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视角下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
2023-06-07马俊海马永良
马俊海 马永良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落实,对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教师应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以期通过在地理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本文将对当前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地理实践力;情境教学;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其他科目联系紧密,却又独立存在。地理学科中有大量的教学实例,教师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情境教学法开展地理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的地理认知,使学生能运用地理思维看待自然和人文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如何在情境教学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则成为当前高中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1 相关概念论述
1.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一般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课堂上借助实物或者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引入或者搭建具有情绪色彩的、形象可感的具体场景,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学科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
1.2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属于高中阶段的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是帮助学生将地理课堂从理论学习转变为活动所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参与地理实践活动需要的重要探索能力和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一种全新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地理认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
2 情境教学视角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存在的问题
2.1对培养地理实践力的认识不足
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提出,高中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了全面的认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开始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大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力度,但受各项因素的影响,仍有部分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还不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他们更愿意将教学侧重点放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做题技巧的运用上。这一做法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好成绩,但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题型时,反而无法利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解答,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发展和地理思维的建立。
2.2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方法落后
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高中地理课程不同于初中地理,其涵盖的专业内容更多,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较大。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要为学生创建形式新颖的教学情境,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地理实践力。但事实上,有一部分地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即便有的教师有意识地想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但由于创设的情境过于落后、单一、程式化,导致学生逐渐降低了对地理课堂的期待感。显然,这种单调的培养方法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专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无法将其系统化、体系化,进而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3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条件受限制
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最理想的培养方式是组织学生去野外考察、室内模拟实验、运用地图工具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课本之外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探索力。但实际上,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因野外探索存在安全隐患、室内模拟实验的时间不充足等原因,忽视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客观条件受到限制。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会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实践活动,但这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降低了地理课堂的吸引力,还不利于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3 在情境教学视角下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意义
3.1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其有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情境教学视角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一方面能降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到地理世界的奥妙;另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在全新的学习体验中,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驱动力,并自发自主地投入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学习中。因此,教师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发展中的社会,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3.2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地理教师在情境教学视角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能够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对地理概念、原理等有更清晰的了解,让他们在模拟实验、野外探索等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对地理科目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地理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科学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思维,促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创新地理学习方法,提升地理学习能力。
3.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中,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都是从专业理论的层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而地理实践力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地理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更加熟练,使他们的地理思维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发现能力、探索创新能力、调查分析能力等。因此,教师重视在地理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有利于促進学生全方位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
4 在情境教学视角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4.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但为了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不能单纯地为了创建情境而随意设计,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当前课堂内容的需要,适当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效果,同时向学生展示动态化的地理现象及相关原理,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提升地理实践力。
比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部分片段,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再向学生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模拟动画,让学生在动态演示过程中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在后续的深入探究过程中掌握该知识点,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4.2模拟现实生活情境,拓展学生的移景能力
高中地理中很多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很难自然地将这些现象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地理现象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模拟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场景中感受地理现象的魅力,通过提升学生的移景能力,激发他们想要进一步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
比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植被》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植被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树叶,为学生模拟现实生活情境,并让学生观察或触摸松树的叶子、梧桐树的叶子、仙人掌的叶子等,引导学生分析叶子的形状、大小、厚度等特征,并思考:仙人掌的叶子为什么是针形的?适合在什么环境中生存?什么是阔叶?松树的叶子有什么特征?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移景能力,使其仿佛置身于丰富的植物环境中,还能借助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探索欲望,进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教师在课堂中除了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主动融入生活,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科学的解释,促进学生不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逐步提升其地理实践力。
4.3优化实验教学情境,实现“知行合一”
高中地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野外探索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性、野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其可实施性有待考究。因此,地理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探索场景,可以优化地理实验教学情境,细化实验步骤,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体验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比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水循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做模拟水循环的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准备好两个透明的平底盆、塑料薄膜、淡盐水、两个空碗、足够冷的小石头、干沙子、橡皮筋。实验条件是在有太阳的常温环境下。首先,在两个透明平底盆中都加入淡盐水,分别将两个空碗放到平底盆中间,其中一个空碗内放入干沙子;其次,用塑料薄膜分别盖住两个盆口,用橡皮筋扎紧,然后分别将小石子放在小碗的正上方,使塑料薄膜微微往下凹;最后,将两个平底盆移到太阳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出现的现象。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地理现象,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深入分析,在实现“知行合一”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4丰富实践教学情境,打造地理实践平台
教师除了在地理课堂中带领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外,还可以将课堂活动拓展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情境,打造地理实践平台,在帮助学生降低学习地理知识难度的同时,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理课程。当然,学生在参加课外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创新性的引导,使其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学习。另外,教师打造地理实践平台,不仅可以将其作为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渠道,还可以作为学生间、师生间进行实时交流的平台,以此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获得综合性的提升。
比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有更好的认识,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本地区的建筑、道路、植被等情况,待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已知的风土人情,整理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城乡景观特点,在课堂上同大家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的方方面面,改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固有认知,还为学生打造了课堂分享平台,通过互相分享,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重新融合,最终夯实了他们的知识基础,提升了地理实践力。
4.5创设趣味游戏情境,培养学生学科思维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多,学习压力大。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地理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趣味化的游戏情境,将枯燥的地理知识“玩”起来。如设置角色扮演、趣味讲故事、民族才艺展示等方式,不仅能提升地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日常学习压力,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最终促进他们地理实践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地理情境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力,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模拟现实生活情境,拓展学生的移景能力”“优化实验教学情境,实现‘知行合一’”“丰富实践教学情境,打造地理实践平台”“创设趣味游戏情境,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等方法,提高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金万超.基于情景化课堂教学的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探究[J].天津教育,2021(2):124-125.
[2]吕璐.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2(16):194-196.
[3]李玉莲.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人物画报:下旬刊,2020(11):1.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材活动栏目教学研究》,課题立项号LX[2022]GH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