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2023-06-07孙泼
孙泼
以科学启蒙教育为载体,着力于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是新课标对小学科学教学所做出的新定位、确立的新目标。而且,通过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为学生基本科学意识、态度、情感、精神的形成而助力,这不仅是确保新课标思想与理念得以深度落实的关键,更是促进学生科学技能发展的必然。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时,应以新课标要求为引领,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导向,来做好对教材中、课内外各类科学资源的开发与借助,并将以最易被学生所接受、所喜爱的方式迁移至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层面。以通过教师的适度指引,以及多元化、丰富性、探究式教学策略的驱动,来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塑造,为小学科学育人功能的发挥而助力。
一、新课标对科学素养的界定与要求
全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在切实兼顾学生认知规律、身心特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做好对科学素养培养策略与途径的优化、创新、改革,以切实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科学探究、实践、体验、感知的机会,被真正還给学生,且让其更好地作用于学生科学态度、精神、意识、品质等的塑造。其从全新高度出发,全方位、深层次阐述了培育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且为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导向等,做了全新界定与切实明确。由此可见,以科学素养培养为核心,来强化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有效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确保新课标思想得以深度贯彻的必然,更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需要得以满足的关键。
二、科学素养的内涵解析
新课标中所强调的科学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开展科学学习、认识客观事物、解析科学现象等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理解方式、科学品质意识等,其既包括技能、思想、态度、精神等,又离不开具体科学理论的支撑。而就小学科学而言,其教与学过程中应培养的科学素养,则涉及四大领域:一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对科学方法的掌握;三是对科学作用的认识;四是对科学技能的发展。同时,这四个方面又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且共同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发挥作用。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科学素养的培养,虽然是新课标对小学科学教学所做出的新要求、确立的新目标,但却在学生认知发展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可以说,只有在科学素养的驱动下,学生的科学探究欲、实践技能方可得到进一步发展,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也会深层次发挥。
(一)可使科学的种子深埋学生心灵
在科学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探究、体验、感知、实践、质疑等机会也会显著增多,这势必会为其科学兴趣的激发、科学潜能的开掘、科学思维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建立而奠基,也会使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方式更加多样。其自会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感受科学之魅力、领略科学之内涵,并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倾注于多方探索、反复尝试领域,科学的种子也会被埋入学生内心。
(二)可使教学的方向目标更加明确
将科学素养培养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新目标、新方向,不仅更利于科学教学定位的进一步明确,且会为教法的优化、学法的变革而提供支撑。而在明确、精准、翔实的教学目标引领下,教师对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研究与把握势必会更加深入,这也会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而指明前进方向,来确保教学实效的强化,且会为预设教学目标的精准落实而奠基。
四、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
教师在借助新课标指引来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时,应以利用生活化现象、创设丰富性情境、构建多元化问题、设置探究式作业为铺垫,对科学教学的方式与手段进行适度革新,为学生营造出更为鲜活、生动、丰富的认知生态,以此来确保小学科学教学之实效,且让其成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坚实保证。
(一)让学生在生活化现象启发下建立科学意识,为科学素养培养而注入活力
科学本身与现实生活关联比较紧密。而生活化现象的借用,则又是引领学生从生活视角学科学、用科学的关键途径。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标思想指引,多加强对学生在生活中找寻、发现、认识科学的意识培养。并通过对生活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而助力,以此来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探究意识的逐步建立。使生活现象所引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落实,最大限度地作用于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科学思维的启迪,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所学来解决问题而奠基。此外,在生活现象的驱动下,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方式也会更加多样、丰富、灵活,其对于小学科学中一些抽象概念、重点理论、主要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这便会在无形之中助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例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充分感受空气的存在,可让学生在密封性很好的塑料袋内装入空气,来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并挤破塑料袋,以充分感受空气的存在;还可组织学生用吸管向盛满水的玻璃杯内吹气。以此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呈现。让学生在生活现象的驱使下,深度塑造科学素养,深入领略科学内涵。
