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县象江公园滨水景观设计探讨
2023-06-07卢菂蓬
卢菂蓬
摘 要 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使滨水公园更好地发挥观光、游憩、生态等功能,结合广西来宾市象州县象江公园实例,详细阐述了象江公园现状、设计原则及具体设计等内容,并从总体方案、功能布局、交通疏导、视廊结构、竖向设计、服务设施、植物种植、铺装设计等方面介绍了象江公园的具体设计。
关键词 滨水景观;带状公园;景观设计;广西来宾市象州县象江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6.018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举措,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1]。
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骨架”,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2]。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构建城市滨水景观,满足人们对滨水景观的需求变得尤为重要[3]。
象江公园位于广西来宾市象州县柳江东岸,北起象州二桥,南至象州大桥,全长约2 km,宽60~120 m,用地面积约17.278 hm2。该公园依水而建,具有线性带状结构,滨水区与绿地相结合,较好地契合了城市空间。其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绿地面积、构建绿道系统、满足市民亲水需求,更体现了象州的文化特色,是象州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
1 象江公园概况
1.1 用地性质
象江公园的用地性质为公园绿地,周边用地以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为主,因此应考虑涵盖人居、产业、风貌及文化展示等内容,以简洁、明快、开敞、通畅、时尚的风格展示新城的现代风貌特色,重点考虑柳江两岸的景观与建筑、节点的联系。
1.2 周边交通
象江公园周边的部分滨江道路已建设完成,但滨江空间与城市道路缺乏有效连接,道路系统零碎,必须重新组织,同时考虑绿道功能的融入。
1.3 植被
象江公园的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树冠高且大,易阻隔视线,且植物季相变化不明显;灌木多为野生,长势杂乱。设计时,应重新梳理植被,保留经济适用的植物,清理杂乱或遮挡观赏视线的植物。
2 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充分考虑整体关系,协调休闲旅游和象州文化特色之间的景观要素关系,结合主题景观设计,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凸显区域景观的精神内涵。
2.2 人文性原则
通过特色主题化景观的塑造,创造市民与城市文脉进行精神交流的空间,舒缓心理压力,体现人文关怀[5]。
2.3 形象性原则
结合地形地貌,进行立体化设计,从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中提炼出鲜明的艺术符号,融入创意构想和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2.4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秉承生态多样性与生态可持续原则,建立完善的滨水生态系统,将生态学与美学完美结合,展现城市在生态建设领域取得的新成就。
2.5 功能性原则
滨水景观不仅要满足附近居民日常游赏、休闲活动的功能需求,还应结合周边区域和旅游市场,营造传统文化活动的空间和特色产品空间,承载多样化的城市功能。
2.6 经济性原則
运用成熟的理论和设计手段,以最合适的经济投入,创造最具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减少后期维护费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经济效益。
3 设计策略
1)结合总体规划定位,建设融自然生态性、游赏休闲性、文化展示性体验为一体的滨水公园。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中,将前期规划方案作为依据,通过保护现状地形、植被和水体,突出生态特色。2)结合地形地貌,对整个生态基底进行设计。在自然基底上叠加现代化设施,通过生态化的设计手法,尽可能避免对场地的破坏,减少场地的破碎化,优化整个用地的生态环境,避免破坏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3)通过绿道系统与休闲步道系统串联周边的栈道、平台、码头、广场、自然观光树林及疏林草地等,营造步移景异、多彩丰富的景观观赏空间,为居民提供合理、多样的游憩休闲服务。4)保证行洪与公园游览的安全,设计应对水位变化的弹性景观,保证游览和设施安全。
4 具体设计
4.1 总体方案
象江公园以“流·动——温泉城市滨水花园”为设计主题,通过“山、水、林、园”的营造,重点突出“诗词文化”与“石文化”,同时融入生态养生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利用“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园林造景手法充分体现优美的公园风貌。
4.2 功能布局
象江公园整体呈“两带、三段、多节点”的结构。1)“两带”是指外侧沿江城市道路的公园堤顶风景带和内侧沿水岸串联各景观节点形成的滨江漫步带。2)“三段”分别为文化体验段、运动休闲段、滨江漫步段。文化体验段结合周边城市设计养生的主题,以养生文化构筑公园空间场景,设置休闲广场、停车场、养生步道;运动休闲段以运动空间组织公园场地,设置篮球场、排球场、游泳码头、儿童乐园、台地花阶;滨江漫步段与城市设计中富硒养生主题契合,提炼象州县地质地理特色、石文化特色,打造滨江漫步空间与生态休闲景观。3)“多节点”是公园使用功能在空间上形成景观节点和生态节点,如生态休闲广场、名人广场、休闲广场等。象江公园具体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打造的鸟瞰效果如图2所示。
4.3 交通疏导
公园内的交通疏导包括动态交通及静态交通。1)动态交通包括绿道、次园路、亲水马道。其中,绿道宽4.5 m,
