常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他对学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再加以启发、诱导,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所以,启发诱导的前提是学生有所学、有所思,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及,则不复也”①。在这里,学与思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范畴,学是目的,思是手段,学习者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通过思考对问题有切实的领会,才能使学习真正入脑入心。

3.知行合一

道德的培养和形成有其过程:先有道德认知,然后形成道德信念,最后转化为道德实践。这一过程是把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品德,外化为实际行为。强调知行合一是孔子德育思想的重要特征。孔子教育学生亲近真善美,形成正确的“知”;倡导“行”才是道德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环。“知”的目的在于“行”,只有“行”才能使“知”变为现实。所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能只听其言论,更要看其行动。他告诫学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①。

二、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2022 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对此,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思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也需要思政课教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古代文明积淀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助推思政课实现铸魂育人的效果。研究孔子德育思想,对于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以下启示:

(一)目的上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教育的社会作用即指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培养人才。孔子对教育社会作用的深刻认识,促使他以培养治国理政的君子为教育目的。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继承了儒家服务于国家社会的鲜明特征,表现出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怀抱“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天下之忧而忧”“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刻骨的家国情怀,心系天下,孜孜以求推动国家社会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鲜明的精神人格。

当今社会,一些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没有清晰认知,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往往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以推动国家社会发展为前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思政课教师应继承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在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国家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内容上强化教育的德育功能

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及礼乐射御书数等才能训练。在其教学内容中,道德教育居于首位。孔子重在对学生“传道”而非“授业”,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大道”。这种以道德人格培养作为教育核心内容的做法,开创了儒家立德、厚德的教育传统,是孔子对教育使命最好的诠释。

当代教育适应当代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培养,重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学生求职作准备,对学生道德的培养相对弱化,即出现了重“术”而轻“道”的现象。所以,思政课教师应针对现实困境,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道德对于自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学生以道德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方法上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他非常重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育学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思政课教师汲取孔子德育思想的精义,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首先,因材施教。了解教育对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并没有从生活中分离出来,他们朝夕相处,很多教育环节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这样的教育极具亲和力、说服力,朝夕相处也使孔子对学生的品行、性格、才能有了全面了解。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人数众多、教学任务繁重等客观原因致使因材施教方法很难得到实践。高校思政课除了课堂这个正式渠道,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从而遵循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其次,启发诱导。启发诱导是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孔子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经验总结。孔子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仍然提醒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思考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思想困惑,从学生的疑惑出发,通过启发诱导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化解学生思想矛盾,思政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再次,知行合一。孔子提倡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认为“行”比“知”更重要,要用“行”来检验“知”的真假与深浅。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正确的道德认知是绝大部分人具备的,关键是如何把正确的“知”落实为“行”。思政课教师应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参观考察、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思想品德和行为实践,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三、结语

综上,孔子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教师学习的典范。重温孔子的德育思想,目的就是从孔子德育思想中汲取养分,提升对教学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使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力量、更有价值。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