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鲁迅的故事
2023-06-07萧振鸣
萧振鸣
今年是首都图书馆建馆110周年,按例将会举办盛大的庆典,这在和平时代是最值得做的事情。人类遗留的所有文物中,纸质文物是最不易保存的,想到历史上的兵火战乱、水火之灾、焚书之痛,给人类文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图书的贮藏和阅读的空间开放,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保障。
鲁迅时代的图书馆
鲁迅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工作和生活在北京,我们估且把这称为鲁迅时代。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元,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由当时在教育部工作的好友许寿裳向蔡元培举荐,2月中旬,鲁迅即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担任了部员。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封建势力乘机掠取胜利果实。3月10日袁世凯篡夺了政权,在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4月初,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至北京,教育部也随之北迁。5月初,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与许寿裳一起随教育部北上,5月5日到达北京。6日,到教育部报到。10日,正式上班办公。直到1926年鲁迅离京赴厦门大学教书,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供职14年半。
1912年8月21日,临时大总统发布任命状:“任命周树人为教育部佥事,此状。中华民国元年八月二十一日,荐字第肆拾玖号。”26日,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鲁迅在社会教育司所司管的主要事务有:
关于博物馆、图书馆事项。
关于动植物园等学术事项。
关于美術馆、美术展览会事项。
关于文艺、音乐、演剧等事项。
关于调查及搜集古物事项。
关于通俗教育及讲演会事项。
关于通俗图书馆及巡行文章事项。
鲁迅是个读书人,同时又是藏书家。开办公立图书馆可以庋藏大量文献,可以方便大众阅读,这是鲁迅热衷的事业。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期间,为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认真地履行了他的职责。关于博物馆、图书馆的建设,是鲁迅在教育部司管的重要事务。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分馆、通俗图书馆的创立和变迁,都融入了鲁迅大量的心血。
京师图书馆
严格来说,首都图书馆最初的创立渊源于京师图书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风东渐,一些有识之士倡言仿效外国,建立公共图书机构。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兴学校,废科举,湖南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图书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并以内阁大学士身份兼掌管学部,次年为筹建京师图书馆购湖州姚觐元“咫进斋”和扬州徐乃昌“积学斋”私人藏书入京,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雇人把若干种书抄成副本,原本供于京师。宣统元年(1909),学部上《筹建京师图书馆折》,9月9日被奏准兴建京师图书馆,任命缪荃孙为监督,设馆于什刹海广化寺。所藏图书取自国子监南学和内阁大库,包括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藏书和南宋辑熙殿珍本,还采进敦煌石室所藏唐人写经本八千卷以及著名私家藏书,总计藏书不到10万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5月,教育部任命江瀚(叔海)为京师图书馆馆长,馆址仍为广化寺。
广化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始建于元代。史书记载,元朝时有一高僧,每日持钵诵经,诵一声拿一粒米,二十年间积累到48石米,用积累的布施筹建寺庙,后感动四众弟子,开始建广化寺。明、清两代又经数度重修。广化寺共有五进院落,院内南侧有山门殿。山门内有钟鼓楼、天王殿、五佛宝殿和藏经阁等。整座寺庙建筑宏伟绚丽,寺内古柏苍翠,曲径通幽。