形成长约2.2 km的贯穿全园的骑行绿廊,串联生态休闲广场、名人广场、休闲广场3大节点;次园路宽1.5~2.0 m,
衔接绿道与亲水马道,可使游客穿梭在柳荫竹林中,感受竹风江秀、柳树依依,亦可连接健身步道,感受林荫漫步的悠闲;亲水马道宽2.5 m,结合江堤防汛道路,可近观柳江碧水,远眺对岸绿韵风光。2)静态交通既包括沿绿道布置、营造舒朗江滨体验的疏林草地,也包括可使游客驻足体验文化与欣赏风景的广场空间及能满足游人停车需要的停车场。
4.4 视廊结构
在景观设计时,保证江堤两边“城-江”景观视廊的渗透:在主广场区域,通过设计台阶,营造出视野开阔的观江面,将柳江及对岸自然山水形态纳入广场造景空间;江滨路堤则利用植物景观进行围合,形成面向柳江的自然山水舞台屏障,并布置亲水平台与观景眺台,打造通透的台阶草坡,构筑舒朗的观赏平台。
4.5 竖向设计
象江公园竖向的水系高程根据大藤峡水位进行设计,常水位为61.21 m,5年一遇水位线为69.27 m,10年一遇水位线为71.86 m,20年一遇水位为74.20 m,50年一遇水位为77.06 m,岸线须根据水位进行梳理。绿道、景观构筑物位于5年一遇水位线以上,永久性建筑物位于50年一遇水位线以上。考虑到柳江水位变化较大,常水位以下的区域不做精细绿化设计,以生态修复为主,如种植耐水淹的湿生植物海芋等;常水位至5年一遇水位线间,岸坡区域不种植高大乔木,以竹类等耐水淹植物为主;5年一遇水位线至20年一遇水位线间,以耐水湿的乔灌木为主。
4.6 服务设施
完善的设施服务可以提高户外休闲品质,提升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游园中的便利化服务包含服务管理中心、公厕、景观亭、果皮箱、座椅、标识牌等。其中,管理服务中心位于生态休闲广场,内含公厕、小卖部、管理办公室等;观景亭主要位于广场、观景眺台,具有遮阴挡雨的功能;公厕的服务半径为500 m,以满足游客使用需要;在公园主要区域、广场、运动场周边和环湖滨水步道旁设置果皮箱、座椅、标识牌等,设计以简单质朴的外形和自然本源色彩为主。
4.7 植物种植
4.7.1 “两带”植物设计
滨江漫步带的植物设计主题为“绿韵水岸”,主要特色乔木为红花羊蹄甲、垂柳、美丽异木棉、大腹木棉、小叶榄仁,主要灌木为朱槿、山茶、茶梅、鹅掌柴、黄蝉、紫雪茄。
公园堤顶风景带的植物设计主题为“芳菲香语”,主要特色乔木为枫香树、杜英、乌桕、凤凰木、中国无忧花、碧桃,主要灌木为小花紫薇、红火箭紫薇、杜鹃、朱槿、栀子、五星花、米仔兰。
4.7.2 “三段”植物设计
1)滨江漫步段以自然式种植为主,满足自然风情、生态景观等需求;以绿色植物为主,营造出水清景美的植物景观。2)运动休闲段植物种植采用半通透式,满足市民的遮阴、游憩、休闲等需求;以明丽的红色、橙红色、粉色的植物品种为主,营造具有文化气息的植物景观。3)文化体验段采用组团式种植,满足市民的娱乐、观赏、游览等需求;主景配景以秋色叶树种、粉紫色的植物品种为主,打造悠闲舒适的植物景观。
4.7.3 主要节点植物设计
生态休闲广场用植物搭配景石,呈现出线性、优美、自然的景观。依托功能区内的基本景观格局,巧妙利用植物与地形的关系,使绿化、园路、景石等融为一体。主要种植品种为蒲桃、垂柳、红花羊蹄甲、碧桃、锈鳞木樨榄等。
名人广场以观园、玩耍为主要功能,不同植物带来的明亮欢快的视觉享受为次要功能。为满足游客娱乐、活动的需要,进行空间尺度设计非常重要,不仅能够使空间得到合理的规划,还能够提高景观的观赏性。名人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功能密度和适宜的空間尺度,并具备开放、多元、混合等包容性特征。主要选择的植物品种为小叶榄仁、樱花、凤凰木、火焰木、小叶紫薇、樟、朱槿等。
休闲广场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美好景象。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搭配,为游客提供多形式的公共空间。利用遮阴效果好的高大乔木重点营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以给人舒适放松之感。主要选择的植物品种为美丽异木棉、小叶榕、锦绣杜鹃、木芙蓉、秋枫、叶子花等。
4.8 铺装设计
按材料的不同,象江公园采用的铺装分为硬质铺装和软质铺装。硬质铺装材料有当地石材、再生材料、环保材料等,其中当地石材主要有青石板、花岗石、鹅卵石、小料石,再生材料主要为生态透水砖、仿木铝复合型材料,环保材料主要为透水环保生态砖、竹板和木板。软质铺装材料包括粗砂、砾石类和耐践踏草砖。
象江公园通过不同铺装形式创造出标识性强的主题空间。园路和栈道铺装透水砖、青石板、仿木铝复合型材料等,停车场铺装草砖,机动车、停车场车行道及骑行绿道采用混凝土路面,游步道是沥青混凝土路面与卵石结合,运动场、球场、儿童活动的场地采用塑胶路面,栈道及木平台采用防腐木,主要入口广场是当地石材与卵石材结合,次要节点及小园路采用鹅卵石路面。
5 结语
滨水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景观廊道,能为当地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观赏等活动场地,更是积极响应“生态宜居社区”的重要体现。因此,应紧紧把握城市景观设计要点,详细研究滨水公园的设计手法,进而加快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步伐。本文结合象州县象江公园景观工程塑造实例,探讨了滨水公园的设计原则和具体设计,期望能够对同类型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军梦.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郑州市金水河滨水景观更新设计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22.
[2] 周云.南昌市玉带河带状滨水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22.
[3] 张琦.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J].四川建筑,2019,39(6):37-38.
[4] 赵悦彤.大连市东港滨海带状公园景观设计[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21.
[5] 陈可儿.城市滨水带状公园景观设计调查研究:以江阴市临港新城中央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23):91-94.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