(二)让学生在丰富性情境刺激下发展科学兴趣,为科学素养培养而奠定基础
对于科学教学中涉及的一些较抽象、较冗杂的规律与原理,若将其灵活融入至情境视域,则更利于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也会为其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奠基。因此,教师应以教学中所需掌握的重点知识、关键内容为参考,并根据学生天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来做好对一些辅助性情境素材的开发与利用,为学生在情境中近距离接触科学、直观性了解科学而助力。以通过情境刺激,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积极性、主动性,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内容等,在呈现形式上更加形象,来引领学生的科学潜能开掘,为其充分理解蕴含至科学理论背后的自然规律而奠基。同时,还可根据教学需要,切实加强对诸如互联网、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借助,以此来创设可视化科学情境,为学生在视频、图画、音频等情境素材的引领下获得认知蜕变,实现认知升华而拓宽渠道。例如,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可将学生在课前所收集的各类石头、木料、塑料玩具、海绵等引入课堂,以此来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物品在水盆中的“沉浮”情况,并记录所得实验数据,为开展定量分析而提供参考。以借助实验情境的引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沉浮”的影响因素、条件等,为学生科学兴趣的激发而创设条件,使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得以切实达成。
(三)让学生在多元化问题引领下形成科学精神,为科学素养培养而搭建平台
因自身身心特性、生活经历、认知规律等影响,以致很多小学学生在科学素养的发展上,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多元化问题的引入,则可切实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且会为其“刨根问底”精神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因此,结合小学科学的学科特性,教师在根据新课标思想来落实教学设计时,应以精准构建多元化问题为铺垫,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迁移至问题领域。以借助多元化问题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在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至对不同科学原理的理解。同时,多元化科学问题的设计,还可为学生彼此间思维的碰撞、认知的交互而创设条件,这也更利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以及其科学精神的慢慢形成。例如,在“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变化,可以学生比较喜欢的某一植物为样本,组织学生在回忆其生长过程中设问:这一植物在春天会有什么变化?而在秋天、冬天又是怎样变化的?以通过多元化问题的引领,来促进学生思维与理解由形象向抽象迁移,来激活学生科学思维、培育学生科学精神。为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高效推进而搭建平台,来确保学生科学素养的全方位培植、深层次发展。
(四)让学生在探究式作业助推下塑造科学精神,为科学素养培养而提供支撑
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科学现象、结论、原理、思想等,以作业的方式迁移至实践时空,则更利于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创造的科学精神培育,也会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而提供支撑。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中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时,应以探究式作业为引领,将科学探索的过程,与具体作业项目、任务等有机衔接起来,为学生借助作业的方式开展猜想、验证、研判、分析而助力,以此来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精神、意识的建立,于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其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在探究式作业的作用下,学生通过开展动手操作、进行动脑思考体验,其对于一些深奥科学原理的认识也会更加充分,这自然会切实促进其对一些关键科学理论与重要思想的掌控。例如,在“运动和摩擦力”教学结束后,为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摩擦力的特点、作用、影响等,可让学生在课外以作业的方式开展实践操作。并将自己实践所得结论、所获认识等,以实验报告的方式予以呈现,且据此来阐述自己对“摩擦力”发生原因的理解。以借助探究式作业的融入,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域、开掘学生的科学潜能,为其在实践中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感受科学而提供支撑,使其科学素养于无声无息中得以深度塑造。
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既是新课标对小学科学教学所提出的全新要求,更是科学教学领域必须着力践行的重要育人使命。而且,在教师的多方支持、深度引领、全力助推下,学生的科学兴趣、热情自会得到进一步激发,这不仅是其科学潜能开掘的关键,更是确保科学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强化的核心。同时,随着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發展,其科学知识储备自然会更加丰富,这也更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意识、探究技能的逐步形成。因此,教师在借助小学科学教学来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时,应以深度解析新课标思想、理念、要求为参考,对科学教学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实验过程、重要结论、关键现象等,选用更为灵活、丰富、多元的方式予以呈现。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在科学学习中探索、尝试、质疑、分析、感知的机会与空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开掘学生的科学潜能,使科学的种子深埋学生心灵。让学生在逐步发展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科学之魅力与内涵,使小学科学教学的定位更加精准、方式更加多样、效能切实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