鲁迅从1912年8月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负责管辖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事项。20日鲁迅随夏曾佑司长到京师图书馆视察,鲁迅日记载:“上午同司长并本部同事四人往图书馆阅敦煌石室所得唐人写经,又见宋、元刻本不少。”
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开始接待读者。1912年12月19日,鲁迅又踏雪访问京师图书馆,日记载:“大雪终日,午后同夏司长赴图书馆,途中甚冷。”
鲁迅和京师图书馆馆长江瀚(叔海)在日记中有几次记录:1912年9月30日,“上午致江叔海信,又致蒋抑卮信,为之介绍阅图书馆所藏秘笈也。”1913年1月13日,“午后得江叔海信,即复之。”1913年2月17日,“午后同沈商耆赴图书馆访江叔海问交代日期。”鲁迅与江叔海的往来信件现已佚失,但从日记文字中可以说明鲁迅对京师图书馆建设的关心与操劳。
1913年3月7日,“午后同沈商耆赴图书馆交代事务。”
1913年3月19日,“午后同夏司长、戴芦舲往图书馆。”
1913年4月15日,“午后同夏司长及戴芦舲往图书馆。”
1913年5月16日,“午后同夏司长赴图书馆,又步什刹海半周而归。”
1913年6月6日,“午后同关来卿先生往图书馆并还所假书,别借宋本《易林注》二册。”
1913年10月1日,“午后往图书馆寻王佐昌还《易林》,借《嵇康集》一册,是明吴匏庵丛书堂写本。”
1913年11月1日,“午后同夏司长往什刹海京师图书馆。”
1913年6月,因广化寺地处偏僻,房屋低洼潮湿,不宜保存图书,经教育部批准,在另觅新馆址的同时,租用于宣武门外前青厂民房一座当作分馆。1913年4月1日,鲁迅日记载:“午后同夏司长、齐寿山、戴芦舲赴前青厂观图书分馆新凭房屋,坐少顷出。”23日,“午后同夏司长、戴芦舲往前青厂图书分馆。”6月,分馆开馆。10月26日,“往前青厂图书馆分馆访关来卿先生。”关来卿是京师图书馆分馆主任,鲁迅此来是洽谈图书馆工作。29日,“在部终日造三年度豫算及议改组京师图书馆事,头脑岑岑然。”30日,“下午前往图书馆分馆交撤旧馆员回本馆函一件。”1913年2月江瀚调任他职,教育部夏曾佑负责管理该馆,但实际上是由鲁迅负责管理。鲁迅为京师图书馆的建设呕心沥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京师图书馆也为鲁迅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方便,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书籍,还介绍日本友人前往参观。
1914年1月23日,“教育部欲买石桥别业为图书馆,同夏司长及同事数人往看之。”
1914年7月21日,“午前同沈商耆往看筹边学校房屋可作图书馆不。”
1915年6月20日,“午后往方家胡同图书馆。”
1916年7月18日,“午后往京师图书馆。”
1917年1月26日,“上午赴京师图书馆开馆式。”
1914年分馆迁至前青厂西口永光寺街。4月4日,鲁迅日记载:“至前青厂图书分馆。”10月,京师图书馆停止阅览,暂时由广化寺移至国子监。1915年,确定以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为京师图书馆。1916年初,分馆又迁至宣武门外香炉营四条胡同。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在方家胡同重新开放,鲁迅与教育部部分同仁出席了开馆活动并留影纪念。此时的京师图书馆已粗具近代图书馆的规模。
1917年1月,教育部获准在午门设置京师图书馆,在端门设置历史博物馆,鲁迅前往视察数次,后来京师图书馆终未迁至午门。
现在,京师图书馆已经发展演变为中国最大的国家图书馆,鲁迅功不可没。据国家图书馆的资料,京师图书馆开馆之初,为充实馆藏,鲁迅在1912年秋季以教育部名义咨调各省官书局所刻书籍入藏京师图书馆。1913年,将一部铜活字版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拨予京师图书馆。1916年4月,通过政事堂取得内政部同意,明文规定,凡经内务部立案的出版物均须分送京师图书馆一份庋藏,标志着京师图书馆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同年,鲁迅又为京师图书馆征取各省区最新修刊的志书,征求各种著名碑碣石刻拓本。《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四库全书》也是经鲁迅据理力争,于1915年移藏京师图书馆的。
通俗图书馆
鲁迅从1912年8月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管辖图书馆。继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开馆之后,通俗图书馆也于1913年10月21日开馆。地址在北京宣武门内大街路西抄手胡同口外。这是第二座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个面向大众的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普通群众和儿童,向大众进行通俗文化教育。图书馆还设立了新闻阅览处和儿童阅览处,提供免费阅览服务。还附设了一个儿童体育场,供读者休息时进行锻炼,以健身心,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鲁迅在10月21日这一天亲临现场参加了开馆式。
