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2023-06-07施菊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施菊

摘  要:深度学习是指小学生能全情投入,且进行有意义的、主动建构的学习。在深度学习活动中,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学习行为是自主的、能动的,情感是积极的、正面的,师生、生生关系也是和谐的、互补的,能真正促使小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主动转变课堂教学形式,督促学生主动学数学,并为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做准备。文章将从五个方面,即课前的认知准备、生活情境的导入、任务驱动活动的开展、生活迁移的引导以及即时评价的反馈与优化入手,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促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以便真正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做好充足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因为难以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而出现迁移困难问题,无法自主、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不仅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难以确保小学生主动学数学。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便要详细解释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并督促学生多加背诵。这样一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吃力,师生双方都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在这种状态下,小学生会越来越不喜欢学数学,甚至会怀疑学习的目的,衍生出厌学、应付等负面情绪,无法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加不利于促使小学生实现长足进步。深度学习理论则分析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即主动、自主、充满创造性、身心愉悦等,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更能促使小学生生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综合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与非智力因素。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则应全面贯彻深度学习理论,切实改善师生互动、教学形式。

一、课前认知的准备与思考

促使小学生主动学数学的方式很多,前提是要确保小学生能就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自主思考,并且能在数学课上改变单向接收的不良状态,使其不仅能在探究中实现主动学习,也能带着思考、认知欲望听讲、交流。然而,一节数学课的时长有限,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等待学生进入数学认知状态。为了让小学生做好充足的学习准备,教师则应布置课前预习作业,监督学生在课前参与数学阅读、思考论证活动,使其能自主解释数学知识、解题方法,为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做好充足准备。

就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小学生第一次接触“面积”概念,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知识是引导小学生探究多边形面积知识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课知识,使其能准确理解面积概念的实际意义十分重要。为此,笔者便设计了预习任务,要求小学生在课前准备方格纸,在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数一数每一个图形所占的面积大小,观察面积与长方形、正方形边长的数量关系,初步猜想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数学公式,以便提升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课前预习中,小学生难以独立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但是在方格纸这一学习工具的帮助下,学生基本上都能写下自己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也能为在课堂上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准备,不会继续被动等待教师的讲解,反而能主动听讲汲取数学智慧,从而切实优化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本案例中,小学生能在课前自主预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知识,而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可以发现,由于少部分学生已经能在课前猜想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公式内容,所以能主动表达,带领其他同学一起汇总关键结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如此,本班学生则可在数学课上实现深度学习。在课前预习准备阶段,小学数学教师也可利用微课、导学案等导学工具对学生进行课前辅导,且要重点关注数学后进生、中等生的预习效果,尽量让学生在相似的水平下参与课堂探究活动,让各层学生都能在数学课上实现深度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

二、生活情境的导入与启发

上文指出,小学生常常因为数学概念的抽象度过高而产生迁移问题,无法实现深度学习。对这一现实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特点,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个别问题中推理出一般解法,由此实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样一来,小学生则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正面迁移,将促使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分享自身的认知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重视学生的认知迁移行为,使得小学生能在生活经验的驱动下展开理性猜想,进而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形成数学思维。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小学数学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

第一,利用生活实物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现象,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由此促使学生完成问题解决任务。

第二,通过电教媒体、环境布置再现生活情境,使得学生能置身其中,运用生活经验解释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使其能顺利积累数学经验,实现自主学习。

第三,提前设计生活观察、体验活动,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分享生活经验,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生活描述去提炼数学问题,据此指导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通过语言描述、角色表演、游戏活动与图片展示等各种方式创设生活情境,使得小学生能融入生活情境,为提升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做准备。

比如在“年、月、日”一课教学中,为了顺利创设生活情境,笔者准备了一份日历,并借助投影仪将日历上的内容投放至大屏幕中。当学生看到日历时,有的学生能说出“日历”的名称,且能主动分享自己使用日历的真实经验;有的学生则难以说出“日历”的名称,但是能说出几个特殊的日期,如生日、各类节日等。在此基礎上,引导本班学生观察每一个月最后一个日期,而翻阅十二个月的日历内容后,发现有几个月一共有31天,有几个月只有30天,并在草稿纸上写下了相应的月数。在此基础上,可引导本班学生学习“年、月、日”一课知识,且能根据学生的生日、各类传统节日的日期引导学生学习农历、阳历这两种不同的日历表达方式,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让学生自主识记本课重要概念,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在上述案例中,本班学生能够在数学课上主动分享自身的认知体验,且经过后续的检测,本班学生都能熟练应用“年、月、日”一课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认知能力。如此,本班学生的畏学情绪也将被缓解,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将真正促使小学生取得素质发展。

