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3-06-07康利燕

天津教育·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师应思维能力数学知识

康利燕

伴随学科新课改进程的加快与应用,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强调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理论性数学知识的积累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还应培养学生体系化的数学分析思维,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数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认知的发展,教师有必要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其发现数学学习的本质与规律。思维能力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灵活应对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由形象化向抽象化转变,在实践中提升知识应用能力,为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

(一)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

相較于小学阶段其他科目来说,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关联性,需要借助教师的有效引导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使学生借助不同的数学符号将学科知识呈现出来,并能运用已有知识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完善数学知识体系。虽然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类型较少,但却是强化学生数学基础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可以减少以往教育模式中知识理解困难的问题,弥补小学生认知方面的不足,促进数学学科教育效率与质量双重提升。同时,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堂知识进行联想与拓展,以提升其知识接受速度,有利于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数学学习习惯。

(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和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各方面学习素养发展的主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强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仅能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深度,而且能在实践练习中掌握更多有效的解题策略,为开展更复杂、更深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学生的思维认知会伴随学习经验的累积发生变化,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相应的学习特征,从以直观化、形象化思维方式感知事物到用抽象思维分析复杂知识,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多角度分析数学问题。而通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能推动学生不同阶段思维方式的转变,便于加深对教材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借助教师的科学引导还能凸显学生的数学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分析意识,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与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结合学生身心特征,提出思考探究问题

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在思想认知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加之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未知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较强,更愿意参与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其思维发展需要探究问题作为引领和辅助。而且学生在不断复习旧知识和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中,会推动自身认知体系的完善,便于养成学科学习必备品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数学知识设计开放型、探究型问题,促使学生理解更多数学思想,掌握更多有效解题策略,激发数学学习积极性,促进数学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应利用探究问题激发学生主动质疑的学习意识,质疑精神是推动个人深度思考的基础,但在以往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和教育技术的限制,许多学生不愿分享自己的理解,学习主动性受到极大约束。为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对学生勇于质疑的行为进行表扬,使学生将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在探究分析中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度,并借助层层递进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系统化的学习思维。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了解分数表示的数学意义以及确定分子分母的方法,掌握用分数加法计算理解乘法运算规律的学习方法,尝试用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方式确定分数乘法结果。由于小学生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限制,对理解分数这类复杂数字的运算存在一定障碍,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身心特征设计教学方案,帮助其内化数学知识。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拿出一张白纸,将其剪成相同的大小和图形,并提出问题“这张纸被剪成了大小一样的几个部分,每个小图案是整张纸的多少呢?”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导其将以往学过的加法知识迁移至乘法运算,以问题为载体将新旧数学知识有效连接,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开拓其思维认知。

(二)创设自主探究机会,提升数学思维深度

在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灌输法讲解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对教材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虽然能协调总体教学进程,但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环节,数学教学形式化的特征较为明显。而且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数学思维,教师快速讲解知识点时,学生没有时间思考知识间的联系性,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效果较差。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应依托学生认知诉求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留出一定时间用于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增强其对数学知识规律的理解,在思考中提升数学思维深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织自主预习和复习的教学活动,推动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同时,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较为抽象,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一些直观性素材作为辅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应用辅助性教具,体验数学知识推导与形成的过程,在动手操作与观察感知中深化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倍数与因数对应的数学概念,理解乘法运算中倍数与因数的体现,掌握2、3、5的倍数的不同特征,尝试依托乘法表总结倍数规律,完成解题练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事先总结本课数学知识点,据此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预习的方式完成对本课知识的初步探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将疑问点标注出来,在课堂中向教师反馈,便于教师结合学习反馈调整课堂教学重点,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某一个数字的因数与倍数,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相关知识,再利用多媒体列出2 的倍数,引导学生观察倍数规律,在引导与启发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借助自主预习活动的开展优化数学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化知识理解,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注重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灵活思考

由于教育环境和思想认知发展状态不同,每个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联想到不同内容,在思考方向上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而思考的具体过程是影响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应合理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营造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数学知识内部,提升其语言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入思考。同时,教师应重视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规划教学流程,从学生的疑问点出发开展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提出启发性较强的数学问题,巩固学生课堂知识积累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只有学生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才能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营造思考性强的教育情境,尊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差异,鼓励其从不同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提升数学思维灵活性。此外,教师在备课环节应结合数学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情境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完善学生练习过程中的解题思路,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以完成教学目标。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观察物体的不同方法,明确观察视角对物体观察结果的影响,尝试分析物体三视图的不同观察角度,增加对立体图形形状的理解深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事先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营造自由轻松的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立体图形三视图与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提升其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在学生围绕三视图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情况,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鼓励小组之间开展互评,在思考中强化数学空间图形观念,激发深入探究相关知识的动力,促进学生发散性、灵活性数学思维的养成。

(四)重视数学知识探源,还原知识推导过程

在现今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探索数学知识规律和源头的学习过程,不能只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规则,应引导学生以表层知识为基础对数学知识进行探源,了解数学知识推导的详细过程,以提升思维深度,把握不同阶段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应注重组织数学知识探源活动,还原数学知识生成的全过程,筑牢学生数学思维基础,培养其乐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成的,而是在对相关现象规律进行推理与假设中生成的,是不同时期学习经验的科学总结,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有助于提升思维培养效果。在还原数学知识推导过程时,教师还应增加互动交流环节,通过优化师生互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表达与倾听的过程,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障碍,提升数学思维的逻辑性。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点、线、面之间的组合关系与位置关系,明确圆柱与圆锥的不同特点,掌握计算圆柱和圆锥表面积与体积的公式,尝试剪开圆柱模型推导和简化原始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应用多媒体动画呈现圆柱体展开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圆柱的平面组成,加深对图形基础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将班内学生分为人数相同的学习小组,将推导圆柱体表面积公式作为小组学习的主要任务,学生完成公式推导后再讲解立体图形的应用题。借助小组探究还原公式生成过程的学习方式,能将图形有关的新旧知识有机结合,明确数学概念背后代表的深层意义,有助于在推导正确结论的过程中培养逻辑化、全面化的数学思维,便于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有效锻炼。

(五)重视练习类比迁移,延伸学生数学思维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在完成教材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与拓展,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延展性,满足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选择拓展练习题的种类,并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拓展题目的难度,充分发挥其对学生思维的延伸作用。由于小学生学习经验的限制,其难以有效联系相关数学知识点,缺乏思考深度,在开展类比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多组织一题多解类型的数学练习,减少学生出現计算问题的可能。同时,教师应使用多样化的练习题和引导性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学生思考过程受外界因素影响,以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将教材抽象知识形成具体化理解,有效延伸和锻炼数学逻辑思维。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混合运算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与应用,明确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则,尝试用列混合算式的方法解决应用型数学问题。在本课中,如果学生对基本算理的理解存在缺失,通常会出现计算顺序错误的问题,教师应总结学生出现错误的不同情况,以典型错误为中心开展类比练习活动。同时在理解混合运算规则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乘法等基本算法的意义,借助分析典型错题加深对核心知识的印象,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体系化数学思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符合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便于培养以思维为中心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式进行多角度探究,重视将教学与思考有效连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促进其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教师应思维能力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培养思维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