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
2023-06-07杨芳
杨芳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質判定的重要基础。基于此,如何高效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及有关资料,通过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适合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家国情怀培育方式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根据历史经验规律指导未来实践,是历史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指向性作用。高中历史学习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及其文明成果的过程。高中生通过高中历史学习能够进一步拓宽视野,发散史学思维,综合提高自身素质,明辨是非,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个人理想信念。
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是密切相关的,“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爱国主义的基础就是充足饱满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就必须使高中生在日常学习中充分了解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正确“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的价值观。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结合秦朝建立以来中国各时期的疆域图进行科学分析,感受中国国土疆域的衍变,最终明白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对国家领土主权意识有更鲜明的认识。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世界上亦有某等民族,他们不仅能创造出一套优秀的文化,而他们所创造的那一套文化,又能回头来融凝此民族,使此民族逐步绵延扩展,日久壮大,以立于不败之地。这便是我中华民族之特质,亦是我中华文明之特征。”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华儿女的不朽合力。它是百家争鸣士阶层的辩驳融合;它是不畏残暴高举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旗帜;它是面对民族危机不惧生死的肝脑涂地;它是盛世时期的开放包容;它是士子直上青云的奋发图强。经过时间洪流冲刷后仍活跃于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结晶,能帮助学生明德立志,树立投身祖国建设的志向;养成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民族性格;形成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传统美德。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高中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现状
历史学科在新高考改革浪潮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日常历史学习过程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关注程度不够深刻,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简单地背诵历史重点知识,对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张冠李戴”,历史经验总结一知半解,甚至茫然无知。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与此恰恰相反,他们热爱关注历史,喜爱历史学习,但是历史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内容丰富且与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交叉杂糅,学习任务繁重,大部分学校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时间安排相对并不充沛。这就导致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只能走马观花地教授课本所罗列的知识点,简单理顺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发展脉络,对历史事件的精细挖掘则无法进一步深入。除此之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对历史史实进行详略得当的表述。因此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不一定符合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也可能使部分同学对历史课堂教学失去兴趣,转而在课外学习上倾注更多精力,易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学习态度散漫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与课本关联度不大的知识过度延伸,也容易偏离正常课堂体系,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适度把握课堂教学,既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又能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率是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之下需要不断挖掘和思索的重要问题。
2. 高中历史教师的备课现状
纵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评价体系、教科书等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的要求大多比较模糊宽泛,多是指导性战略意见。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同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仅仅《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就包含24个专题内容,涵盖历史内容体量大,且通史和专题史的学习有部分重合关联部分。这就要求教师以高中历史教材为课堂教授的基础,根据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且详略得当,同时要考虑到课堂情感、语言的表达,使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其次,在课程标准中缺乏明确的家国情怀评价量规体系,可视化评价较为模糊。相较于直观地让学习了解、背诵、熟记等有相应的标准尺度去分析学生掌握情况,缺乏直观的评价标准就更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认真仔细摸索,针对课堂教学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方式,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实时调整,课后根据课堂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不断进步。同时相较于任教经验丰富的教师,新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还面临着课堂教学实战经验不足、在学生中威信不够、应对课堂突发情况不够敏捷迅速等严峻挑战。这些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虽然一时难以解决,但是它不断激励教师们研究新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学生学情的掌握了解,鼓舞着教师们思变求达的无尽探索。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教学实践
1. 夯实教材基础
教材是师生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基石,是进行教学准备、教学评价等有关程序的重要依据,脱离教材就会无的放矢,如水中浮萍失去根基。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时间线清晰明朗,内容丰富蕴含深意,但是体量较大,涉及内容信息庞杂,一旦未进行清晰的教材解读又有照本宣科之嫌。清晰完整的教材解读重构需要充分利用课文和课文辅助系统。如教科书中的历史纵横、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史料阅读等内容都是帮助完善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单纯的文献史料和文字讲解也是苍白空洞的,但结合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还能今古对话,重构历史时空。如《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各国使用的货币图就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和讨论,引发学生关于货币和商品经济的有关思考,感受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货币商品经济发展的差异,还能理解秦统一六国的时代必然性。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的不同时期的中国疆域图,在帮助学生在建立时空观念的同时树立民族国家疆域意识。再如将《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的《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联系》和《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中的《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两课进行横向比较,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同一时期世界与中国的联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时代机遇、促进国家发展的时代使命感。
2.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行,教学辅助设备持续更新换代,教师信息能力的提升越来越重要。通过投影仪等各式教学辅助设备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过往历史,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历史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在讲授《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关于新航路开辟过程时的背景介绍可借助智慧黑板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插入相关的纪录片;设计新航路开辟过程时,可邀请学生在课件上简要画出航海家到达的国家以及彼此不同的路线图,同时与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进行比较。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认识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推动作用,同时理解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平的民族理念。
此外,通过创设新颖有趣的历史新情境也能够有效地掌握历史学习的精髓,“在教学中将学习材料以学生乐于学习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如在教学《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时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探讨理学的发展,明白文化来源发展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之下,并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进行《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教学时师生共同描述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反思各思想家的人生命运和个人追求,让学生在社会动荡中感受时代的冲击,将个人发展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3. 充分挖掘新媒体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被新媒体包围,碎片化学习越来越普遍。教师可以凭借新媒体资源搜集到更多有助于日常教学的工具和资源,家长也可以选择更具特色学习资源,学生也能够充分感受“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传统教育原有的形态和疆域被打破,这对建立在制度规范、专业知识上的传统教师权威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逻辑基础层面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消解作用。”另一方面,近年来与公众联系密切相关的公众史学不断发展,公众口述史学、公众影视史学、通俗普及史学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推动史学走下神坛、走向大众。在此过程中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史学素养,面对浩如烟海的史学资源更易茫然無措,无所适从而更易身陷历史虚无主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是用一些片面的材料,就很轻易地推翻过去的判断,并把它当作‘创新成果’塞给读者。”其次,学生通过新媒体碎片化阅读更易接触到自己即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或者教科书中未强调的知识点后,容易产生自满心理,进而忽视课堂正常教学,影响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应该选取适合学生学生观看的新媒体学习内容,适当充实学生的历史学习,如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兼具趣味性和史学严谨性的历史读物。
家国情怀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也不是一周历史课堂学习,或者一次爱国教育活动、一篇活动感想总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精进教学功力,保持对人民教育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如对不同学生根据其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结合当地本土资源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等进行家国情怀培育工作。本文由于篇幅有限且笔者囿于经验对家国情怀在高中学生的培育工作仅提出一些浅薄意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