三、任务驱动的开展与探究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不应该被动等待他人告诉自己数学问题的答案、数学概念的内涵,而是要以“发现者”的姿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其能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且能主动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可在数学课上开展任务驱动活动,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所示:

第一,设计数学任务,提高任务对学生的驱动作用。为了促使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展现自身的认知能力,教师在布置数学任务时要从学生视角入手,科学调控数学任务的难度水平,使得小学生能自主思考、论证完成数学任务的具体方式。

第二,坚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任务实施方式。在任务驱动下,小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展开数学探究,也能自主思考、独立阅读。然而,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不足,有可能无法建构数学概念,为避免学生陷入认知瓶颈而丧失学习动机,教师要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使得小学生能在小组内共享数学知识,相互帮助、相互点拨,由此完成数学探究任务,促使小学生主动学数学做准备。就如在“分数乘法”一课教学中,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几个学习任务:

一是能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实际意义、计算方法。

二是能规范书写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步骤与一般策略,并且能熟练掌握、应用分数乘整数这一乘法知识。

本课知识的学习难度并不高,因为小学生已经积累了充足的运算知识,如果他们能顺利理解乘法概念,那么就能自主解释分数乘整数的实际意义,并且能根据自己对乘法算理的理解去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与一般步骤,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便可在“分数乘法”一课占据主动权。因此,笔者便将6名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内,使得各小组能共同思考、分析分数乘整数的实际意义与计算方法。小学生在组内能自主解释、复习乘法的意义,利用已有认知经验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步骤与方式方法,这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准备。

四、生活迁移的引导与提升

促使小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并不仅指小学生能在课堂上主动学数学,且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应督促小学生在生活中迁移数学概念,使得小学生能在迁移应用中进一步生成数学概念、关键能力,从而切实优化小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则可主动设计生活迁移活动,使得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惯,以便为促使小学生主动学数学做准备。

在“时、分、秒”一课教学中,小学生能通过学习本课知识正确识读钟表,掌握时刻、时间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笔者设计了生活迁移任务:学生自主制作一份时间表,记录自己一周内的学习、娱乐与读书安排,每日按照时间表参与各类活动,完成则可打“√”,未完成则可打“×”,并在时间表上解释计划变更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则可在时间表的督促下进一步学习时间、时刻知识,且能在此过程中树立时间规划意识,这就可切实优化小学生的认知状态,且能打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隔阂,有利于小学生尽早树立应用意识。

五、即时评价的反馈与优化

在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准确判断学情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成长不断调整并优化课程资源、教学形式与策略方法,营造有利于促使小学生主动学数学的学习环境,真正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做准备。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组织即时评价活动,客观反思、审视小学生的学习不足、成长状态,既要诊断课堂教学效益,也要为下一轮的深度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比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中除不尽的常见问题创设生活情境,使小学生能据此复习除法的概念,在情境引导下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书写方式等,使其能准确理解商、余数的实际意义。根据课堂检测与学生的课堂表达可判断,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中自主解释商、余数的实际意义,这就说明本节课上的生活情境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证明了情境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有少部分学生难以求“最大”的商,显然不理解“除不尽”的实际意义。根据课堂即时反馈,再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余数的意义,着重强调了“除不尽”的概念,由此引导学生总结计算余数的一般计算步骤,由此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经过针对性的课堂指导,学生渐渐摸索出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步骤。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理论的实质是要让小学生学得好、学得幸福与愉悦,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素质发展与心智健康。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则应不断创新优化教学策略,既要督促小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猜想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也要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使得小学生能主动思考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利用合适的任务驱动小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使其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再加上生活迁移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通过即时评价总结、反思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改善数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使得深度学习能真正发生,也要让小学生在深度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苏文进. 引导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方法探索[J]. 文理导航(中旬),2022(04):43-45.

[2]毕海静. 游戏化,让农村学生有效学习深度发生[J]. 当代家庭教育,2022(07):139-141.

[3]乔玺卉. 核心素養下小学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策略实施路径探索[J]. 知识文库,2022(04):55-57.

[4]马洪珍. 任务驱动:助推学生深度学习[J]. 教师博览,2022(06):71-72.

[5]张娇.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中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分析[J]. 天津教育,2022(04):77-79.

(责任编辑:罗  欣)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