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来清凉世界

2023-06-07舒培华

北京纪事 2023年6期
关键词:扇骨题诗折扇

舒培华

炎夏时节,轻摇小扇,顿觉凉风徐徐,暑气夭夭。虽然眼下电扇、空调大行其道,但扇子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一把折扇随身带,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摇来清凉世界,又岂是电扇所能替代的。

据说扇子的起源与先民折树叶招风取凉有关,但真正意义上的扇子则是公元前26世纪出现的。我国向有“其制起于轩辕氏黄帝”之说。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写道:“舜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作五明扇。”所谓五明扇乃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鸡尾羽做成,故亦称“翣扇”。

“扇”字户下从羽,可见最早的扇为羽扇。相传商殷时王者用雉羽制成长柄大型羽扇,由奴仆或宫女所持,作为出行仪仗之用。其名“障扇”,以避尘遮日,实则讲排场,显权贵。直到汉代,扇子才“用以逐暑,执以摇风”。西汉时,扇子多用鸟羽制成,但也出现了用绢、绫等丝织品做的纨扇。汉东府诗中的“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制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即为明证。纨扇兴起于宫中,又叫“宫扇”。因其形亦称“团扇”。

大约在北宋宣和年间,高丽国(朝鲜)将折扇作为贡品,遂传入我国。据说苏东坡曾得一把高丽出的白松扇,并赋诗“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可见折扇在当时乃稀罕之物。

明初,折扇尚不流行,根据是明人陆容的《菽国杂记》,上写“南方女人皆用团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妇女亦有用撒扇者”。及至明永乐年,明成祖朱棣喜爱折扇有舒卷之便,“命工匠如式为之,自内传出,普遍天下”。从此使用折扇之风朝野渐开,制作也随之日趋精美。

扇骨有竹制、木制和名贵材料三种。在竹制扇骨中有白竹、方竹、棕竹、湘妃竹、梅鹿竹、清水竹、斑竹等。木质扇骨则有乌木、檀香、桃木数种。名贵材料有象牙、虎骨、沉香、玳瑁、翡翠、金、银、玉等。扇面也十分講究,“有白纸三矾者,有五彩缤纷者,有捶金洒银者”。至清代,除黑白扇外,还有泥金扇、飞金扇、散金扇、飞银扇和发笺扇等。其形式和用途也更加精巧多样,如扇骨多而轻的“春扇”和“秋扇”,以香料涂扇的“香扇”,置于靴中便于行旅的“靴扇”,以漏地纱为扇面专供仕女隔扇窥人的“瞧郎扇”,以及暗藏春画的“三面扇”。

经过历代能工巧匠之手,扇子发展至今已达500余种,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人们喜爱的檀香扇已有80多年的历史,轻轻一摇,馨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像苏州的象牙扇,扇坠是由一组镂空的象牙球组成。自贡的竹丝扇,其篾片细如发丝,别具风韵。杭州生产的一种折扇,是用纯桑皮纸涂漆制成,油墨发亮,入水不湿,既可遮雨,又能坐地。四川的棕榈扇,除纳凉外,还能当成垫子席地而坐。湖州的羽毛扇久负盛名,雁、狮头鹅、鹞子、猫头鹰、野鸡的翅羽皆能入扇,再配上水牛肋骨的扇柄和彩穗,轻巧耐用,堪称一绝。尤其是用老雕羽毛做的雕毛扇,色泽艳美,轻飘如云,曾多次在全国扇子评比会上夺魁。苏州扇厂曾制得一把巨型折扇,长两米,重20斤,上绘“浥露华香图”,需二人方能展开,展开后恰似一座屏风,举世无双。

自古至今,扇子既是拂暑取凉之物,又是文化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或以扇为题,寄情托志。《昭明文选》记载,汉成帝时,宫廷女诗人班婕妤托词于纨扇,写下了凄婉动人的《怨歌行》。唐诗人杜牧笔下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生动地描绘出了少女们手执小扇追扑阶前点点飞萤的画面。《水浒传》中“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两句讽世的歌谣流传至今。宋名画家王晋卿和大文豪苏东坡,一个画扇,一个题诗,珠联璧合,千古美谈。明风流才子唐伯虎在“山房客至”的扇画上题诗一首:“红树黄花野老家,日高小犬吠篱笆。合村会议无他事,定是人来借看花。”诗情画意,相映成趣。《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亲书的一帧泥金笺扇面,今藏于扬州博物馆,是一件极珍贵的历史文物。

扇子写入小说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红楼梦》了。其中浓墨重彩写扇子的章节就有“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特别是石呆子因20来把老扇子而家破人亡的悲剧,更是把贾家巧取豪夺仗势欺人的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据考,扇面施以书画,汉末三国已有。在国画中,扇面画也占有不容小觑的一席之地。现今传世的画扇,以宋代为最古,多出自名家手笔。那时的扇面都是团扇。折扇的扇面画直到明朝中叶才问世。

扇子除挥暑驱蝇的功能外,在戏曲舞台上可作刀枪,可代笔墨。“扇子功”更是一门绝活。以扇取名的戏剧也不少,如《桃花扇》《孙悟空三盗芭蕉扇》、《晴雯撕扇》等。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贵妃醉酒》中,就是凭着一把扇子把杨贵妃失宠后的醉态表演得出神入化。舞台上的诸葛亮,不论春夏秋冬总是摇着一把鹅毛扇,羽扇纶巾,运筹帷幄,屡建奇功。《艳阳楼》中的高登,手执一把两尺多长的大扇,骄横之态,尽在其中。

关于扇子的逸闻趣事那就更多了,如王羲之书扇换鹅,苏东坡画扇助人,郑板桥于扇上判词分金,唐玄宗赐扇李白,叶帅题诗竹扇赠美缇,郭老诗赠葵扇厂……读之品之,你会感到一把小扇蕴含多么丰厚的文化,有着多少魅人的故事。

编辑 宋冰华

猜你喜欢

扇骨题诗折扇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画竹题诗
李一氓工作情景与《石头记》题诗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扇骨收藏渐成新宠
会变的折扇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
扇骨走进收藏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