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河资源开展幼儿园环保活动的实践研究
2023-06-07王玲倩
王玲倩
一、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幼儿园教育制度目前正在不断的更新,关于课程管理的幼儿园体制也在逐步健全,课程资源的建设也在逐步受到关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教育大辞典》中,顾明远认为,“教学资源”是“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其中包含了教育的历史经验或與之相关的资料。”课程资源不仅包含了长期的教学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的资讯,也包含了一切与这门课程相关联的物力、人力以及财力。刘瑞芳把课程资源分成了两个大类:一类是教材(关于课程资源) ,一类是物质资源(关于支持课程教学),是一种直接为课程教学活动服务的物质资源,例如教材、教案等。目前,在课程教学中流行的是“校本课程理论”。徐玉珍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种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外部的集中式教学模式。集中式的教学模式更注重课程的标准化、标准化,而不注重课程的灵活与自由。校本课程是一种以“自下而上”为核心的新课程。幼儿园班本课程是一种以班为基础不断发展的课程。轩淑媛提出了班本课程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拓宽班本课程的建设范围,从五个主要方面入手,将课程开发与幼儿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目前根据区域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联系本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资源建设,来开发和研究关于运河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运河文化背景下关于开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研究
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前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幼教事业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幼教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学前教育的对象是一些身心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因此对其课程设置提出的要求也就更高。幼儿园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发展是有区别的。一是幼儿教育的目标是早期儿童,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与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相适应;二是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要推动五个方面的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与五个方面的发展相结合。瞿小红总结运用“运河文化”开展儿童“自主体验”的方法,以实践“运河文化”为目的,根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提高儿童的自主探索能力。虞旭侃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入手,提出了以幼儿直观形象思维为核心的区域文化环境的创建,以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为核心,创造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增强幼儿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蒋喜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儿童的文化接受和理解归纳为由经验到表象的过程,并从无锡的古运河文化入手,对其在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对策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加强儿童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建议。李娇玥分析运河文化中的艺术资源,提出以创新幼儿美育方式,以儿童艺术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拓展和深化幼儿艺术活动内容为宗旨,构建富有创意的“运河资源美育空间”,以“运河文化”中的艺术资源为载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基于运河资源开展幼儿园环保活动的实践
(一)生态教育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开展主题生态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爱护动物,关爱周围环境,亲近自然,珍爱自然资源,对环境保护有初步的认识”,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的。因此,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教师们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开展植树节的相关活动,让幼儿了解树木对人、对动物的重要性,了解绿化的益处,从而使幼儿初步产生一种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环保意识,从而激发幼儿的情感。通过植树节的相关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树木对人类、对动物、对绿化的益处。”在开展活动前,教师可以准备几张不同种类树木的图片,可以以ppt的形式展示一些沙尘暴的自然灾害现象、各种植树需要用到的小工具及幼苗。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亲子小任务,可以让家长陪同幼儿一起查找一些关于“植树造林”的图片及事件。在活动环节,教师首先让幼儿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通过对树木名称、用途等方面的展示,进行简单的交谈,教师根据幼儿的交谈内容,将活动主题自然地引入其中。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如果没有树木,我们会变得怎么样,你们觉得你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幼儿相互讨论,简单谈一谈他们的看法与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教室中的多媒体技术让幼儿观看一些自然灾害的图片及视频,让幼儿了解到生态环境被破坏后会造成怎样可怕的后果,为达成下一个目标设下伏笔。教师也可以设计此类ppt课件如“为什么会有沙尘暴这种现象?”“如果你看到有人在随意践踏花草树木,你会怎么做呢?”“避免灾难的发生,我们幼儿可以做些什么呢?”教师通过这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幼儿自主逐步形成保护环境思想,活动的最后,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在园内进行种植小树苗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以及劳动创造出的美。
(二)整合社区资源,践行环保行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在组织活动教学时,要充分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认识规律和实际发展水平,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又要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同时幼儿园也可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结合社区即将开展的和近期已经开展的关于环保的一些活动,利用好社区这一宝贵资源,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及体验到环保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班级群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与到社区的实践活动中,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参与进行,更有力地增进幼儿与社区的联系,促进幼儿认识到保护生活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促进幼儿在快乐的社区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培养协作能力,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活动,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通过融入社区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在社区中萌动起来,体验社区活动的生动、有趣,与同伴一起的快乐,他们获得了具有挑战性和多样性的户外活动场地及空间,促进了幼儿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及科学探究等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锻炼幼儿不断挑战和探索学习的欲望。
(三)创设特色活动,增加环保意识
幼儿园的环保也可以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关键在于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在幼儿集体手工活动中,我们可以开展“巧手动一动,废物再利用”等活动,鼓励幼儿有效利用废旧物品。也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渗透到垃圾分類,提供一个垃圾分类的背景图,让幼儿从中发现废旧物品的有用之处,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儿垃圾分类的意识。在户外游戏时,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将这些废旧物品进行归纳与整理,找出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进行制作,如将牛奶瓶改造成“梅花桩”,将纯净水大桶改造成“投球器”,这样的做的同时也为幼儿增加许多户外器材,让环保教育也同时渗透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同时也有效锻炼及提提高了幼儿的身体平衡、手臂力量等各项运动能力。此外,还可以举行班级绘本阅读大赛,幼儿寻找关于环保知识的绘本,进行绘本阅读,选出一本最受欢迎的书籍进行整班阅读,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也在无形中提升幼儿绘本阅读的能力。
四、突出研究成果,园本课程初见成效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充实
这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融入爱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民间手工艺的实用与教育意义。
(二)强化幼儿对家乡、运河的认知,提高幼儿的自豪意识;帮助幼儿了解、感受和体验民间美术的独特价值,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早已以“我是运河人、我是通州人”为荣,激起幼儿对故乡的热爱。
(三)提高了孩子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审美水平
充分支持并鼓励儿童在感受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自觉地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到民间艺术作品中,并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 对美的认识,从而真正实现“美育”。
(四)促进儿童的创造性发展
在教师的激励下,利用现有的经验进行创作,大胆地想像和创作。
(五)对民族美术专业课程的探索
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游戏特点、教学方式、父母工作和学习教研方式的掌握,以及对学生的 实践探究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充分利用运河源头的地理优势和资源,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探究 、关注幼儿身边的美术,最终使幼儿获得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五、打造家园联动模式,共建生态教育新途径
在培育幼儿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实践绿色生活方式的同时,我们将各种主题和宣传活动传递给幼儿家庭,鼓励和吸引幼儿家长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家长辅导员的角色。结合活动的需求,组织父母与孩子们共同收集图片、实物等。在活动期间,父母为学生提供了蔬菜大棚、花卉基地、养殖基地、植树基地等各种资源,为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支持。有效地运用父母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园所、班级的教育活动目标,邀请家长到教室,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亲身经历,为孩子带来生动灵活的多彩活动:请来消防员爸爸,为幼儿做消防安全培训;邀请煤气公司的母亲,向孩子们解释如何使用煤气;邀请了环保局的外公,向小朋友解释了雾霾的危险,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所以他们对这个活动有很深的了解,并且非常有效。幼儿园也会定期举办一系列的“绿色教育”亲子活动。以“小手拉大手,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让父母了解绿色健康的概念及内涵,形成“家庭携手,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根据文献资料,学者对运河文化和运河文化中的课程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目前,运河文化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开发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中小学和高校,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这种需要和特征,强化运河文化课程的开发,是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运河流域的诸多社会文化背景下,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并将其与幼儿园的各个年龄段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