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作业焕发“生本”色彩
2023-06-07蔡莉莉
蔡莉莉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相当重视学生的课后巩固。清代教育家颜元也曾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科学的语文作业能巩固消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作业作为学习活动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作业中,面对种类多样的教辅材料,不少教师直接采取“拿来主义”,不再改变或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考试考什么,作业就反复布置什么,失去了语文作业独有的作用,不利于作業价值的有效发挥,也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优化语文作业是当下语文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优化作业并不是片面地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也不是一味地减少学生的作业,而是在把握“度”的前提下,兼顾数量和质量,使语文作业成为课堂知识的延伸,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语文教学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如何优化语文作业,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这一话题,我结合平时教学实际以及外出听课学习的感受,在此浅谈我的思考。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优化语文作业,可以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变“枯燥”为“趣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行为方式往往容易受情绪影响,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热情很高,反之,则随意应付。加上传统的语文作业常以巩固书本知识为主,大多是把课本上的思考题或者配套教辅中的练习作为作业,有些练习常常无法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就会让学生觉得完成语文作业就像是进行“习题大战”一样。尤其是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学生不仅要完成书面作业,同时还要面临着非常繁重的背诵任务,这无疑也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以及对完成作业的抵触情绪,不利于作业价值的充分发挥。
针对这点,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就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调整改变,要认识到布置的作业不能是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而应力求做到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内容、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愿意写作业、乐于写作业,使得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同时,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融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情趣中做得轻松、做得主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如在教学了《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这两课后,我布置学生观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如种子发芽、蚕宝宝的生长、月亮的变化、家里的小猫等等,做到连续观察,以图文或表格的形式记录变化,最后形成观察日记。这项作业不再是枯燥的书面作业,而是让学生亲自观察、亲自探索,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进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再如每单元的语文复习时,常规的作业一般是一张单元练习卷,这往往难以调动学生复习的兴趣,有时候个别学生还会应付对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针对高年级学生,我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单元知识复习清单或自制单元试卷,然后互相交流、展示张贴或让同伴考自己设计的卷子,再打分,这样既增加了语文复习的趣味性,还把复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了学生对巩固旧知识的兴趣。再者在学习了《落花生》这一课的内容之后,教师也可以改变传统固有的书面化作业形式,结合本课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为学生设计趣味性课后作业,通过趣味性作业来增加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同时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巩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并锻炼其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进行作业设计时,考虑到“花生”是学生们生活中较为熟悉的物品,也可以说是学生们经常见到、吃到的食物,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就可以以“花生”为切入点来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对“花生”的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同时可借助图书、网络等途径来获取更多和花生有关的知识,比如了解外形特征、种植时间、种植方法、生长过程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将自己搜集、获取的内容,以及自己在了解、观察花生的过程中形成的感想,以文字方式整理、表达出来。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作业设计,既改变了传统书面化作品的枯燥性、增添了作业的趣味性、丰富了作业形式,又能巧妙地实现语文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可以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灵活地应用知识,实现让学生在愉快地完成作业的同时,内化知识、获得能力提升,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二、变“书面”为“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语文作业往往停留在简单地抄抄写写上,或者是一系列习题,再或者是一张试卷,读写训练多,容易给学生造成疲劳感,严重忽视了语文作业的“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我们身边的语文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挖掘可利用的素材,设计充满实践性的语文作业。
如在教学《北京的春天》《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这一组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一张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杂志,收集筛选相关资料。同时,还要综合运用阅读、美术等各种知识与技能,将标题设计、筛选材料、排版、插图等集于一身。这个过程很好地培养了阅读能力、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再如,教学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这一单元课文后,我布置了作业——学生自由搭档,选择感兴趣的一篇课文表演课本剧。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研究剧本,揣摩角色,切磋演技,交流想法。在成果展示时,他们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想象和创作天赋,真是让人意想不到,令人啧啧称赞。
三、变“被动”为“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外,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积极倡导主动、自主的作業方式。当下,许多语文教师喜欢布置的一种作业是“超市”型作业。
如在教学《海底世界》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1. 抄写词语;2. 摘抄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3. 背诵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4. 收集更多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图片;5. 用你手中的笔来画一画海底世界;6. 仿写开头,向别人介绍一种事物。在这个“作业超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自己对课文的把握,选择适合自己的三至四项来完成。这样,把作业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作为“学生是语文作业的主体”的乐趣。
四、变“纯知识”为“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考虑作业的人文性,力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
如在教学《麻雀》后,学生感受到“这股强大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亲情作业:请定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者能打动人心的事,并写下“孝敬日记”,写下自己的感受。一段时间过后,我让学生交流,他们感触很多。他们做的内容很广:有的是每天向父母问一声好;有的是每天为父母递上一双拖鞋;有的是为父母整理一次房间;有的是替父母拖一次地;还有的是每星期为父母洗一次脚……这次亲情作业的布置,给我们日常语文作业增添了一道“人情味”,让学生在巩固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学会感受身边的亲情并懂得珍惜这份宝贵的情感,把感恩之心延续到生活日常中。
再如,在学习了《慈母情深》这一课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围绕课文内容为学生布置“人文性”作业,比如让学生以“母爱”为主题,给妈妈制作一个手工卡片、手工礼物,或者给妈妈做一顿饭等,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写一篇作文。通过这样具有“人文性”特性的方式进行作业设计,可以让原本单调的作业变得更为生动、更具有感情,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体会“母爱”的伟大,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当然,语文作业的设计形式并非只有上述几种,在具体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作业方式,以保证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促使作业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发挥。比如在学习了《猎人海力布》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讲故事”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将课文中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长听,并且自主搜集其他的民间故事,并在下次上课时进行分享。这样在给家长讲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人文性”作业的体现;而学生想要讲好故事,必然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地阅读和熟悉,这也就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同时在进行故事讲解的过程中又实现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故事概括能力的锻炼,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语文的魅力是无穷的,应不断优化语文作业,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设计生动活泼的作业形式,使作业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学生愉快作业、享受生活,让他们在充满趣味、实践、自主、人文的作业中,用自己的智慧焕发出一道道绚丽多彩的作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