关于通俗图书馆的建设,鲁迅认为:“于通俗图书馆, 则鄙意以为小说大应选择;而科学书等, 实以广学会所出者为佳, 大可购置, 而世多以其教会所开而忽之矣。”(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鲁迅对通俗图书馆非常关心,还把自己校阅过的翻译小说《炭画》、参与撰稿的《新青年》杂志等捐献给图书馆以丰富馆藏。鲁迅还经常到那里检查工作,借阅图书,他的小说史研究从通俗图书馆受益颇多。鲁迅在《<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中说:“《小说旧闻钞》者,实十余年前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小说史》时,所集史料之一部。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之中央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室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故凡所采掇,虽无异书,然以得之之难也,颇亦珍惜。”对通俗图书馆非常赞赏。通俗图书馆的藏书以大众通俗读物为主,所藏的一千多种戏曲、小说,在当时甚至超过了京师图书馆的收藏。
1925年10月鲁迅写下了小说名篇《伤逝》,其中描写的主人公涓生在图书馆的情节,“……我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那里无须买票;阅书室里又装着两个铁火炉。纵使不过是烧着不死不活的煤的火炉,但单是看见装着它,精神上也就总觉得有些温暖。书却无可看:旧的陈腐,新的是几乎没有的。”这段描写显然是鲁迅的生活体验,他把自己亲历的生活场景融入文学作品中,使人感到真实生动。至少也让研究者知道那时图书馆的取暖设备是用火炉。
为增加读者,扩大普及教育,教育部与内政部协商将通俗图书馆迁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1917年8月,通俗图书馆搬进中央公园大殿。由于,图书馆与公园产生矛盾,只好再次搬家。鲁迅日记载:1919年9月22日,“同陈仲骞、徐森玉、徐吉轩往市政公所议公园中图书馆事。”就是议迁馆之事。1924年,通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分馆均迁至宣武门内头发胡同22号,同属教育部管辖,合署办公,分治馆务。这里是宣统年间翰林院讲习馆旧址,是一个环境幽雅的大四合院,南屋为阅报室,北屋为阅书室,后面是书库。鲁迅和当时的学界名流经常到那里查阅图书资料。鲁迅日记载:
1913年10月21日,“通俗图书馆开馆,赴之。”
1913年11月13日,“下午赴通俗图书馆。”
1913年12月31日,“下午赠通俗图书馆《绍兴教育会月刊》第一至第三期各一册。”
1914年3月28日,“午后往通俗图书馆。”
1914年4月28日,“上午赠通俗图书馆《炭画》一册。”
1914年8月18日,“下午同徐吉轩至通俗图书馆小坐,次长亦至。”
1914年12月22日,“午后同徐吉轩、许季上至通俗图书馆检阅小说。”
1915年8月8日,“至通俗图书馆访王仲猷。”
1915年11月24日,“下午往通俗图书馆假《顺天通志》二册。”
1918年2月23日,“午后寄季市《新青年》一册,赠通俗图书馆一册。”
1918年3月1日,“下午往通俗图书馆。”
1919年9月22日,“同陈仲骞、徐森玉、徐吉轩往市政公所议公园中图书馆事。”
1920年2月25日,“午后往通俗图书馆借书。”
1920年6月12日,“午往通俗图书馆。”
1923年10月22日,“往通俗图书馆还书、借书。”
1923年12月8日,“往通俗图书馆查书。”
1923年12月15日,“上午往通俗图书馆借书。”
1923年12月26日,“往通俗图书馆还书并借书。”
1923年12月29日,“午后往通俗图书馆换书。”
1924年1月5日,“上午往通俗图书馆借书。”
1924年1月22日,“午后往通俗图书馆还书。”
1925年,教育部令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改称京师第三普通图书馆,1926年又令京师图书分馆改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改称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1927年7月,与京师图书馆分馆合并,统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北伐后,三館合并为北京市立第一图书馆。1956年10月改称首都图书馆。
综上所述,关于首都图书馆的建馆时间,应与京师图书馆建馆时间为起点,即1912年8月27日开馆日,但与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重合。如果定在通俗图书馆为起点,即1913年10月21日开馆日,也就是今年的110周年。实际上,以首都图书馆之命名,起点应该是1956年10月,即建馆67周年。
编辑 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